情绪共情是如何影响你的,我们为何要《摆脱共情》-阅读分享

情绪共情是如何影响你的,我们为何要《摆脱共情》-阅读分享


这几天花了点时间读了这本书。《摆脱共情》在豆瓣评分6.5。

书中举的例子是在太多,概念性的内容和故事性内容非常多。读完了之后印象最深的反而是整本书的序,是由西安交通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喻丰写的。

这里说到的共情主要是情绪共情而不是认知共情。作者认为我们要摆脱的不是认知共情而是情绪共情。共情并不都是有益的,不然就不会在标题写要摆脱共情了。

情绪共情十分狭隘,通常会影响我门的理性判断,甚至会加深我们的认知错误,作者认为情绪共情的泛滥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糟糕。因为情绪共情会带有我们个人的主观判断,使我们无法作出理性的行为,我们要作出明智的、有道德的行为,不能依赖情绪共情而要依赖认知共情(理性共情)。我们要避免自己陷入情绪共情带来的狭隘和偏见,摆脱无谓的共情。

下面主要分享一下这本书的序。原文内容加粗表示。


我们能否理性地去共情?

第一, 情绪也许也是人之为人的基础。

喻教授认为人类有基本情绪,灵长类动物也有。但理性不同,动物的理性能力与人之间的差距太大。万物皆有灵吗?也许是。万物都能理性吗?不,只有人类会理性。情绪这东西动物都会有,养过宠物的小伙伴们应该都知道,宠物也会发脾气。当时他们会理性吗?不会的,只有人能理性,克制自己,分析情况然后处理问题。情绪人人都有,这个不能否认,当时如何理性处理情绪确是要学习。

第二, 情绪在生活实践中太难抑制。

想得却不可得者,是诋毁之对象。人会情绪化,我得不到的东西,我就想摧毁,小的时候别人有玩具,我也想要,但是家里不给买,心里会百爪挠心,夜不能眠。晚上就算睡着了有时候也会哭醒,这就是情绪在作怪。不谈理性,能做到压抑情绪就已然是人上之人,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太难做到了,所以,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正因为情绪消除如此困难,才有了各种情绪管理方法与实践的盛行。

第三, 道德可能大部分是情绪的结果。

乔纳森·海特(Jonathan Haidt)等人的社会心理学视角却认为,理性真的是情绪的奴隶,大部分的道德思考,都是事后解释。通常情况下,我们都是先经由情绪做出决策,然后再去为这个决定找理由。这是情绪的作用,人是为情绪去合理化事情的动物。其实人不怕做错事,怕的是没有做错事的理由。

第四, 情绪是给人贴道德标签的依据。

我们有时候会通过情绪给人贴标签,我们实在是台容易收到情绪共情的干扰。就比入我很喜欢的一个例子,老王一辈子做好事,老年却糊涂做了一件坏事,邻居们到老王死的时候还念念不忘老王其实不是个好人。老李一辈子坏事做尽,有一次却英勇出击救了一个落水的孩子,大家奉为美谈直到老李去世。这就是情绪给人贴上了道德标签,我们会因为一些小事而无法理性去看待其他的事情。多啦A梦动画里面,几百上千集大雄都是被胖虎欺负,到了剧场版胖虎又转身一变成了英雄,大家一想起胖虎并不会觉得他是什么大恶人,想到的都是他在剧场版里面发生的事情,而忽略了几百上千集里面他是怎么欺负别人的。

第五, 情绪可能才是推测真我的标杆。

我们相信情绪化地、直觉地做出良善行为就表明这个人是个好人,他没有戴面具、非常真诚,换句话说,他的真我是善的。这个和上面那点一样我们日常都被情绪共情引导,而不是理性共情。



共情会怎样误导人的判断和行为

·共情就像一盏聚光灯,让人只能看到并关怀眼前的几个人,却对自己行为的长期后果视而不见,也看不到自己共情不到或者不能去共情的人。

·共情是带有偏见的,会让人更倾向于表现出狭隘的地方主义甚至是种族主义。

·共情是短视的,会让人只顾眼下,做出一些现在看来好处多多,在未来却会引发灾难性后果的事情。

·共情是得不偿失的,会让人为照顾一个人而损害更多人的利益。

·共情会慢慢腐蚀人际关系,让人不堪重负,削弱人们保持善良和爱人的能力。

·共情也会激发暴力,人们关爱自己亲人和同族的强大力量往往会带来战争,让人残暴地对待他人。



有共情能力是一件好事,书中也说过奥巴马提倡共情。我们要做的不是让情绪共情泛滥,而要做到理性共情。这里分享的只是这本书里面序言的一部分而已,更多的内容还是要读者自己去挖掘,毕竟一千个读者眼里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相信每个人读完这本书都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最后,希望大家健康幸福,摆脱共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