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了解的中西医之辩背后的独立思考

初次写作涉及文化、思想、逻辑梗概的文章,对我是个大挑战,十多天前时间仓促,推出的文章存在表述的冗长,逻辑的不清,结构的混乱,因此一度撤稿,但几经思量,调整心态,重发,立足为朋友分享有思想、有意义的原创文章。希望大家在阅读后有以下答案:1、中医为什么产生如此巨大争议;2、中医中药最初是什么样的,它是不是科学?如果不是那是什么?3、为何中医中药中后期逐渐衰败?4、中医与西医的差异在哪里?西医是否存在问题?5、我们普通老百姓怎么在治疗上选择中医还是西医,6、从中医西医的文明史探讨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关键点问题是什么,从中我们学习到了什么?

一、近现代对中医中药的争议及原因分析

在国内探讨中医西医之争是非常烧脑的话题,这场争论源起于1840年至今快200年了,近现代以来凡耳熟能详的大咖们多对中医严词批驳。例如:鲁迅,他就说“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骗子”;郭沫若,他说“国医治好的病,反正都是自己会好的病”。梁启超说“阴阳五行说为二千年来迷信之大本营,直至今日在社会上犹有莫大势力”。李敖他说“中国历史上根本没有真正的医学,所谓中医只不过是巫医史而已”。严复,他认为中医缺乏实际观察和逻辑推理,他将中医药归为风水星相算命一类的方术;陈独秀他说“中医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试药性之分析,菌毒之传染,为知附会五行生克,寒热阴阳之说”。梁漱溟,他说“中国说有医学,其实还是手艺,10个医生有10种不同的药方,并且可以十分悬殊,因为所治的病,同能治的病都是没有客观评准的”。即便是在这次疫情期间,关于“莲花XX*”的争议仍不绝于耳。只是随着新闻报道说“中药对部分轻症感染者有疗效”,以及权威人士出面说明,网络舆论场的争议才暂缓下来,但那些曾在论战中所提的问题仍然没有消除人们心中的困惑,既然中药对疫情有重要贡献,那么为何在意大利和其他欧洲国家未被医疗系统准许广泛使用,为何世界卫生组织没有承认,没有将中医办法推荐给全球其他疫区。这真是让人有些许尴尬。

在中国历史过往的三千年多年都绵延不绝的中医,反而到了近现代却备受争议,而且是广大知识阶层对中医中药极其反感,这主要是因为自1840年起至近代,我们整个民族在西方文明列强轮番侵略下,溃破惨败,所谓技不如人、器不如人、制度不如人,导致知识分子纷纷投身救国救亡运动,他们为了完成中国社会大转型、重塑中华文明,他们必须要发起思想启蒙运动,打破当时中国文化对人们思想的长期禁锢,由此就必须要对传统中国文化予以批驳和鞭挞,当然中医作为传统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附件,就难以幸免。这和当初废除文言文,八股文、废除科举、剪鞭子、推行白话文、推行新学制是一样的。因此,近现代大咖们对中医的批判,是为了唤醒国民新思想,破除封建迷信,救亡图存。中医中药承受社会思想转型之痛是文明变革之需,在所难免。

其二随着近现代科学知识在人们教育中的广泛普及,传统中医表述的治疗思路和逻辑让现代中国人总体难以理解,甚至是听不懂,还存在很多逻辑混乱和前后矛盾的部分,有些表述甚至显得十分幼稚和荒唐。例如:肝主谋虑、思伤胃、恐伤骨、脾湿至痰等这些理论,脾脏和呼吸道痰怎么会扯上关系,肝和过度思考怎么会有关系,现在大家都知道肝脏是个免疫器官,而思考是在人的大脑中进行的,恐惧怎么会伤害骨头等等,所以今天的人们再读到以上表述就觉得极为幼稚。又例如:中医所提及的经络、阴阳五行、脉络、气血、穴位等学说。迄今为止,运用全球最先进的电子显微镜,也没有找到经络、穴位的存在证据。又比如,白糖性冰,红糖性热,古人依据糖的颜色和形态,认为白糖像冰故性冰,红糖颜色发红故性热,现在我们知道这两种糖的差别只在杂质多少上,其化学分子式都是一样的。总之这些传统中医理论在现代医学、解剖学、物理化学等面前人们不禁要质疑既然中医的理论如此不堪一击,根本就讲不通,那么中医中药所谓的治疗效果不就更像是一种瞎猫碰上死耗子的巧合而已。

