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瞭解的中西醫之辯背後的獨立思考

初次寫作涉及文化、思想、邏輯梗概的文章,對我是個大挑戰,十多天前時間倉促,推出的文章存在表述的冗長,邏輯的不清,結構的混亂,因此一度撤稿,但幾經思量,調整心態,重發,立足為朋友分享有思想、有意義的原創文章。希望大家在閱讀後有以下答案:1、中醫為什麼產生如此巨大爭議;2、中醫中藥最初是什麼樣的,它是不是科學?如果不是那是什麼?3、為何中醫中藥中後期逐漸衰敗?4、中醫與西醫的差異在哪裡?西醫是否存在問題?5、我們普通老百姓怎麼在治療上選擇中醫還是西醫,6、從中醫西醫的文明史探討中,我們發現了一些關鍵點問題是什麼,從中我們學習到了什麼?

一、近現代對中醫中藥的爭議及原因分析

在國內探討中醫西醫之爭是非常燒腦的話題,這場爭論源起於1840年至今快200年了,近現代以來凡耳熟能詳的大咖們多對中醫嚴詞批駁。例如:魯迅,他就說“中醫不過是一種有意或無意的騙子”;郭沫若,他說“國醫治好的病,反正都是自己會好的病”。梁啟超說“陰陽五行說為二千年來迷信之大本營,直至今日在社會上猶有莫大勢力”。李敖他說“中國歷史上根本沒有真正的醫學,所謂中醫只不過是巫醫史而已”。嚴復,他認為中醫缺乏實際觀察和邏輯推理,他將中醫藥歸為風水星相算命一類的方術;陳獨秀他說“中醫既不解人身之構造,復不試藥性之分析,菌毒之傳染,為知附會五行生剋,寒熱陰陽之說”。梁漱溟,他說“中國說有醫學,其實還是手藝,10個醫生有10種不同的藥方,並且可以十分懸殊,因為所治的病,同能治的病都是沒有客觀評準的”。即便是在這次疫情期間,關於“蓮花XX*”的爭議仍不絕於耳。只是隨著新聞報道說“中藥對部分輕症感染者有療效”,以及權威人士出面說明,網絡輿論場的爭議才暫緩下來,但那些曾在論戰中所提的問題仍然沒有消除人們心中的困惑,既然中藥對疫情有重要貢獻,那麼為何在意大利和其他歐洲國家未被醫療系統准許廣泛使用,為何世界衛生組織沒有承認,沒有將中醫辦法推薦給全球其他疫區。這真是讓人有些許尷尬。

在中國歷史過往的三千年多年都綿延不絕的中醫,反而到了近現代卻備受爭議,而且是廣大知識階層對中醫中藥極其反感,這主要是因為自1840年起至近代,我們整個民族在西方文明列強輪番侵略下,潰破慘敗,所謂技不如人、器不如人、制度不如人,導致知識分子紛紛投身救國救亡運動,他們為了完成中國社會大轉型、重塑中華文明,他們必須要發起思想啟蒙運動,打破當時中國文化對人們思想的長期禁錮,由此就必須要對傳統中國文化予以批駁和鞭撻,當然中醫作為傳統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附件,就難以倖免。這和當初廢除文言文,八股文、廢除科舉、剪鞭子、推行白話文、推行新學制是一樣的。因此,近現代大咖們對中醫的批判,是為了喚醒國民新思想,破除封建迷信,救亡圖存。中醫中藥承受社會思想轉型之痛是文明變革之需,在所難免。

其二隨著近現代科學知識在人們教育中的廣泛普及,傳統中醫表述的治療思路和邏輯讓現代中國人總體難以理解,甚至是聽不懂,還存在很多邏輯混亂和前後矛盾的部分,有些表述甚至顯得十分幼稚和荒唐。例如:肝主謀慮、思傷胃、恐傷骨、脾溼至痰等這些理論,脾臟和呼吸道痰怎麼會扯上關係,肝和過度思考怎麼會有關係,現在大家都知道肝臟是個免疫器官,而思考是在人的大腦中進行的,恐懼怎麼會傷害骨頭等等,所以今天的人們再讀到以上表述就覺得極為幼稚。又例如:中醫所提及的經絡、陰陽五行、脈絡、氣血、穴位等學說。迄今為止,運用全球最先進的電子顯微鏡,也沒有找到經絡、穴位的存在證據。又比如,白糖性冰,紅糖性熱,古人依據糖的顏色和形態,認為白糖像冰故性冰,紅糖顏色發紅故性熱,現在我們知道這兩種糖的差別只在雜質多少上,其化學分子式都是一樣的。總之這些傳統中醫理論在現代醫學、解剖學、物理化學等面前人們不禁要質疑既然中醫的理論如此不堪一擊,根本就講不通,那麼中醫中藥所謂的治療效果不就更像是一種瞎貓碰上死耗子的巧合而已。

