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KTV業還有救嗎?是咬牙堅持,還是立即止損

摘要

KTV行業受疫情停業已經3個月了,目前全國大多數的地區依然未能等到復工的消息。

隨著全球疫情的變化,原本想象中的抗“疫”戰線被無限拉長。疫情防控常態化已經成為事實,KTV的復工時間尚未確定,但是,可以預判的是KTV業的完全復甦尚需要時日,今年的KTV業還有救嗎?是咬牙堅持,還是立即止損,現在“止損”又是否正當時?

轉讓出手是否“正當時”?

目前在圈子裡也能看到一些門店的轉讓信息,不過我個人認為,規模更大的“轉讓潮”,應該出現在復工之後的2、3個月之間。可能開業後的2-3個月才是真正難熬的時間。

那麼,現在轉讓,又是正確的選擇嗎?先來看看,那些正在轉讓或是已經轉讓的店面都遭遇了些什麼。

“史上最低”的轉讓金

我認識的一位老闆,他的一家45間3年的門店,去年就有意轉讓,當時他的最低價格是200萬,當時有人出到150萬,老闆覺得“太虧”。如今,老闆開價100萬轉讓費依然無人問津。

疫情期,人們投資更加謹慎。目前也確實有一些抄底的投資人在收購門店,但是給出的價格基本上屬於撿漏價。身邊有收購KTV人士表示,去年100W的店,現在出價最多也就30-50萬,還要看看有沒有可挖掘的潛力。

由於當下想放手轉讓的店面多,接手的投資人少,並且大多處於撿漏的心態收購,所以整體拉低了轉讓價。此時出手轉讓的老闆可能拿到的是“史上最低”的轉讓金。

甚至一些門店轉讓無望,因為資金週轉問題造成拖欠房東房租,最後只能無奈放棄門店。

關店還是“撐一撐”?

超低轉讓金,轉讓週期長、KTV業完全復甦還需要一定的時間……

在這種背景下,是果斷關店及時止損,還是再撐一撐迎接春天,成為很多KTV企業兩難的選擇。

“長期看不到希望的果斷關店”

在2月20日《2020年KTV行業發展趨勢與預測》的直播分享中,我就表達了我的觀點,“在19年就表現出盈利能力差,甚至為負的,並且存在一些非管理方面的硬傷,在短期之內不能好轉的門店,該關店的還是越早越好,不要存在僥倖心理。否則,只能越陷越深。

”但針對更多的門店,歷史數據還不錯的,或者只是在經營管理方面存在缺欠,建議採取的措施是“內部節流、外部開源,加強管理、提升效率”。對於一些連鎖品牌,建議也對現有門店進行梳理優化,集中優勢兵力做好有潛力的店,不要把精力浪費在那些迴天無力的門店,該關的就關掉。

縱觀當下的行業局勢,受疫情影響關店的門店往往是長期運營能力不足的店面。那麼,對於KTV人來說,一方面,果斷關店是及時止損的有效方法,另一方面,也需擺正心態,忌盲目“跟風”關店。

KTV行業正確的打開方式

在任何危機的時期,總是會有大批的企業走江湖,卻並未影響一些企業逆勢起飛。

丘吉爾說過一句話:“不要浪費一場好危機。”每一次危機,都隱藏著機會,危機越大,機會也就越大。危機,對於很多人來說,卻是脫穎而出的機會。真正的聰明人,決不會放過任何一次危機。對於企業也是一樣的。

疫情只是加速了行業的優勝劣汰,絕大多數倒下的KTV根本原因不是疫情之月閉店帶來的虧損,而是“技不如人”。接下來,激烈的優勝劣汰競爭機制下,你方唱罷我登場依然是KTV競爭的常態。

同樣是停業,有的企業放假人3個月,無所事事,有的企業積極自救,一方面開展其他業務維持一定的收入,一方面組織員工培訓學習,內管理系統梳理完善。

按照疫情發展趨勢,人們大概率需要在必要的自我保護措施下與病毒長期共存。所以,KTV 企業也必須學會在疫情環境下求生存。

強者恆強,大量案例告訴我們,疫情之下最先展現出生存能力的永遠是強者。所以,在KTV業復甦的過程中,KTV在提振業績的同時,還要加強自身的品牌建設,站在長遠層面提升企業的抗風險能力。

當下,在現金流普遍緊張的當下,美亞歌給到的建議是從“開源”、“節流”、“提效”三個維度做文章,助力KTV企業快速復甦,恢復元氣。

開源:從坐商到行商的轉變,時至今日,很多KTV依然缺乏市場思維,生意好壞全靠自然流量,自己很少主動出擊開發顧客,或者說缺乏市場開發能力。未來的KTV市場競爭將會白熱化,不具備市場開發能力的KTV必將毫無競爭優勢;

節流:主要是針對組織架構的調整,主要表現在通過減化流程,優化服務動線;調整員工崗位,利用好小時工、兼職等人員優化降低人工成本等。

提效:則針對的是效率的提升。通過建立系統化管理體系,做好員工績效管理,結合薪酬設計,完善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員工工作積極性。

總之,KTV行業不會消失,疫情會對KTV業產生短期的影響,但並不會動搖行業的長期走向。此時,堅定經營信心同樣重要。

有KTV被逼轉讓,也一定會有KTV逆風飛揚,疫情不是導致關店的根本原因,自身問題才是!面對疫情的影響,KTV需先“審視自身”,取長補短,強大自我,才能獲得更多生存的資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