其三就是中医中药发展到中后期开始搞迷信和玄学化,特别是和风水、占卜算卦、跳大神等一些迷信搞在一起,还有就是在药引子等方面整很多鬼名堂。其中,鲁迅先生多次表达出对中医中药的批判,一个原因是鲁迅先生早年有很长一段为父亲的病求医问药的轻身经历,花费重金寻遍名医名方,最终人还是没了。鲁迅先生曾经在一篇杂文中还谈过,当时他得到的一副名方的药引子居然是“原配的蟋蟀”,可见后来中医中药之荒唐。

又比如在红楼梦里,林黛玉常年体弱多病(其实就是今天所讲的肺结核)一直在服用一个叫“人参养荣丸“的方子,药方如下:头胎紫河车,人形带叶参,三百六十两不足龟,大何首乌,千年松根茯苓胆,这些还不算,药引子则必须得用古墓里的死人头上的珍珠宝石。光是收集这些药材以及药引子,就需要费时费力,大概率你是无法集齐,可见当时的医者们已经堕落到何种地步,如此折腾患者及其家人。

在制备药材方面也会设置很多门槛。在红楼梦中就有这么一段描述,薛宝钗服用的”冷香丸” 的配方,要遍采春、夏、秋、冬四季的白花之蕊,又是要尽集雨水、白露、霜降、小雪四时的雨、露、霜、雪,还要辅之以白糖、蜂蜜。服药的时候,用黄柏煎汤送下。按照这个折腾法,万一要是白露那天不下雨,就只能等到下一年再看,这一等两等等人也就没了。从中可见,曹雪芹作为当时的文人也都非常明白这中药后来的各种鬼名堂。其实,中药早期的药引子就是酒,是没有其他这些古怪的。

但我们虽然对中医中药的理念觉得荒唐幼稚,可是我们又不能否认中医中药在一些疑难杂症上存在缓解疾病表症的功效,我们身边很多中老年人,包括一些患各种慢性病的人都在接受中医中药的治疗。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从知识和逻辑角度,我们排斥,但从感知层面我们又接纳它,这是多么奇怪的事。

因此探讨中医西医首先必须要排除社会政治运动因素,而且我们必须把观察的维度扩展到人类文明史的角度,这样我们才能相对客观的去看待中医与西医在人类文明维度中各自发挥的作用,这就好比你去判断一个股票,如果你从1年的涨跌去判断,很可能你会忽视很多周期的因素,而把一些短期因素当做长期效应,而把尺度放在10-20年里,我们可能对一只股票才能得到相对全面的评估。而人类文明的维度跨度就更加宽广。在接下来的正本清源让我们从中药的起源谈起。


你所不了解的中西医之辩背后的独立思考

你所不了解的中西医之辩背后的独立思考

你所不了解的中西医之辩背后的独立思考

二、中药起源

我们简析一下中药起源的大背景,人类建立氏族部落文明初期,人口开始稳定增长,当时的食物来源主要包括采摘、狩猎和农业耕种,在劳动中先民们很自然就发现了一些采摘的植物能帮助他们调整身体的不适(身体不适:就是我们日常医学所指的表征,比如:疲乏、流鼻涕、出汗、发热、肠胃不适、各种身体部位疼痛等)。在吃了这些植物草药之后,身体的表征不适情况得到改善,于是先民们开始把这些植物草药的功效收集和归类,哪些是改善疲乏的放在一起、哪些是改善肠胃的......,在日积月累的实践归类总结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应对季节交替生理不适、人口繁衍以及预防保健的草药方案,而那个时代疾病种类非常少,人们的劳作方式、饮食结构及作息习惯远不像今天的人类。从距今两千七百年《黄帝内经》原本里,古人记录的疾病种类非常少只有数十种,草药服用剂量也只有三五天,时间较短。因此,中草药是先民们在人类文明初期在生活简单和物质资料比较初级的条件下,历经数千年使用经验总结而成的身体预防保健和调理办法。同时期,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也用草药去调理身体(在欧洲被称做“自然疗法”),在古印度、古埃及和古玛雅等均存在使用草药的情况,可见植物草药被人类使用在各类早期文明中都广泛存在。

