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曉暢讀曹鳳岐教授自傳有感:德高懷遠,追求卓越

德高懷遠,追求卓越

——《坦蕩人生無悔路》讀後感

戎曉暢

戎曉暢讀曹鳳岐教授自傳有感:德高懷遠,追求卓越

作者同導師曹鳳岐教授合影。(2016年7月)

"坦蕩人生無悔路,熱血丹心寫春秋"。這句詩詞既是曹鳳岐老師半世經歷的真實寫照,也便成了老師所著回憶錄的書名。曹老師是我的博士生導師,還記得在學校的時候就時常會聽老師提起那過去的事情,不過老師每次都只是講一個又一個的小片段,我總是希望老師多說一些,但老師忙於各種各樣的教學和科研任務,每次我都聽不盡興。後來聽老師說在著手寫回憶錄,我自是期待了很久,才拿到瞭如今手頭上的這本《坦蕩人生無悔路》。書中敘事一如老師平時那親切熟悉的口吻,文字樸實無華,情節跌宕起伏。一氣呵成地讀完,掩卷沉思,不禁感慨萬分。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通讀全書,我深深震撼於老師年少時生活之艱難,經歷之曲折。老師可謂是寒門出貴子。在出生後不久,雙胞胎弟弟就因為吃不飽以致病餓而死,老師自己靠著什麼都吃而勉強存活。直到上大學之前,都處於吃不飽的狀態,導致從小體弱多病,幾次瀕於死亡。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老師一直沒有放棄讀書學習,直到成為扶余七中考上北大的兩名學生之一。在北大僅僅讀了一年書以後,正值"文化大革命"爆發,老師被迫中斷學業。大學畢業以後,老師得以留校任教,生活漸入正軌,事業開始發力之際,老師又因為提倡推行股份制被打成資產階級自由化的代表,在學院、學校兩級學術委員會都通過的情況下被拿掉了教授資格……

這一樁樁、一件件的艱辛,都是出生成長在改革開放以後的我們這代青年人所難以理解、難以想象的,其中任何一個坎坷,本都足以使一個積極向上的人灰心喪意,甚至一蹶不振,而老師不僅都經歷過來了,更從中練就了一份豁達樂觀的心態,讓我們這些學生都打心底敬佩。

開拓進取,敢為人先

曹老師生於1945年,是見證了共和國成長的一代人。建國之初,百廢待興,包括厲以寧老師、曹鳳岐老師等在內的北大學者們以家國天下為己任,親身見證並深度參與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資本市場發展的過程,是國內最早提出進行產權制度改革、推行股份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學者之一。早在1985年,曹老師即在《北京大學學報》發表了《試論社會主義條件下的股份制度》一文,闡述了股份制的性質、為什麼要推行股份制以及如何推行股份制和開放股票市場等問題。其後,曹老師在《北京大學學報》連續發文"十論股份制",在當時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戎曉暢讀曹鳳岐教授自傳有感:德高懷遠,追求卓越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

老師在書中指出,資本市場設立之初出現了不少問題,當時社會各界對資本市場的意義存在較大分歧。在這種背景下,老師明確反對關閉資本市場的觀點,提出資本市場"在發展中規範,在規範中發展"的思路。他本人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投資基金法》的起草小組成員,親自參與到兩部資本市場重要法律的起草過程中,為我國資本市場的規範發展奠定了基礎。

迅速發展的資本市場,亟需更多熟悉資本運作的金融專業人才。書中單列一章為讀者介紹了以厲以寧老師、曹鳳岐老師等為代表的經濟學者們在北京大學經濟管理系和管理科學中心基礎上,歷經艱苦創建了北京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隨後更名為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的過程。如今,三十而立的北大光華已然躋身亞太地區最優秀的商學院之列,為我國金融界輸送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質人才。我想,後輩光華人在享受光華招牌帶給的光環時,都應該對學院創立者篳路藍縷的創業史心懷感恩。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老師在書中提到:回憶人生,最值得驕傲和自豪的是選擇了教師職業,最大的滿足和成功是培養了眾多優秀的學生。的確,老師名下指導論文的學生多達300餘人,授課弟子過萬,他們中的絕大部分都是各行各業的骨幹精英,可謂是桃李滿天下。老師教書育人如春風化雨,高度注重對學生道德的培養,書中寫到"教師首先是育人,其次才是教書",希望學生做到"德高懷遠、追求卓越"。在生活中,老師對學生關懷備至,沒有絲毫大教授的架子;在學習上,老師的要求一絲不苟。對此,我是有切身體會的。

在我入學之時老師本來已幾年不帶博士生了,他願意親自帶我這個小弟子,我內心一直覺得是莫大的榮幸。還記得我剛進校沒多久,老師和師母孫阿姨就讓我到家裡吃飯,師母親手包了很多她拿手的"孫氏餃子"給我吃,這是我至今吃過最好吃的餃子。我吃了很多,老師卻擔心我來自南方,怕我吃不慣餃子,又夾了很多肉給我,我推辭不了,那頓飯吃得很撐。後來每一次去老師家吃飯,都是差不多這樣,每次都容易吃太多。

老師一方面很關心我的生活,另一方面對我的學習要求卻很嚴格,特別是老師說我是關門弟子,要關好這個門。那時我剛在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完成金融學碩士的學習回國不久,老師考慮到西方金融學大多是研究微觀金融為主,缺乏對宏觀金融的系統學習,一入學便要求我要補學宏觀金融的課程。在老師指導下,我旁聽了不少應用經濟系、統計系的課程,補充學習了宏觀金融的知識,在此過程中我對宏觀金融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向老師提出博士學位論文研究宏觀金融的方向,老師欣然應允。在博士論文寫作過程中,老師不但手把手教我,還不時推薦我去向系裡、學院其他老師請教對論文的意見建議,讓我綜合各位老師的意見後反覆修改論文。最後我順利通過論文答辯,老師也說為關好博士培養的門感到高興。

戎曉暢讀曹鳳岐教授自傳有感:德高懷遠,追求卓越

博士論文答辯會現場。(2016年7月)

老師的回憶錄出版於2018年,也就是北京大學建校120週年,改革開放40週年。眾所周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經濟總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二。應該看到,這樣巨大成就的取得離不開包括曹老師在內的一代又一代的經濟學者們傳承發揚、上下求索,尋找適合中國特色的經濟發展理論和實踐的努力。他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鬥,正如曹老師在書中說的那樣:我是一根蠟燭,在我能夠燃燒時,我儘量撥亮燭芯,讓它發出更多的光和熱;當蠟燭的光開始暗淡時,我用它點燃更大的火把,點燃一盞長明燈,讓它繼續發光發熱。

(作者:戎曉暢,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學博士,現在廣州市稅務局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