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之---------瀘州小溪溝觀音寺

 瀘州小溪溝觀音寺
  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春,瀘縣宜民鄉父老具報縣衙,要求在臨御場石樑下的小溪溝興一渡口,以利販夫走卒和兩岸人家往來方便。州衙師爺一看呈報文狀,為之一驚一嘆:


  驚的是行文如流水,珠語連串有情,有理,修橋鋪路為之善舉,而江岸興渡謂大善。嘆的是鄉親所選渡口起止之處,卻是上有三繼梁險灘之水,下有溝頭山溪,在此交匯成沱,險灘惡水之處難以興渡!為此拿不定主意,便將呈報文書交給州官大人胡觀海決斷。
  胡觀海接過文狀,又聽師爺一番話之後,決定前往察看。原來,這兒早年有渡口,以方便宜民鄉和忠信鄉百姓過江生計,便由民間籌款自辦的渡口,後因過往人客安全不保,時有渡船失吉,船翻人亡,地保便將此渡封了。胡觀海微服私訪,來到石樑小溪溝渡口,時逢對岸石棚場是趕場天,待渡的行人小販、揹包挑擔之人排成一大串,而人們望船而渡之時,議論紛紛。議論中,都希望衙門批准在此設渡,以利往來。
  這時,從三繼梁灘划來一條小木船,船家姓張,外號張家渡。他是來此幫助鄉親們過河趕場的。遠遠就聽見“策策魚鱗水,衙衙豸角山,笑談雲霧裡,城郭畫圖間,初日明孤艇,奇峰秀百巒,禁愁憑蜀酒,扶醉一開顏”。漁歌未落地,他的船也靠岸,鄉親們依次上船而渡江。
  岸邊有一石廟,高不過丈餘,兩層、四方、石頂、石瓦、石挑梁,上層供奉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廟簷上書刻:觀音堂,左右有聯:慈航渡彼岸;舟橫浪頭平。下層供奉土地公婆,也有對聯“伽藍大尊神;護江長安民。”過渡之人來此,必拜必求,必許願之後才待渡上船。

  胡觀海見狀,心知肚明。大清朝立國以佛學安民,民心歸於祥和,用儒家治國,國泰民安,治世、養心、養生,江山永固也。當即心朝逐浪高,口占四言:
  岷江瀘水,迤邐千里。奔騰匯聚,踞江瀘陽。亂石森列,尤為險奇。
  當官為民,體恤民意,岸設義渡,方便行人。丹巖仁心,利濟萬民。
  人們見胡觀海吟詩而唱,十分好奇,圍上來,請他轉告州官,小溪溝應設渡口以方便過往行旅。師爺告訴鄉親,吟詩者正是州官大人,眾人當即撲地脆拜,大叫:“青天大老爺,要為民作主啊。”
  胡觀海請鄉親們立起,當眾宣佈小溪溝渡口今日正式設立。師爺鋪開文房四寶、州官當即書四字“宜忠渡口”,並由州衙設田產作渡口船隻打造,修補和渡工補貼費用。
  因擺渡之人是船家張家渡,後來,鄉親們把這兒稱為張家渡口,而石棚場下的葉家纖幫又叫葉家灘了。小溪溝觀音石廟因州官親臨燒香而傳遍長江兩岸。從乾隆,嘉慶到道光、咸豐年間,觀音堂多次擴建改為觀音寺。寺廟大殿上塑有釋迦佛、阿彌陀佛、藥師佛、觀音、文殊、普賢佛像。
  對外開放後,這兒成為鄰玉石板路人們民俗宗教活動場所。魏光明師兄管理有方,而四方信士結伴而來。紫竹林下,寺宇紅牆十分耀眼。今渡口雖停渡了,但老少爺們、村姑大嫂依然是這兒信眾,相聚在一塊,總要擺起州官在觀音堂燒香的故事……

傳說之---------瀘州小溪溝觀音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