所以,可见草药的使用不仅是中国所独有,是人类各种文明初期,在资讯量低、各种生存资源有限的大背景下自然发生的。它最初的作用就是缓解和改善因为季节更替,环境气候变化、人口繁衍导致的生理表征不适。它是一种最自然、最稚嫩和最经济有效的医疗保健方式。所以中药的起源是非常自然发生的,是早期人们实践经验的产物。中药起源是没有原罪的,反而非常简单朴实。


你所不了解的中西医之辩背后的独立思考

你所不了解的中西医之辩背后的独立思考

你所不了解的中西医之辩背后的独立思考

三、中医中药的发展

中医产生是伴随着中草药而产生的,如果说中草药是实践经验在前,中医则是对疾病和中药的运用解释说明在后。在我国早期的中医理论就是《黄帝内经》,这部著作没有作者,大约在2700年前出现,史学家普遍认为这本书就是一本先民对3000年前的各种疾病及对症草药的汇编。最初的中医解释是非常谦逊和朴实的,比如在《内经》中的开篇就陈述,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用现在话讲就是中医首先强调的是预防,如果实在得病了再努力谋求治疗,非常谦逊和朴实。可见《内经》并没有把自己神通广大到无所不能,相反它以3000年前的认识世界的水平,提出早期疾病最好还是要靠自身的防御能力去抵御。

其次,中医的一个作用就是解释和抚慰作用,因为先民们对于疾病是怎么发生的不了解,感觉是神秘莫测的,产生极大恐惧,需要对此作出解释,并能被人们接受和相信。《内经》基于当时人们普遍的理解和认识的水平,给先民们普遍熟知的疾病的产生和变化做出了解释。先民们很自然会把天气变化、气候改变与疾病联系在一起,所谓阴阳五行、天干地支、气血、经脉就应运而生。同时基于表征不适症状与身体不适部位联系在一起,例如:肺主情绪,是因为古人发现当人伤心的时候会哭泣,而身体上感觉震动起伏比较大的是肺,因此把情绪和肺联系到一起,把泪也和肺联系到一起,肺生泪。又比如:恐伤骨,因为恐惧会使得人发抖,故古人认为发抖会伤到骨头,就表述为恐伤骨。这种直观的联系方也反映出在先民们知识量少条件下做出的最简单因果推断。又比如寒热说,寒病用热药,热病用寒药,它认为身体发抖感受冷就是寒病,身体感受热发汗多就是热病。而什么是寒药,冰糖因为样子像冰,故主寒属于寒药,而红糖颜色像火,故主热药。虽然以上这些说法今天看起来很幼稚,但时至今日,你在感知层面,依然会觉得有那么一点道理。因为古人归纳总结方式非常符合我们人的感官认知方式。所以我这里要强调一点,传统中医理论的产生不是以真相为目的,而是以让人们感觉是真的、合理解释为目的而产生的。这与今天的科学与西医的产生过程完全不同。因此,你站在2020年的今天对3000年前的祖先苛求那么多是没有必要的,相反你想想虽然那个时代人们对周围的世界知之甚少,然而还能通过这种解释体系宽慰了多少对疾病恐惧和困惑的人们,从这点上看中医最初是具备人文关怀的。

中医理论的另外一个作用,是为了方便医者对中药收集、整理和调用,因为中药是日常生产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必然零散,缺乏准确的检测手段和标准、并且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会发现更多新的草药,或者其他使用方法,遇见更多的疾病,那么这些来自人们五花八门的经验要分门别类的纳入到对疾病的治疗中,就需要一个知识收集、整理及调用的体系,今后就算面对更复杂的疾病也可以用望闻问切的方式,把复杂多种表征分解成经验上已经存在的单一表征的对应用药和解释。比如:《内经》已经确立了寒病用热药,热病用寒药经验,那么就依据这个经验,把新发现的草药、食物依据寒热来分类。又比如:如果一个人得了感冒,依据表征的种类,有乏力、流眼泪、咳嗽、发热、身体酸痛等症状,找到这些症状相对应的草药,再根据草药间混用的一些经验原则,最后搭配出一个药方子,这就是中医对中药的一个调用过程。