其三就是中醫中藥發展到中後期開始搞迷信和玄學化,特別是和風水、占卜算卦、跳大神等一些迷信搞在一起,還有就是在藥引子等方面整很多鬼名堂。其中,魯迅先生多次表達出對中醫中藥的批判,一個原因是魯迅先生早年有很長一段為父親的病求醫問藥的輕身經歷,花費重金尋遍名醫名方,最終人還是沒了。魯迅先生曾經在一篇雜文中還談過,當時他得到的一副名方的藥引子居然是“原配的蟋蟀”,可見後來中醫中藥之荒唐。

又比如在紅樓夢裡,林黛玉常年體弱多病(其實就是今天所講的肺結核)一直在服用一個叫“人參養榮丸“的方子,藥方如下:頭胎紫河車,人形帶葉參,三百六十兩不足龜,大何首烏,千年松根茯苓膽,這些還不算,藥引子則必須得用古墓裡的死人頭上的珍珠寶石。光是收集這些藥材以及藥引子,就需要費時費力,大概率你是無法集齊,可見當時的醫者們已經墮落到何種地步,如此折騰患者及其家人。

在製備藥材方面也會設置很多門檻。在紅樓夢中就有這麼一段描述,薛寶釵服用的”冷香丸” 的配方,要遍採春、夏、秋、冬四季的白花之蕊,又是要盡集雨水、白露、霜降、小雪四時的雨、露、霜、雪,還要輔之以白糖、蜂蜜。服藥的時候,用黃柏煎湯送下。按照這個折騰法,萬一要是白露那天不下雨,就只能等到下一年再看,這一等兩等等人也就沒了。從中可見,曹雪芹作為當時的文人也都非常明白這中藥後來的各種鬼名堂。其實,中藥早期的藥引子就是酒,是沒有其他這些古怪的。

但我們雖然對中醫中藥的理念覺得荒唐幼稚,可是我們又不能否認中醫中藥在一些疑難雜症上存在緩解疾病表症的功效,我們身邊很多中老年人,包括一些患各種慢性病的人都在接受中醫中藥的治療。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從知識和邏輯角度,我們排斥,但從感知層面我們又接納它,這是多麼奇怪的事。

因此探討中醫西醫首先必須要排除社會政治運動因素,而且我們必須把觀察的維度擴展到人類文明史的角度,這樣我們才能相對客觀的去看待中醫與西醫在人類文明維度中各自發揮的作用,這就好比你去判斷一個股票,如果你從1年的漲跌去判斷,很可能你會忽視很多週期的因素,而把一些短期因素當做長期效應,而把尺度放在10-20年裡,我們可能對一隻股票才能得到相對全面的評估。而人類文明的維度跨度就更加寬廣。在接下來的正本清源讓我們從中藥的起源談起。


你所不瞭解的中西醫之辯背後的獨立思考

你所不瞭解的中西醫之辯背後的獨立思考

你所不瞭解的中西醫之辯背後的獨立思考

二、中藥起源

我們簡析一下中藥起源的大背景,人類建立氏族部落文明初期,人口開始穩定增長,當時的食物來源主要包括採摘、狩獵和農業耕種,在勞動中先民們很自然就發現了一些採摘的植物能幫助他們調整身體的不適(身體不適:就是我們日常醫學所指的表徵,比如:疲乏、流鼻涕、出汗、發熱、腸胃不適、各種身體部位疼痛等)。在吃了這些植物草藥之後,身體的表徵不適情況得到改善,於是先民們開始把這些植物草藥的功效收集和歸類,哪些是改善疲乏的放在一起、哪些是改善腸胃的......,在日積月累的實踐歸類總結中,逐漸形成了一套應對季節交替生理不適、人口繁衍以及預防保健的草藥方案,而那個時代疾病種類非常少,人們的勞作方式、飲食結構及作息習慣遠不像今天的人類。從距今兩千七百年《黃帝內經》原本里,古人記錄的疾病種類非常少只有數十種,草藥服用劑量也只有三五天,時間較短。因此,中草藥是先民們在人類文明初期在生活簡單和物質資料比較初級的條件下,歷經數千年使用經驗總結而成的身體預防保健和調理辦法。同時期,古希臘的希波克拉底也用草藥去調理身體(在歐洲被稱做“自然療法”),在古印度、古埃及和古瑪雅等均存在使用草藥的情況,可見植物草藥被人類使用在各類早期文明中都廣泛存在。

