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譯輝:5月日曆效應來臨,降低盈利預期並在下週積極減倉應對

對於許多A股投資者來說,5月是個特別值得期盼的月份,更何況今年5月可謂大事不斷看點多多:首先是5月初召開的巴菲特股東大會,巴老在會上坦承在抄底航空股上“犯了錯誤”並已全部清倉,巴菲特用親身實踐給全球投資者上了重要的一課———“價值投資也需要止損”;在接下來的5月12日,MSCI將發佈半年度指數審議結果,一旦A股的權重再度上升,對外資的吸引力無疑將進一步增強;令人矚目的全國“兩會”將於5月21日、5月22日召開,歷年“兩會”前後市場都是漲多跌少,而今年延遲舉行的“兩會”更給投資者帶來政策面“逆週期”調節的預期。

A股市場歷來有“紅五月”之說,儘管今年“五一”假期外圍市場普遍回調,為A股帶來“輸入性調整”的壓力,但A股再一次展現了良好的韌性和抗壓性,節後首個交易周迎來“開門紅”,三大股指漲幅均超1%,市場投資情緒明顯回暖。伴隨著全國各地的復工復產,民眾出行以及消費的日漸回升,特別是中央加快啟動以“新基建”領銜的擴大消費投資內需的一攬子宏觀對沖政策措施,二季度中國經濟走出低谷出現明顯回升是可以預期的。那麼,在內外合力共振之下,“紅五月”行情是否能如期上演?

5月日曆效應要降低盈利預期

  之前我們提過,歷史上,5月正收益的概率較低。在海外市場做投資,有一句諺語叫“Sell in May and go away, but remember to come back in November。”這一說法最早書面記載於1964年《英國金融時報》,所表達的是每年5月前後市場往往開始走弱。2002 年Bouman 和Jacobsen在《美國經濟評論》(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發表文章,對37 個成熟與新興市場1970-1998 年的MSCI 再投資指數進行研究,通過對比當年5-10 月和當年11-次年4月的指數漲幅,他們發現除阿根廷和新西蘭外,其他35 個市場都存在“Sell in May”效應。

A股出現“Sell inMay”行情主要跟我國每年的政策週期有關:每年 1-2月地方召開“兩會”、國家多部委召開年度工作會議,3 月召開全國“兩會”,10-11 月召開中共中央全會、12 月召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相比而言,5-10 月份是政策淡季,對股市刺激較少。

5月中旬進入至頂部階段

技術上,到目前來看,大盤尚未出現中期多頭量能結構,隨著時間逐漸向斐波那契數列34日靠近,市場上行的空間預期比較有限。如果短期繼續縮量,市場很難回補3月22日的向下跳空缺口。創業板走勢顯著強於主板,但量能卻呈現背離態勢,這表明多頭主動性需求比較弱。

從時間序列來看,下週三5月13日附近,面臨大級別拐點。當然這並非是絕對的,走勢上也可能變異,或者說是如果多頭強的話也可能只是小幅調整。但不管怎樣,下週三應該適當謹慎,逢高降低倉位把握主動是有必要的。

我們要知道,投資是一項風險與收益並存的活動,而科學合理的倉位管理則能讓你在考慮獲利的同時儘量規避風險。許多投資者之所以會失敗,正是因為他們的投資往往只考慮回報卻忽略了風險,甚至根本沒有倉位管理和風險防控的意識。最終的結局當然是不言自明,你忽略了市場風險,你也終將被市場風險所“忽略”。

總體而言,5月降低收益率的預期,5月13日附近降低倉位為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