中医的设计使得在一个资讯传播手段相当初级、没有其他疾病检测手段、没有生物、化学、物理等基础认识的条件下,去承载、处理和归纳横跨3000年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极其散漫的中药调用经验,这本身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所以我在这里再次强调一下,中医不是依据科学真相而设计的,而是为了方便人们收集和调用中药经验而设计的知识体系。这种体系极大的受到了人们的广泛接纳和大范围运用,大到达官贵人,小到普通老百姓,都可以依据医书去收集草药调理自己的身体症状,又廉价,又方便,从而为中国古代人口的繁衍和健康提供了一套长期的、朴素的、基本的、有效的保障体系。


四、中药与中医的衰败

中医进入明清,它从起初的疾病预防、缓解表征的朴素表述进一步延伸到文化自洽。这是中医后来走向迷信化、玄学化堕落的开始。原本随着人口暴涨、环境污染和人类文明病的爆发,对于源自上古先民们经验为基础的中医中药难以应对是非常自然的现象,但靠中医中药吃饭的人们却不仅没有从正面寻求病理、药理及身体构造的纵深研究,反而将疾病变化的许多未解之问用“医易同源”的解释导入《易经》,从而得到自洽。这里延伸一下,因为《易经》在中国文化里属于百经之源,把所有的不解和疑问归入《易经》后,产生了遮蔽效应。啥是遮蔽效应,就是这个解释会自圆其说,会循环证明,就如同古诗词中描述的“只缘生在此山中”。因此,正如我前面再三强调的中医不是以追问疾病和健康真相为目的,而是以让人们感觉是真实的、合理的解释。发展到后期,中医中药已经融入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服务,而完全成为一种不容质疑的说服体系。

其次是用现代物理化学精密探测仪,在中药的组分中发现了一些被证实是属于剧毒,不能长期服用,容易引发肝肾损失,甚至会导致致癌的有害成分。例如:马兜铃酸,曾经在我国被广泛使用的“龙胆泻肝丸”曾产生数万例肾衰竭,其中一个主要药材是木通,到清末因为木通越来越难寻觅,就用关木通替代木通作为药材,结果关木通里存在大量的马兜铃酸,这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高毒性的成分,会致癌导致肝癌,消化道癌症高发。后来发现在中药里有50多种药材都富含马兜铃酸。包括2018年的鱼腥草中药注射液事件等,反映出中药成分复杂,对于进入人体的毒副作用仍然认识不足,过去在口服阶段还不了解,一旦进入静脉注射阶段还是没办法应用。还有例如:德国花费数千万欧元做的对针灸的临床试验,美国FDA对复方丹参滴丸三期测试等等。这些都一再证明中医和中药在面对现代医药评价下的尴尬和无招架力。

所以,我再次重申中医中药本身不是科学产物,它是经验产物,而随着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中医中药停止继续追问病理和药理的成因,放弃了技术的进步和突破,转而投靠于塑造如何让人们信服和依赖的文化影响,历经传统文化概念的雕琢,虽然医治技术在文明跨度上出现了表述上的前后矛盾、混乱和不堪的一幕幕,但那也不会妨碍它继续主导人们对疾病的解释和治疗,由此便在文化概念上越来越显得“博大精深”(我自己理解为:你怎么解读,都是不准确的,显得高深莫测,非一般人能参悟),这反而越来越背离中医中药当初的谦逊和朴实。推手正是吃中医中药这碗饭的人,他们不仅要夸大自己的技能博取达官贵人的青睐,赚取更多财富,还要为自己不能治愈一些疾病找到一种开脱,把疾病归因为上天的决定,或者是其他神秘力量、或者是在药引子上搞很多名堂以逃避中医中药在人类文明病面前的无能为力。在明清之后愈来愈败坏,愈来愈堕落,这就如同中国文化一样,在前期汉唐时代具有维护效应,而走到明清时代变得面目可憎,呈现戕害的结果。当其他文明不断演进,新思想不断迭代,而我们却还在自我回味、沾沾自喜,逐步进入固步自封的状态。