所以,可見草藥的使用不僅是中國所獨有,是人類各種文明初期,在資訊量低、各種生存資源有限的大背景下自然發生的。它最初的作用就是緩解和改善因為季節更替,環境氣候變化、人口繁衍導致的生理表徵不適。它是一種最自然、最稚嫩和最經濟有效的醫療保健方式。所以中藥的起源是非常自然發生的,是早期人們實踐經驗的產物。中藥起源是沒有原罪的,反而非常簡單樸實。


你所不瞭解的中西醫之辯背後的獨立思考

你所不瞭解的中西醫之辯背後的獨立思考

你所不瞭解的中西醫之辯背後的獨立思考

三、中醫中藥的發展

中醫產生是伴隨著中草藥而產生的,如果說中草藥是實踐經驗在前,中醫則是對疾病和中藥的運用解釋說明在後。在我國早期的中醫理論就是《黃帝內經》,這部著作沒有作者,大約在2700年前出現,史學家普遍認為這本書就是一本先民對3000年前的各種疾病及對症草藥的彙編。最初的中醫解釋是非常謙遜和樸實的,比如在《內經》中的開篇就陳述,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用現在話講就是中醫首先強調的是預防,如果實在得病了再努力謀求治療,非常謙遜和樸實。可見《內經》並沒有把自己神通廣大到無所不能,相反它以3000年前的認識世界的水平,提出早期疾病最好還是要靠自身的防禦能力去抵禦。

其次,中醫的一個作用就是解釋和撫慰作用,因為先民們對於疾病是怎麼發生的不瞭解,感覺是神秘莫測的,產生極大恐懼,需要對此作出解釋,並能被人們接受和相信。《內經》基於當時人們普遍的理解和認識的水平,給先民們普遍熟知的疾病的產生和變化做出瞭解釋。先民們很自然會把天氣變化、氣候改變與疾病聯繫在一起,所謂陰陽五行、天干地支、氣血、經脈就應運而生。同時基於表徵不適症狀與身體不適部位聯繫在一起,例如:肺主情緒,是因為古人發現當人傷心的時候會哭泣,而身體上感覺震動起伏比較大的是肺,因此把情緒和肺聯繫到一起,把淚也和肺聯繫到一起,肺生淚。又比如:恐傷骨,因為恐懼會使得人發抖,故古人認為發抖會傷到骨頭,就表述為恐傷骨。這種直觀的聯繫方也反映出在先民們知識量少條件下做出的最簡單因果推斷。又比如寒熱說,寒病用熱藥,熱病用寒藥,它認為身體發抖感受冷就是寒病,身體感受熱發汗多就是熱病。而什麼是寒藥,冰糖因為樣子像冰,故主寒屬於寒藥,而紅糖顏色像火,故主熱藥。雖然以上這些說法今天看起來很幼稚,但時至今日,你在感知層面,依然會覺得有那麼一點道理。因為古人歸納總結方式非常符合我們人的感官認知方式。所以我這裡要強調一點,傳統中醫理論的產生不是以真相為目的,而是以讓人們感覺是真的、合理解釋為目的而產生的。這與今天的科學與西醫的產生過程完全不同。因此,你站在2020年的今天對3000年前的祖先苛求那麼多是沒有必要的,相反你想想雖然那個時代人們對周圍的世界知之甚少,然而還能通過這種解釋體系寬慰了多少對疾病恐懼和困惑的人們,從這點上看中醫最初是具備人文關懷的。

中醫理論的另外一個作用,是為了方便醫者對中藥收集、整理和調用,因為中藥是日常生產生活實踐經驗的總結,必然零散,缺乏準確的檢測手段和標準、並且隨著時間的發展,人們會發現更多新的草藥,或者其他使用方法,遇見更多的疾病,那麼這些來自人們五花八門的經驗要分門別類的納入到對疾病的治療中,就需要一個知識收集、整理及調用的體系,今後就算面對更復雜的疾病也可以用望聞問切的方式,把複雜多種表徵分解成經驗上已經存在的單一表徵的對應用藥和解釋。比如:《內經》已經確立了寒病用熱藥,熱病用寒藥經驗,那麼就依據這個經驗,把新發現的草藥、食物依據寒熱來分類。又比如:如果一個人得了感冒,依據表徵的種類,有乏力、流眼淚、咳嗽、發熱、身體痠痛等症狀,找到這些症狀相對應的草藥,再根據草藥間混用的一些經驗原則,最後搭配出一個藥方子,這就是中醫對中藥的一個調用過程。

