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為什麼大多數都不長壽,是操勞國事引起,還是其他原因?

未成熟的小蝸牛


舉天下以奉一人 飲食無度,肥胖導致慢性病高發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古代帝王們擁有著當時最好的物質生活條件,養尊處優,飲食肥甘厚味,往往易患“膏粱之疾”。

  宋明帝劉彧(yù)即位時,年僅27歲,正值生理黃金期。然而,由於身體過於肥胖,錦衣玉食之下,身體狀況也是一日不如一日。據《宋書》記載,即位後的劉彧不再勵精圖治,過上了驕奢淫逸的生活,貪吃多睡,且經常暴飲暴食。吃用蜂蜜醃製的鱁■(魚鰾﹑魚腸用鹽或蜜漬成的醬),一次可以吃幾升;吃烤豬肉,一次能吃兩百塊。食量大得驚人。《宋書》還記載,劉彧甚至因為肥胖失去了生育能力。



  即便病倒,劉彧食量依然不減,重病在身依然能一口氣吃下好幾升食物。《南齊書·良政傳·虞願》記載:帝素能食,尤好逐夷,以銀缽盛蜜漬之,一食數缽”,最後一次吃得最多,吃到嗓子眼,立刻就要斷氣,僕人給飲下數升酢酒緩解症狀,但腹脹更加厲害,他依然不停地吃糟汁(米酒),一頓三升。結果沒多久離世,年僅34歲。

  清太宗皇太極也是一個體型肥胖的皇帝。據《清史稿》記載:大清國第一帝皇太極中年發福,長得很胖,身體笨重,行動遲緩。朝鮮史書《李朝實錄》說,皇太極過於肥胖導致中風、高血壓等病症,猝然駕崩。


以一人而率天下 日夜操勞易患精神類疾病

  康熙皇帝曾在遺詔中解釋過為什麼歷代皇帝短壽:自古帝王多享年不永,皇帝面對政務之煩,使人不勝其勞。當了皇帝,就沒有退路,不能退休。

  在享受“萬人之上”的待遇同時,皇帝也承受著巨大的身心壓力,也增加了精神疾患等的易患性。根據二十四史本紀部分中,各朝代皇帝傳記中記載,有近四分之一的皇帝有人格異常甚至精神分裂的症狀。


  明光宗朱由檢在位期間,面臨內憂外患,朝政動盪不安。每天睡眠時間不到兩個小時,不到二十歲就頭髮盡白,眼角佈滿了魚尾紋。

  《明史·本紀第二十四》記載,朱由檢在位十七年間,內宮從未聽過管絃之聲,公雞還未打鳴,就開始伏案疾書,批閱文件。

  不過,1644年4月,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後,年僅35歲的朱由檢無法面對亡國的現實,自殺身亡

  北魏道武帝拓跋圭患的似為躁鬱症。拓跋珪早期南征北戰,戰功赫赫,但是在建立北魏之後,卻陷入兩難境地,中原地區大量保留著蒙古的風俗,不能像漢族皇帝一樣輕易駕馭政權,處處受人制約,皇位也不斷受到威脅。

  據《魏書·太祖紀》記載,災變屢現,憂懣不安,或數日不食,或不寢達旦。追計平生成敗得失,獨語不止。疑群臣左右皆不可信,歸咎群下,喜怒無常。

說的就是,拓跋圭經常幾天不吃飯、整晚不睡覺,一直去思考自己平生的成敗得失,有時候會自言自語一個晚上。對於身邊的大臣,拓跋圭也都充滿了不信任,見到大臣臉色有異,或言辭失措,就大叫而起。在精神疾病長期困擾之下,拓跋圭於39歲離世。


嗜酒沉醉 逐美貪色 不良生活習慣影響壽命

  儘管造成這些帝王早死的原因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一條,無疑跟生活習慣太壞有關。酒,滿足皇帝們在禮儀、社交與聯絡臣下感情的需要。然而,過量飲酒也是導致皇帝身體疾病乃至身亡的因素之一。

  據《北齊書》記載,北齊文宣帝高洋,“沉酗既久,彌以狂惑”,“暨於末年,不能進食,唯數飲酒,麴櫱成災,因而致斃”。 高洋長期酗酒,後來甚至不吃飯只喝酒,導致死亡。高洋離世時,年僅31歲。

  元太宗窩闊臺也可能是急性酒精中毒致死。根據《元史》記載,十三年十一月,窩闊臺出門狩獵返回時,“帝歡飲,極夜乃罷,辛卯遲明,帝崩於行殿”。大量飲酒,酒中的乙醇等有毒物質在體內迅速的蓄積,抑制大腦呼吸中樞,導致呼吸衰竭或急性腦血管疾病而亡。

  白天狂飲大醉讓酒精的毒害深入骨髓,夜晚縱慾以耗損精血元氣。東漢末年哲學家、文學家仲長統撰著《昌言》一書中,“那些帝王將相及其貴族子弟,無不宮妃數千,妻妾成群,生活極度奢靡。他們整天飽食肥甘,嗜酒沉醉,逐美貪色,縱慾無度。其結果弄得一個個體弱多病,夭折短命”。

  仲長統指出,這些人大多在尚未成年之時就已早婚早育,使其子女更加柔弱多病。這種體質低劣的孩子再度重複其父輩那種荒淫放縱的生活方式,誰也無法避免重蹈覆轍,於是病弱者代代相傳,個個都很短命,乃至形成惡性循環。

