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有哪些比較硬氣的名句?

宋曉培


  你好,我是 ,這個問題我喜歡。

北宋儒學大家張載傳世名句:

“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

為萬世開太平”

  這四句名言即使沒有相關知識積累的大眾讀起來,也是捨我其誰,蕩氣迴腸。

  四句話充分彰顯了儒家廣闊胸懷,為世界確立文化價值體系的目的,告知後人去傳承儒家學說創造的文明,使生民安居樂業,並達終極願景一一一開萬世太平!

  張載其人

  張載(1020-----1077)字子厚,世稱橫渠先生,鳳翔郿縣人(今陝西鳳翔),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學創始人之一,後世稱張子,供奉與孔廟。

  宋朝理學家程顥、程頤對其評價是“勇於造道”,讚揚他勇於探索,達到了對大道的體察。他只所以說出了立心,立命,繼絕學,開太平這樣的經典語句,來源於他對儒家往聖的潛心研究。他在哲學上更是給後人留下了寶貴財富。

  這四句話是什麼意思

  為天地立心,在《禮記.禮運》孔子說:“人者,天地之心也”。識仁,求仁,好仁,惡不仁,能如此,乃是為天地立心。不知大家明白沒有,仁者、人也,我的理解是從人的本性做起,人之初,性本善,天地間應獨存善心,善性。

  為生民立命,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意思是,讓年長者能夠安享餘生,讓朋友之間互相信任,讓年少的人能得到關懷教育。簡言之,百姓能夠安居樂業。

  為往聖繼絕學,儒家的歷史觀是充滿價值選擇的,個人經驗,解釋學問是有限的,而隨歷史的發展,後人的繼承發揚,對儒學價值體系有重要作用。尤其在北宋開始,理學,心學發展到一定高度。更體現了傳承的意義。

  為萬世開太平,儒家的終極目標一一一萬世太平。永恆的政治理想,讓無明的今人重歸率性誠善的人類精神家園,享萬世太平。

  儒家文化思想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樣的人生理想,為世人確立文化價值,為百姓確保生活幸福,願大眾傳承發展,繼續創造價值,開闢永久和平安樂的社會願景。

  儒家文化的現實意義

  儒家文化是講究與時俱進,傳承發展的,孔子主張“因革損益”,也主張學以致用,在今天提倡和傳承儒學,也是構成三觀的基礎。

  推陣出新,與時俱進,批判接受,學以致用,辯證地去學習傳承,應該是我們今天學習的科學方法。

一己之見,歡迎討論指正。

  

  


一方漫談


  • 儒家文化硬氣的名句:
  • 道德篇
  • 德者事業之基。巜萊根潭》
  • 道德是事業的基礎。
  • 德不孤,必有鄰。巜論語.里仁》
  • 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單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來和他相伴。
  • 作德,心逸日休;作偽,心勞日拙。巜尚書.周官》
  • 講道德,心安理得;做壞事,心勞日拙。
  • 修養篇:
  • 為世憂樂者,君子之志也;不為世憂樂者,小人之志也。巜申籤.雜言上》
  • 為國而憂、為國而樂,這是君子的志向;只考慮個人得失,這是小人的志向。
  • 丈夫四方誌,安可辭固窮?唐.杜甫《前出塞九首之九》
  • 大丈夫志在四方,豈能害怕吃苦?
  • 富貴不能淫,貪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為大丈夫。巜孟子.滕文公下》
  • 富貴不能迷亂心意,貧賤不能改變志氣,威武不能屈節,這才叫大丈夫。
  • 治學篇
  •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巜禮記.學記》
  • 玉如不琢磨就不能成為器物;人如不學習,就不懂道理。因此,古代賢君,建國治民,都把教育放在首位。
  • 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巜近思錄.為學類》
  • 膽要大而心要細,智慧要全面而行為要端正。
  • 藝術篇
  • 詩言志,歌永言。巜尚書.舜典》
  • 詩表達志向,歌抒發情懷。
  • 觀其文可以知其人。(清.袁牧)
  • 看一個人的文章就可以知道這個人的思想品德。
  • 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
  • 文章是治國安幫的偉大事業,是傳之不朽的大事。
  • 哲學篇
  • 進有退之義,存有亡之機,得有喪之理。《貞觀政要.征伐》
  • 前進之中有後退的含意,生存之中有滅亡的因數,得到了還有喪失的可能。
  • 無小而不大,無邊而不中。唐.王勃巜釋迦如來成道記》
  • 沒有細小就無所謂巨大,沒有邊緣就無所謂中間。
  • 公生明,偏生暗。巜荀子.不苟》
  • 公正產生明察,偏見產生昏暗。

儒家文化貫穿中華文化歷史、社會文明發展幾千年,精典硬氣的名篇名句蘊藏非常豐富,在中國歷史文化發展的道路上,要我們自覺地去學習、傳承更加發揚光大。


冷雨似箭


沙沙小觀園,我來試試答,孔夫子有一句古今都有用的硬氣名言: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這比老子的道家學說中的“以德報怨”更有警世意義。

在春秋戰國時期,宋國國君宋襄公與楚國交戰,看到對方還沒有完全渡過河來,便不聽下屬馬上開戰的意見,等楚國士兵完全過河擺好陣式,才進攻,結果宋國軍隊慘敗。回國後有人問宋襄公為何如此,他回答竟然是:對方沒準備好,還有品德高的人,不讓對手受傷的士兵二次受傷,也不去捉拿生白髮的敵人。這就留下了經典的成語典故“君子不重傷,不擒二毛”,為後人恥笑。如果他能如孔夫子所說:以直報怨,不會有這樣的結局,兩國開戰沒有以德報怨道理,更不存在以德報德之說,勝者為王。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者佔了大半個中國,多少同胞死於戰火,可抗戰慘勝後,沒有以直報怨,而多在以德報怨,把數百萬日本軍人和家屬及在華日本人,送回日本本土,僅個別大戰犯受到審判。結果,日本至今極右勢力反華勢力極為囂張,而蘇聯還真以直報怨,把幾十萬日軍送到西伯利亞去做苦力,受懲罰,似乎蘇聯人也無形中受到孔夫子的儒家學說影響,必須以直報怨。

有一首非常好聽的歌中,有這樣一段歌詞:“朋友來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來了,迎接它的有獵槍”。上世紀八十年代,面對忘恩負義的越南軍隊的挑戰,我國沒有總去以德報怨,而且鋼硬的反擊,以直報怨,國威當顯。

儒家學說仍有許多值得現在的我們好好借用,用好會以德報德仁愛在心,待人以善良,用好更會以直報怨剛硬對待,不吃大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