中醫的設計使得在一個資訊傳播手段相當初級、沒有其他疾病檢測手段、沒有生物、化學、物理等基礎認識的條件下,去承載、處理和歸納橫跨3000年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極其散漫的中藥調用經驗,這本身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所以我在這裡再次強調一下,中醫不是依據科學真相而設計的,而是為了方便人們收集和調用中藥經驗而設計的知識體系。這種體系極大的受到了人們的廣泛接納和大範圍運用,大到達官貴人,小到普通老百姓,都可以依據醫書去收集草藥調理自己的身體症狀,又廉價,又方便,從而為中國古代人口的繁衍和健康提供了一套長期的、樸素的、基本的、有效的保障體系。


四、中藥與中醫的衰敗

中醫進入明清,它從起初的疾病預防、緩解表徵的樸素表述進一步延伸到文化自洽。這是中醫後來走向迷信化、玄學化墮落的開始。原本隨著人口暴漲、環境汙染和人類文明病的爆發,對於源自上古先民們經驗為基礎的中醫中藥難以應對是非常自然的現象,但靠中醫中藥吃飯的人們卻不僅沒有從正面尋求病理、藥理及身體構造的縱深研究,反而將疾病變化的許多未解之問用“醫易同源”的解釋導入《易經》,從而得到自洽。這裡延伸一下,因為《易經》在中國文化裡屬於百經之源,把所有的不解和疑問歸入《易經》後,產生了遮蔽效應。啥是遮蔽效應,就是這個解釋會自圓其說,會循環證明,就如同古詩詞中描述的“只緣生在此山中”。因此,正如我前面再三強調的中醫不是以追問疾病和健康真相為目的,而是以讓人們感覺是真實的、合理的解釋。發展到後期,中醫中藥已經融入傳統文化,不僅僅是一種技術服務,而完全成為一種不容質疑的說服體系。

其次是用現代物理化學精密探測儀,在中藥的組分中發現了一些被證實是屬於劇毒,不能長期服用,容易引發肝腎損失,甚至會導致致癌的有害成分。例如:馬兜鈴酸,曾經在我國被廣泛使用的“龍膽瀉肝丸”曾產生數萬例腎衰竭,其中一個主要藥材是木通,到清末因為木通越來越難尋覓,就用關木通替代木通作為藥材,結果關木通裡存在大量的馬兜鈴酸,這是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的高毒性的成分,會致癌導致肝癌,消化道癌症高發。後來發現在中藥裡有50多種藥材都富含馬兜鈴酸。包括2018年的魚腥草中藥注射液事件等,反映出中藥成分複雜,對於進入人體的毒副作用仍然認識不足,過去在口服階段還不瞭解,一旦進入靜脈注射階段還是沒辦法應用。還有例如:德國花費數千萬歐元做的對針灸的臨床試驗,美國FDA對複方丹參滴丸三期測試等等。這些都一再證明中醫和中藥在面對現代醫藥評價下的尷尬和無招架力。

所以,我再次重申中醫中藥本身不是科學產物,它是經驗產物,而隨著中醫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中醫中藥停止繼續追問病理和藥理的成因,放棄了技術的進步和突破,轉而投靠於塑造如何讓人們信服和依賴的文化影響,歷經傳統文化概念的雕琢,雖然醫治技術在文明跨度上出現了表述上的前後矛盾、混亂和不堪的一幕幕,但那也不會妨礙它繼續主導人們對疾病的解釋和治療,由此便在文化概念上越來越顯得“博大精深”(我自己理解為:你怎麼解讀,都是不準確的,顯得高深莫測,非一般人能參悟),這反而越來越背離中醫中藥當初的謙遜和樸實。推手正是吃中醫中藥這碗飯的人,他們不僅要誇大自己的技能博取達官貴人的青睞,賺取更多財富,還要為自己不能治癒一些疾病找到一種開脫,把疾病歸因為上天的決定,或者是其他神秘力量、或者是在藥引子上搞很多名堂以逃避中醫中藥在人類文明病面前的無能為力。在明清之後愈來愈敗壞,愈來愈墮落,這就如同中國文化一樣,在前期漢唐時代具有維護效應,而走到明清時代變得面目可憎,呈現戕害的結果。當其他文明不斷演進,新思想不斷迭代,而我們卻還在自我回味、沾沾自喜,逐步進入固步自封的狀態。