五、中医中药的文明史小结及下期预告

从文明史的维度来看,对传统中医中药的评价主要应该分为两部分

第一个部分,在人类文明社会早期阶段,伴随人们生产生活的经验下自然发生的,最初的作用就是缓解和改善因为季节更替,环境气候变化、人口繁衍导致的生理表征不适。它是一种最自然、最稚嫩和最经济有效的原始低端医疗保健体系。中医中药初期是强调预防重于治疗,治疗更多采取提升病患自身免疫平衡的理念,同时倡导身心平衡。在早期它发挥了三种作用,第一是对病患的解释安慰,排遣人们对未知的恐惧;第二是对数百或者数千年的草药经验知识的收集与整理,方便新草药和新疾病分门别类;第三是表征治疗和预防的经验调用,方便数千年后的人们继承和使用前人的经验知识去干预疾病。

第二个部分,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疾病种类越来越多,中医中药不能治愈的疾病愈来愈多,原有的经验越来越不够用,这原本是很自然的事,因为数千年前人们主要面对的是自然生态下的生理不适,而后来面对的是文明进化下非自然生态疾病,中医中药不管用是很自然的,但当时的医者们开始把文化概念导入中医中药而形成解释自洽,医者不再纵深追问疾病、药理及身体之构造之谜,而转投通过文化概念塑造信念和说服力,最终医者们愈来愈背离早期的中医中药理念,用药剂量也从短服变成长期用药,或者是在药材制备和药引子上稿鬼名堂,最终将中医中药推向迷信化、玄学化的堕落局面。

综上所述,中医中药不是科学产物,它是实践经验归纳总结的产物,从思维范式上它更不是科学思维范式,中医中药中的很多描述和解释大量借鉴了中国《易经》文化中的一些概念,而这些概念均是未经证实或者说迄今为止也无法证明的表述,这与今天的科学实证的体系正好是矛盾的、冲突的。而中医中药留给我们最宝贵的,则是在3千年跨度时间里,古人们通过长期使用和实践筛选积累出来的植物草药的清单。至于为什么有这样的功效和作用则需要今天我们运用西医的检测手段和工具去进一步展开研究,追寻真相,这也正是现在特别强调的中西医结合的原因所在。用中药的使用经验,结合西医的检测工具和研究手段去探究中药对疾病表征干预的真正机理和作用。

特别要提醒朋友们的:为了避免各种忽悠的侵扰,当别人向你分享什么是真正的中医中药,千万记住一定要回溯到上古先民创建中医中药的起心动念上来,不治已病治未病,调节自身免疫平衡应对自然生态下的人类生理波动才是本源,既不用今天科学知识体系去抹杀中医中药文明史下真实存在的使用经验,注意到它在调理方面的实践效果,也不必要再陷入当今的部分医者的表述中,一副高深莫测,天机不可泄露的玄妙状态,似乎他有一祖传秘方如何如何,记住现在绝大多数恶性疾病都不再是中医发生初期的自然生态下的疾病了。对待未知领域,人类迄今为止历经5000年跨度下最好的研究手段还是要回到用科学思维范式来推进。而在面对尊重人类感知的方式中,也许中医还是能带给我们最友好、最人性的一种怀旧和文化情怀吧。

因此,一方面当代中国人基本都接受的是现代知识及科学教育训练,在理性上我们已经无法接受中医理论的解释和表述结构,而另一方面中医中药则是三千年老祖宗实践使用经验的历史累积,当它的药使得你在感知层面体会到对疾病表征的缓解时,你就又会立刻产生一种信赖感和神奇感。一边是理性的不信,一边是感知的信赖,真是无比纠结。为什么会这样?请关注续篇分享。


下期预告


在续篇中我们将展开对西医的文明史,进一步探索科学思维范式是什么,解析西医与中医的重大差异在哪里,西医是否存在严重缺陷,或者我们是不是对西医也有夸大的部分;老百姓面对疾病应该怎样做出是选择中医还是西医的决定。为什么只有中西医结合才是中医的未来发展之路。最后通过探讨中医西医背后的文化思维逻辑范式,抛砖引玉启发朋友们在这个资讯暴涨的时代,如何运用两种思维去辨析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现象,提升自己的独立思考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