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修的东湖,比西湖早20年,林则徐左宗棠都来过,不是武汉的

这里是行者老张的旅行和历史研究所。

苏东坡修的东湖,比西湖早20年,林则徐左宗棠都来过,不是武汉的

西湖水,东湖柳。

东湖暂让西湖美,西湖却知东湖先。

这两句诗流传已久,“西湖”当然指的是杭州西湖,“东湖”却不是著名的武汉东湖,而是“凤翔东湖”。凤翔,源于“凤凰鸣于岐、翔于雍”的传说,相传在周文王时期,有凤鸟从西岐飞到雍,在一处水池饮水,因此这个地方改名为“凤翔”。西岐就是现在的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相邻的凤翔县古称“”,凤翔东湖古为“饮凤池”。

苏东坡修的东湖,比西湖早20年,林则徐左宗棠都来过,不是武汉的

那么,为什么人们会把杭州西湖和凤翔东湖放在一起来说呢?

这是因为一东一西两个湖都和北宋大文豪苏轼有关,都是由苏轼疏浚、修建,成为千百年来著名的人文景观和游览胜地。不过,一直以来人们只知杭州西湖,凤翔东湖却几乎被遗忘了,同名的武汉东湖知名度要远远高于凤翔东湖,即使武汉东湖和苏轼没有联系。

苏东坡修的东湖,比西湖早20年,林则徐左宗棠都来过,不是武汉的

因此也就有了古人的诗句“东湖暂让西湖美”,西湖的确比东湖要美一些,但是苏轼修东湖要早于西湖二十年,所以说“西湖却知东湖先”。凤翔府是苏轼出仕之后第一次为官的地方,凤翔府签书判官也是苏轼的“第一份工作”。我们今天说苏轼是大文豪、诗人、书法家、美食家,其实,他更是一位“工程师或者水利专家”。

苏东坡修的东湖,比西湖早20年,林则徐左宗棠都来过,不是武汉的

说苏轼是水利专家是因为他喜欢治水,也善于治水,苏轼的“水利工程师”生涯就是从修建凤翔东湖开始的。北宋仁宗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二十六岁的苏轼中进士,而且是宋朝三百年历史中唯一一位拿到“第三等”(宋代科举最高等级)的少年天才,这是“进士中的进士”,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苏东坡修的东湖,比西湖早20年,林则徐左宗棠都来过,不是武汉的

从二十二岁走出家乡进京赶考,到闻名天下走上官场历经四年,这期间相继遭遇妻子、母亲病故,回家处理丧事、守孝,北宋时期父母去世都要至少守孝三年。之后苏轼返回东京汴梁(现在的河南开封)参加殿试,成为“百年第一”,受命担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掌管(兵、吏、刑、水、工)五曹文书,这个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地方政府秘书长或办公室主任的职务。

苏东坡修的东湖,比西湖早20年,林则徐左宗棠都来过,不是武汉的

当时的凤翔府属于州府级别,管辖范围就是现在的宝鸡市大部分地区,凤翔在清代之前一直都是宝鸡的最高行政中心,这里还是周秦两朝的发祥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苏轼在凤翔府的主要工作就是协助知府处理日常事务,发挥他的特长写写公文。在苏轼到任的第二年,他引导当地官民疏浚、扩建饮凤池,把凤翔西北的凤凰泉引入池内,种莲花,栽柳树,修建亭台楼阁等建筑,使其成为一处供人休闲游览的场所。

苏东坡修的东湖,比西湖早20年,林则徐左宗棠都来过,不是武汉的

因为饮凤池距离凤翔古城东门很近,所以苏轼为其改名“东湖”,东湖植柳树也是始于苏轼。后人效仿苏轼增植柳树,让柳树成为东湖的一大特色景观。清末两位名臣左宗棠和林则徐都曾在东湖种植柳树,他们都是去新疆时经过凤翔,游览东湖,左宗棠领兵收复新疆伊犁,林则徐则是因为虎门销烟被流放伊犁,两人的境遇截然相反,一位是去建功立业,另一位则走向没落仕途。

苏东坡修的东湖,比西湖早20年,林则徐左宗棠都来过,不是武汉的

左宗棠和林则徐当年亲手所栽的柳树现还在东湖岸边傲然挺立,都枝繁叶茂。北宋之后,东湖经过九百多年历代修葺,形成了占地近二十公顷,湖面十二公顷的游览胜地。因为和苏轼的渊源也有了“西湖水,东湖柳”的说法,“姑娘手、西凤酒、东湖柳”则成为自古以来的“凤翔三绝”。

苏东坡修的东湖,比西湖早20年,林则徐左宗棠都来过,不是武汉的

“姑娘手”是说凤翔的姑娘心灵手巧,这里自古流传下来很多民间艺术,如凤翔剪纸、皮影、泥塑、麦秆画等等,都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西凤酒”则是产于凤翔柳林镇的名酒,为中国四大名酒之一,历史悠久,而最早为西凤酒“代言”的就是东坡先生。

