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有哪些比较硬气的名句?

宋晓培


  你好,我是 ,这个问题我喜欢。

北宋儒学大家张载传世名句: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这四句名言即使没有相关知识积累的大众读起来,也是舍我其谁,荡气回肠。

  四句话充分彰显了儒家广阔胸怀,为世界确立文化价值体系的目的,告知后人去传承儒家学说创造的文明,使生民安居乐业,并达终极愿景一一一开万世太平!

  张载其人

  张载(1020-----1077)字子厚,世称横渠先生,凤翔郿县人(今陕西凤翔),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后世称张子,供奉与孔庙。

  宋朝理学家程颢、程颐对其评价是“勇于造道”,赞扬他勇于探索,达到了对大道的体察。他只所以说出了立心,立命,继绝学,开太平这样的经典语句,来源于他对儒家往圣的潜心研究。他在哲学上更是给后人留下了宝贵财富。

  这四句话是什么意思

  为天地立心,在《礼记.礼运》孔子说:“人者,天地之心也”。识仁,求仁,好仁,恶不仁,能如此,乃是为天地立心。不知大家明白没有,仁者、人也,我的理解是从人的本性做起,人之初,性本善,天地间应独存善心,善性。

  为生民立命,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意思是,让年长者能够安享余生,让朋友之间互相信任,让年少的人能得到关怀教育。简言之,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为往圣继绝学,儒家的历史观是充满价值选择的,个人经验,解释学问是有限的,而随历史的发展,后人的继承发扬,对儒学价值体系有重要作用。尤其在北宋开始,理学,心学发展到一定高度。更体现了传承的意义。

  为万世开太平,儒家的终极目标一一一万世太平。永恒的政治理想,让无明的今人重归率性诚善的人类精神家园,享万世太平。

  儒家文化思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人生理想,为世人确立文化价值,为百姓确保生活幸福,愿大众传承发展,继续创造价值,开辟永久和平安乐的社会愿景。

  儒家文化的现实意义

  儒家文化是讲究与时俱进,传承发展的,孔子主张“因革损益”,也主张学以致用,在今天提倡和传承儒学,也是构成三观的基础。

  推阵出新,与时俱进,批判接受,学以致用,辩证地去学习传承,应该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科学方法。

一己之见,欢迎讨论指正。

  

  


一方漫谈


  • 儒家文化硬气的名句:
  • 道德篇
  • 德者事业之基。巜莱根潭》
  • 道德是事业的基础。
  • 德不孤,必有邻。巜论语.里仁》
  • 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 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巜尚书.周官》
  • 讲道德,心安理得;做坏事,心劳日拙。
  • 修养篇:
  • 为世忧乐者,君子之志也;不为世忧乐者,小人之志也。巜申签.杂言上》
  • 为国而忧、为国而乐,这是君子的志向;只考虑个人得失,这是小人的志向。
  •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唐.杜甫《前出塞九首之九》
  • 大丈夫志在四方,岂能害怕吃苦?
  • 富贵不能淫,贪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巜孟子.滕文公下》
  • 富贵不能迷乱心意,贫贱不能改变志气,威武不能屈节,这才叫大丈夫。
  • 治学篇
  •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巜礼记.学记》
  • 玉如不琢磨就不能成为器物;人如不学习,就不懂道理。因此,古代贤君,建国治民,都把教育放在首位。
  • 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巜近思录.为学类》
  • 胆要大而心要细,智慧要全面而行为要端正。
  • 艺术篇
  • 诗言志,歌永言。巜尚书.舜典》
  • 诗表达志向,歌抒发情怀。
  • 观其文可以知其人。(清.袁牧)
  • 看一个人的文章就可以知道这个人的思想品德。
  • 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
  • 文章是治国安帮的伟大事业,是传之不朽的大事。
  • 哲学篇
  • 进有退之义,存有亡之机,得有丧之理。《贞观政要.征伐》
  • 前进之中有后退的含意,生存之中有灭亡的因数,得到了还有丧失的可能。
  • 无小而不大,无边而不中。唐.王勃巜释迦如来成道记》
  • 没有细小就无所谓巨大,没有边缘就无所谓中间。
  • 公生明,偏生暗。巜荀子.不苟》
  • 公正产生明察,偏见产生昏暗。

儒家文化贯穿中华文化历史、社会文明发展几千年,精典硬气的名篇名句蕴藏非常丰富,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道路上,要我们自觉地去学习、传承更加发扬光大。


冷雨似箭


沙沙小观园,我来试试答,孔夫子有一句古今都有用的硬气名言: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比老子的道家学说中的“以德报怨”更有警世意义。

在春秋战国时期,宋国国君宋襄公与楚国交战,看到对方还没有完全渡过河来,便不听下属马上开战的意见,等楚国士兵完全过河摆好阵式,才进攻,结果宋国军队惨败。回国后有人问宋襄公为何如此,他回答竟然是:对方没准备好,还有品德高的人,不让对手受伤的士兵二次受伤,也不去捉拿生白发的敌人。这就留下了经典的成语典故“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为后人耻笑。如果他能如孔夫子所说:以直报怨,不会有这样的结局,两国开战没有以德报怨道理,更不存在以德报德之说,胜者为王。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占了大半个中国,多少同胞死于战火,可抗战惨胜后,没有以直报怨,而多在以德报怨,把数百万日本军人和家属及在华日本人,送回日本本土,仅个别大战犯受到审判。结果,日本至今极右势力反华势力极为嚣张,而苏联还真以直报怨,把几十万日军送到西伯利亚去做苦力,受惩罚,似乎苏联人也无形中受到孔夫子的儒家学说影响,必须以直报怨。

有一首非常好听的歌中,有这样一段歌词:“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上世纪八十年代,面对忘恩负义的越南军队的挑战,我国没有总去以德报怨,而且钢硬的反击,以直报怨,国威当显。

儒家学说仍有许多值得现在的我们好好借用,用好会以德报德仁爱在心,待人以善良,用好更会以直报怨刚硬对待,不吃大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