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瀟湘豈有詩:湖南的這八個景點,撐起了中國山水詩畫的半邊天

全國很多地方都會把當地有名的風景命名為“八景”“十景”,諸如北京的“燕京八景”,杭州的“西湖十景”,關中的“長安八景”,廣州的“羊城八景”等等,而這些“八景”“十景”說法的源頭,當屬湖南的“瀟湘八景”。


不到瀟湘豈有詩:湖南的這八個景點,撐起了中國山水詩畫的半邊天

“燕京八景”之“盧溝曉月”


“瀟湘”一直是中國文人心中的仙境美域,無論是文章詩詞還是繪畫書法,都經常能看到“瀟湘”的痕跡。早在《山海經》中,就說“瀟湘”是帝堯之女、帝舜之妻的居住、遊玩之所,《山海經·中次十二經》記載:“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遊於江淵,澧沅之風,交瀟湘之淵。”

在中國古代,湖南一直是蠻荒之地,文人們不是流放至此,就是流放路過此地,青山綠水、神話傳說加上離愁別緒,於是碰撞出無數傳世佳作。自楚國屈原開始,寫“瀟湘”佳句便層出不窮。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寫的就是瀟湘沅水邊的仙境,曹子建詩:“南國有佳人,容華若桃李。朝遊江北岸,夕宿瀟湘沚。”小謝又有:“洞庭張樂地,瀟湘帝子游。雲去蒼梧野,水還江漢流。”到了唐宋,“瀟湘”之名更盛,張若虛:“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李太白:“帝子瀟湘去不還,空餘秋草洞庭間。淡掃明湖開玉鏡,丹青畫出是君山”、杜少陵:“芙蓉旌旗煙霧樂,影動倒景搖瀟湘。”秦少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都極言“瀟湘”之美,而放翁的“揮毫當得江山助,不到瀟湘豈有詩”,更是把瀟湘提升到了詩人靈感迸發之處的地位,可見“瀟湘”在歷代文人中的分量。


不到瀟湘豈有詩:湖南的這八個景點,撐起了中國山水詩畫的半邊天

瀟水


中國文人詩畫不分家,在中國山水畫興盛之初,瀟湘風景便成了山水畫的常見題材。據記載,五代黃荃就曾創作《瀟湘八景圖》,而五代宋初畫壇巨匠董源的《瀟湘圖卷》可以說是最早的瀟湘題材文人山水畫。五代宋初還有一位巨匠李成也創作過《瀟湘八景圖》,後來此圖被客居長沙的書畫家米芾購得,米芾自稱:“拜石餘間(即公務之餘),逐景撰述,以當臥遊對客,即如攜眺。”於是寫成《瀟湘八景圖詩序》,並書傳天下,自此,瀟湘八景正式定名,併名傳天下。“瀟湘八景”橫空出世之後,各地才附庸風雅,給當地美景命名,於是“八景”“十景”在神州遍地生花。


不到瀟湘豈有詩:湖南的這八個景點,撐起了中國山水詩畫的半邊天

董源《瀟湘圖卷》


北宋沈括《夢溪筆談》也記載:“度支員外郎宋迪工畫,尤善為平遠山水,其得意者《平沙落雁》《遠浦歸帆》《山市晴嵐》《江天暮雪》《洞庭秋月》《瀟湘夜雨》《煙寺晚鐘》《漁村夕照》,謂之八景。好事者多傳之。” 自宋迪、米芾之後,瀟湘和瀟湘八景成了山水畫的熱門題材,各地畫家包括宋宮廷畫院的畫家紛紛泛舟瀟湘,爭相摹繪,佳作迭出。現存最早的《瀟湘八景圖》是南宋初年的畫家王洪創作的,不過現已流落到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元代張遠、明代文徵明、清代王翬、董邦達都有《瀟湘八景圖》傳世。


不到瀟湘豈有詩:湖南的這八個景點,撐起了中國山水詩畫的半邊天

清王翬《瀟湘八景圖》


不過現存影響力最大的《瀟湘八景圖》則現存日本,那就是南宋晚期畫僧牧溪(即法常和尚)和玉澗(天台山僧人)創作的《瀟湘八景圖》,但現在存世的已有散落,而且早在南宋時期就已流入日本,被當時日本鎌倉幕府奉為圭臬,地位崇高。牧溪的《瀟湘八景圖》,大卷軸尚有富山紀念館的《煙寺晚鐘圖》、根津美術館的《漁村夕照圖》(這兩幅均為日本國寶)、京都國立博物館的《遠浦歸帆圖》、出光美術館的《平沙落雁圖》(這兩幅被列為重要文化財產),小卷軸只餘《瀟湘夜雨圖》、《江天暮雪圖》和《洞庭秋月圖》。而玉澗的更是隻剩下《山市晴嵐圖》、《遠浦歸帆圖》和《洞庭秋月圖》。


不到瀟湘豈有詩:湖南的這八個景點,撐起了中國山水詩畫的半邊天

南宋牧溪《漁村夕照圖》,如今已被列為日本“國寶”


宋元時期牧溪等人枯淡清癯的畫風在文人眼中只有粗陋二字,難登大雅之堂,在日本卻被認為頗有禪味,受到瘋狂的推崇,尤其是牧溪更被認為是日本畫道的恩主,而他們創作的《瀟湘八景圖》更是影響了日本畫壇數百年,甚至日本的茶道、花道都從中汲取靈感,自成一格,到近代反而影響牧溪的故鄉——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