苏东坡修的东湖,比西湖早20年,林则徐左宗棠都来过,不是武汉的

古代文人好饮酒赋诗,苏轼修东湖一方面是为当地百姓造福,另一方面也为文人雅士创造了一个聚会交流的胜地。苏轼在凤翔留下众多诗篇,《喜雨亭记》就是其一,“花开酒美曷不醉,来看南山冷翠微”这句诗就是苏轼赞美凤翔“柳林酒”的。苏轼在东湖边修建了一座亭子,落成时凤翔下起了久违的大雨,当时凤翔已经连续数月干旱,久旱逢甘霖,苏轼兴奋之余为新建的亭子取名“喜雨亭”,他和朋友在亭内聚会饮酒,即兴赋诗作文,表达心中的喜悦。

苏东坡修的东湖,比西湖早20年,林则徐左宗棠都来过,不是武汉的

苏轼不仅饮酒,他还自己尝试酿造柳林酒,学习酿酒技艺,并且作诗记录“近日秋雨足,公馀试新筝”,就像他后来发明的东坡肉等美食一样,东坡先生爱好广泛,创造力惊人。他用秋天丰收的粮食酿酒,酒香四溢,并上奏朝廷提出了一套发展凤翔酒业的建议,获得批准后柳林酒逐渐名扬天下,凤翔从那时起就成为著名的酒乡,而柳林酒就是如今的西凤酒

苏东坡修的东湖,比西湖早20年,林则徐左宗棠都来过,不是武汉的

我们回过头来看苏轼,他不仅会修水利,还能带领当地百姓发展经济,造福一方,这是初登仕途,二十多岁的苏东坡在凤翔府所做出的“政绩”,此后他的一生都是如此。杭州西湖、惠州西湖、阜阳西湖、徐州云龙湖等等,苏轼所到之处,无比为民办实事,都会留下利国利民的水利工程,千百年后还能福泽后世,都成为了当地著名的旅游景区。

苏东坡修的东湖,比西湖早20年,林则徐左宗棠都来过,不是武汉的

这样的苏轼怎能不受人们尊敬和怀念?

苏东坡在凤翔任职近四年后调回京城(开封)任职,没过多久就开始了他“流放、贬官,风雨中吟啸前行”的“坎坷”(其实他自己内心一直都是快乐的)人生。苏轼去世后凤翔人民在东湖修建了“苏文忠公祠”,纪念他在凤翔任职期间为百姓所做的好事。现存苏公祠为清代所建,有正殿、同笑山房、鸣琴精舍等建筑,院内影壁上镌刻着东坡先生的名篇《思治论》,正殿内有苏轼汉白玉雕像,供后世景仰芸徽。

苏东坡修的东湖,比西湖早20年,林则徐左宗棠都来过,不是武汉的

苏轼当年在东湖创建的君子亭、宛在亭、春风亭、喜雨亭等都受到历代维护、修葺,保存至今。人们还根据苏轼的人生经历和故事增建了断桥亭、洗砚亭、鸳鸯亭、望苏亭、一览亭、功德牌坊等人文景观。清代光绪年间还开凿了外湖,使东湖的水域面积更加广阔,有了荷塘、牡丹园,遍植古树名木,成为和西湖遥相呼应的“姊妹湖”。

苏东坡修的东湖,比西湖早20年,林则徐左宗棠都来过,不是武汉的

凤翔东湖最重要的古建筑是“凌虚台”,凌虚台上有苏轼的一段千古佳话。苏轼在凤翔任职时,他的第二任上司,凤翔知府叫陈希亮,字公弼,此人也是四川眉州人,和苏轼是同乡,不过比苏轼年长,既是上司,也是前辈,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平常不苟言笑,是一个比较严肃的顶头上司。初来乍到的苏轼身上带着“百年第一”、“全民偶像”等光环,加上年轻,所以比较“狂傲”,陈希亮就看不惯这位年轻才子,每次苏轼写的公文他都要涂改很多地方,苏轼对这位领导极为不满。

苏东坡修的东湖,比西湖早20年,林则徐左宗棠都来过,不是武汉的

后来陈希亮修建了凌虚台,要苏轼写一篇文章,苏轼就写了带有“报复性”语句的《凌虚台记》,暗讽陈希亮。因为陈希亮建凌虚台是为了欣赏远处秦岭的太白山、鸡峰山等景致,属于“私用”,所以苏轼借机“复仇”。没想到陈希亮胸怀豁达,命人将《凌虚台记》原文不动刻在石碑上公示。多年后苏轼才明白,陈希亮那样做是想挫一挫他这个后辈的锐气,官场之上不能锋芒太露。

苏东坡修的东湖,比西湖早20年,林则徐左宗棠都来过,不是武汉的

​后来的事实证明苏轼并没有接受陈希亮的忠告,他的一生仕途极其坎坷。陈希亮其实和苏轼挺像的,为官三十多年,嫉恶如仇,最后因辛劳过度病逝,享年64岁。苏轼听闻后悲痛惋惜,为了防止后人忘记这位清官,破例为他写了《陈公弼传》,记录了陈希亮生平。两位同样勤政爱民的廉吏惺惺相惜,也可以说他们是“忘年交”,或者“同病相怜”,他们的故事成为凤翔东湖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我:行者老张

【作者简介】:行者老张,摩旅爱好者,当代徐霞客,用脚步丈量地球,随时分享旅途见闻。欢迎关注、点赞、评论,不吝赐教!

苏东坡修的东湖,比西湖早20年,林则徐左宗棠都来过,不是武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