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備精良的德械師,為何在對日作戰中卻鮮有勝績?

德械師,顧名思義就是接受了德式(仿製德式)裝備、按德國顧問建議整編、接受德國顧問系統訓練與指導的部隊。在製造行業中的“德國製造”,因德國人的嚴謹、理性、專注、對機器的信仰和對完美的追求而享譽全球,如今在世界工業品市場上,“德國製造”已成為 “質量”、“可靠”和“信譽”的代表。從晚清的“洋務運動”開始,中國就對德國製造情有獨鍾,1880年代晚期,克虜伯公司作為中國的合同商,負責修築旅順港和大沽炮臺附近的一系列防禦工事。北洋水師的近代化主力艦——定遠級鐵甲艦,以及經遠號、來遠號裝甲巡洋艦都是向德國訂購的。在民國時期,德國製造早已代表著當時世界先進水平,那麼裝備德國造的德械師為何卻沒有成為對日作戰的中流砥柱,反而在日後的作戰中鮮有勝績甚至被消耗殆盡?在土哥看來原因有四點:

裝備精良的德械師,為何在對日作戰中卻鮮有勝績?

標榜品質的“德國製造”


一、數量少

1930年代,中德合作期間,德國軍事顧問計劃照德國的軍事標準在中國訓練60個德械師,所完成改編和調整的師級作戰單位有20個,另有10個師的調整因全面抗戰爆發而中斷,還有30個師還沒開始整編就夭折了。完成整編的20個師堪稱當時國民革命軍最強戰力,但其中真正能達到德式標準的只有7個師:國民革命軍第3師、第6師、第9師、第14師、第36師、第87師、第88師和教導總隊,以及不屬於正規軍系統的稅警總團。剩下其餘的師,基本上都是接受了部分德式裝備,並未受到過德國教官的系統訓練。中國國軍標準步兵師的編制為1.2萬人,在民國政府的資源傾斜之下,發展得比較好的德械師的總兵力為1.4萬。相比之下,日軍的師級單位則龐大的多,甲級師團、乙級師團、丙級師團的人數都不在德械師之下,兵力分別為2.8萬人、2.4萬人、1.5萬人。抗戰爆發前,日軍有17個常備師團(甲級師團),人數方面遠超達到德式標準的中國德械師。

裝備精良的德械師,為何在對日作戰中卻鮮有勝績?

行進中的德械師


二、重武器缺失

國軍的德械師,雖然在輕武器上裝備與德國的陸軍大致相同,但是卻缺乏德國陸軍那樣的攻堅或者守備的重型武器和火炮,在這種情況下在面對日本重型火炮的攻擊時,國軍的德械師毫無還手之力,無法發揮自己的優勢。在最能體現火力輸出的炮兵方面,日軍一個甲種師團轄有一個炮兵聯隊和四個炮兵大隊,總計有105毫米(有的為120毫米)榴彈炮12門,75毫米野炮36門,75毫米山炮16門,37毫米速射炮16門,432具50毫米擲彈筒。當時號稱精銳的德械師,一個師僅有一個炮兵營,而這個炮兵營配備的是75毫米山炮12門。此外每個步兵營各有兩門82毫米迫擊炮,而當時一個德械師的編制是兩個旅、每個旅下轄兩個團,每個團下轄三個營。一共只就24門82毫米迫擊炮。由此可見,雙方火力差距之大。

裝備精良的德械師,為何在對日作戰中卻鮮有勝績?

德械師炮兵


三、作戰思想落後

德械師其實最缺的還是先進的作戰思想。淞滬會戰是德械師的首戰,作為國軍全軍樣板的87師和88師(堅守四行倉庫,擊退日軍數次進攻的英勇部隊就是88師524團的戰士)最早投入戰場。戰士們個個鬥志昂揚,可指揮官卻拿不出周密的作戰計劃,軍隊缺乏步坦協同的訓練,步兵與坦克在進攻中速度脫節:坦克成功突破陣地後,步兵沒有及時跟上,最後幾乎所有坦克都被敵擊毀。加之又缺少必要重武器,面對日軍工事久攻不克,長期的消耗,造成部隊大量的傷亡,士氣低落。教導總隊作為精銳中的精銳,此戰中也有不俗的表現,但因實戰經驗不足,撤退時指揮混亂,遭遇襲擊時疲於奔命。

裝備精良的德械師,為何在對日作戰中卻鮮有勝績?

影星胡蝶等代表上海市民慰問堅守四行倉庫的88師524團戰士


四、海空力量不足

就在上海爆發的淞滬會戰而言當時的日軍已經完全的掌握了制空和制海權,日軍當時動用了海上力量,用巨炮直接轟擊國軍陣地,造成戰場上的國軍大量傷亡,對國軍沿江防禦工事,造成巨大毀壞,而國軍卻沒有相應的反制炮火。此外,日軍航空兵的實力也是大大超過了國府的空軍。當時的中國軍隊在幾乎沒有制海權和制空權情況下,進攻敵據點、抗擊敵登陸,逐地和敵爭奪,損失慘重。國軍的精銳德械師在面對日軍的空中轟炸和日軍的海上巨炮時也完全淪為了炮灰,無法發揮自己的實力。等到真正在戰場與日軍士兵短兵相接的時候,其實自身已經實力大損了。這就是戰爭中海空力量不足導致的巨大不公平性。(後來的抗美援朝中志願軍也吃了此大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