  以東漢時期的帝王壽命為例,整個東漢時期總共有14個皇帝,除了5個死於幼兒或少年時期的不計以外,在9個成年皇帝中,活到40歲以上的僅有3人,其他6人都是英年早逝的短命者。 

“長生藥”不治病反致命 神醫、神藥不可信

  藥物中毒是皇帝們常見的疾病之一,在病亡的208位皇帝中,中毒位於死因之首。自秦漢時期,許多帝王為追求長生,希望通過服食丹藥達到長壽的願望。但不乏因服食丹藥中毒甚至喪命的帝王。

  皇帝迷信神效“丹藥”的起因,多為聽信方士之言,而這些丹藥中,常有危害身體成分。

  東晉哀帝司馬丕迷戀服食丹藥,希望能夠長生不老,漸漸有了依賴。興寧二年(公元前364年)三月,司馬丕一次性服食了過量丹藥,身體出現了中毒反應,由於藥物毒性發作,身體機能出現嚴重受損,一年後離世,年僅25歲。據《晉書》記載,東晉哀帝司馬丕,“雅好黃老,斷轂,餌藥以求生,服食過多。遂中毒,不識萬機”。

  雖有司馬丕的前車之鑑,還有很多皇帝為治病養生而服用丹藥。以唐朝為例,據《歷史研究》期刊“試釋唐代諸帝多餌丹藥之謎”一文,在唐朝21位皇帝當中,至少有11位皇帝迷戀丹藥,其中唐太宗、唐穆宗、唐武宗都是所謂“長生藥”,中毒導致不治身亡。

  明清皇帝也有不少皇帝熱衷於服食丹藥,其原因除了追求更長的壽命,還有治療疾病。明成祖朱棣因為風溼,服食“靈濟宮符藥”,由於藥性多熱,服用之後多暴怒,導致失音。清世宗也由於痴迷丹藥導致身亡。


筆說文史


儘管古代皇帝中也不乏有長壽之人,但是多數皇帝的壽命確實短了點兒。不過造成這些皇帝短壽的原因,卻是多種多樣的。下面就簡單的用幾個皇帝的例子,說明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不能排除的確有因勤政而累死的皇帝。比如飽受爭議的雍正皇帝,就因需要解決的事情過多過重,結果因過度透支自己的精力而被累死!

其次,也有許多皇帝是吃死的。不過這個吃,可不是吃水陸奇珍,而是吃丹藥!比如有貞觀之治成就的唐太宗,就是因為身體有病而亂吃丹藥,結果因為礦物質中毒,而加速了他的死亡。

最後,還有許多昏庸無道的皇帝,或因過度貪戀享受,沉湎於酒色而不能自拔。最終因精力被耗盡,身體被淘空而亡。比如明熹宗朱由校,就是在身體被酒色淘空之後,以致於竟無法承受,意外落水的刺激而一命嗚呼的。

而自戊戌變法之後便一直鬱郁不得志的光緒皇帝,竟然在正值壯年之際,先於慈禧太后而死,就更令許多人為此而惋惜!如果光緒皇帝不死,或許可以重新啟動全面改良事業,從而使清朝有可能避免,因攝政王載灃的頑固保守,而加速了清政權總崩潰的結果。不過對光緒皇帝的死因卻眾說紛芸,有說法認為是正常病亡。也有說法認為光緒皇帝,是因被人下毒謀害而死!至於事情的真相是什麼,直到現在也沒人能搞清楚!

其他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這裡就不逐一羅列了。


北疆同心聊歷史


上官敏學舉手回答👋

我們都知道皇帝是一國之君,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高枕無憂,生活質量也是很高的,但為什麼皇帝大多不長壽呢?

是國事操勞,還是?

首先,作為一國之君,權力越大,壓力就會越大。若是國泰民安,那還好。畢竟管理著一個國家,但時不時的,總會有一些天災人禍,篡位謀殺。每天還要與一幫大臣們鬥智鬥勇,下朝後還要批閱奏摺,長期處在壓力之下,飲食作息不規律,對身體傷害很大。

再者,後宮佳麗三千,其背後關係也是錯綜複雜,妃子之間的爭寵,出現矛盾,有時候也需要皇帝親自去處理。後宮佳麗爭奇鬥豔,皇帝寵幸妃子,有時候難免會“縱慾過度”,佳麗有“三千”,而皇帝只有一人,若夜夜如此,皇帝怕是身體都要被榨乾。

還有,不少的皇帝追求“萬萬歲”,為達到長命百歲的目的,他們會找來一些醫術高超的御醫,命令他們研製出類似於長生不老的藥,御醫們創造出許多種“靈丹妙藥”,讓皇帝服下,以現在科學的目光去看,這些藥只會對身體有害,久而久之,皇帝的身體自然就垮了。

最後,古時候的醫療條件跟現在是沒法比的,現在一副藥就可以治好的病,古時候又有多少人為此喪命?瘟疫、流感、病毒性感染…(病毒性感染不分國界,不分姓氏種族,現在醫療條件如此發達,尚且有許多許多人因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去世,更何況是古代醫療條件不發達呢?)古時候沒有疫苗,有多少皇子死於“天花”?又有多少皇子從小被一些“怪病”所折磨,即使或嫡或長或賢繼位為王,也難以擺脫病痛,生活中難免也會小病小災。壽命自然不會長的啦~

大家認為呢?歡迎留言哦~[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