五、中醫中藥的文明史小結及下期預告

從文明史的維度來看,對傳統中醫中藥的評價主要應該分為兩部分

第一個部分,在人類文明社會早期階段,伴隨人們生產生活的經驗下自然發生的,最初的作用就是緩解和改善因為季節更替,環境氣候變化、人口繁衍導致的生理表徵不適。它是一種最自然、最稚嫩和最經濟有效的原始低端醫療保健體系。中醫中藥初期是強調預防重於治療,治療更多采取提升病患自身免疫平衡的理念,同時倡導身心平衡。在早期它發揮了三種作用,第一是對病患的解釋安慰,排遣人們對未知的恐懼;第二是對數百或者數千年的草藥經驗知識的收集與整理,方便新草藥和新疾病分門別類;第三是表徵治療和預防的經驗調用,方便數千年後的人們繼承和使用前人的經驗知識去幹預疾病。

第二個部分,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髮展,疾病種類越來越多,中醫中藥不能治癒的疾病癒來愈多,原有的經驗越來越不夠用,這原本是很自然的事,因為數千年前人們主要面對的是自然生態下的生理不適,而後來面對的是文明進化下非自然生態疾病,中醫中藥不管用是很自然的,但當時的醫者們開始把文化概念導入中醫中藥而形成解釋自洽,醫者不再縱深追問疾病、藥理及身體之構造之謎,而轉投通過文化概念塑造信念和說服力,最終醫者們愈來愈背離早期的中醫中藥理念,用藥劑量也從短服變成長期用藥,或者是在藥材製備和藥引子上稿鬼名堂,最終將中醫中藥推向迷信化、玄學化的墮落局面。

綜上所述,中醫中藥不是科學產物,它是實踐經驗歸納總結的產物,從思維範式上它更不是科學思維範式,中醫中藥中的很多描述和解釋大量借鑑了中國《易經》文化中的一些概念,而這些概念均是未經證實或者說迄今為止也無法證明的表述,這與今天的科學實證的體系正好是矛盾的、衝突的。而中醫中藥留給我們最寶貴的,則是在3千年跨度時間裡,古人們通過長期使用和實踐篩選積累出來的植物草藥的清單。至於為什麼有這樣的功效和作用則需要今天我們運用西醫的檢測手段和工具去進一步展開研究,追尋真相,這也正是現在特別強調的中西醫結合的原因所在。用中藥的使用經驗,結合西醫的檢測工具和研究手段去探究中藥對疾病表徵干預的真正機理和作用。

特別要提醒朋友們的:為了避免各種忽悠的侵擾,當別人向你分享什麼是真正的中醫中藥,千萬記住一定要回溯到上古先民創建中醫中藥的起心動念上來,不治已病治未病,調節自身免疫平衡應對自然生態下的人類生理波動才是本源,既不用今天科學知識體系去抹殺中醫中藥文明史下真實存在的使用經驗,注意到它在調理方面的實踐效果,也不必要再陷入當今的部分醫者的表述中,一副高深莫測,天機不可洩露的玄妙狀態,似乎他有一祖傳秘方如何如何,記住現在絕大多數惡性疾病都不再是中醫發生初期的自然生態下的疾病了。對待未知領域,人類迄今為止歷經5000年跨度下最好的研究手段還是要回到用科學思維範式來推進。而在面對尊重人類感知的方式中,也許中醫還是能帶給我們最友好、最人性的一種懷舊和文化情懷吧。

因此,一方面當代中國人基本都接受的是現代知識及科學教育訓練,在理性上我們已經無法接受中醫理論的解釋和表述結構,而另一方面中醫中藥則是三千年老祖宗實踐使用經驗的歷史累積,當它的藥使得你在感知層面體會到對疾病表徵的緩解時,你就又會立刻產生一種信賴感和神奇感。一邊是理性的不信,一邊是感知的信賴,真是無比糾結。為什麼會這樣?請關注續篇分享。


下期預告


在續篇中我們將展開對西醫的文明史,進一步探索科學思維範式是什麼,解析西醫與中醫的重大差異在哪裡,西醫是否存在嚴重缺陷,或者我們是不是對西醫也有誇大的部分;老百姓面對疾病應該怎樣做出是選擇中醫還是西醫的決定。為什麼只有中西醫結合才是中醫的未來發展之路。最後通過探討中醫西醫背後的文化思維邏輯範式,拋磚引玉啟發朋友們在這個資訊暴漲的時代,如何運用兩種思維去辨析我們生活中的很多現象,提升自己的獨立思考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