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覺得有了槍,刺刀和武士刀就成了鐵棍

#新作者扶植計劃二期開啟#

今天看到了一個神奇的觀點,有了槍之後,武士刀就成了鐵棍。這個觀點把我雷的外焦裡嫩,想必作者肯定不知道不到16年前的2004年5月21日,20名隸屬於英國陸軍空中突擊第16旅(即阿蓋爾蘇德蘭高地旅)的官兵還在伊拉克向什葉派民兵組織“馬赫迪軍”的100名民兵發起了刺刀突擊,成功地殺死對方20人,俘虜12人,己方無人死亡;這場戰鬥被稱為巴士拉刺刀戰。

不要覺得有了槍,刺刀和武士刀就成了鐵棍

SBS(皇家舟艇部隊,或叫特別海勤團)在摩蘇爾也因子彈耗盡和ISIS發生過白刃戰,刺刀捅死12人。

這可是自動武器爛大街的現在,然而白刃戰仍然能夠發揮作用,《美國海軍陸戰隊的格鬥教材》中的“刺刀技術”這部分,詳細規定了刺刀訓練的各個方面,詳細規定了刺刀訓練的各個方面,涵蓋了攻防、常規戰鬥、反游擊戰鬥、維和、控制人群、街道和建築物巡邏等各種應用場合,包括持刀攻擊、持刀防禦、奪刺刀、奪槍等技術動作,強調日常化、經常化和實戰化訓練要求各級指揮員瞭解掌握刺刀的物理和心理特性,在訓練、正面交鋒、遭遇戰等各種情況下,達到習慣並熟練使用刺刀、降低在戰場上的風險、提升戰鬥自信的目的。

不要覺得有了槍,刺刀和武士刀就成了鐵棍

英軍進行刺刀訓練

更何況武士刀的年代後裝步槍都是個新生事物,可靠性和射擊速度遠遠不及現在,你說武士刀和刺刀沒用,那不是覺得從蘇沃洛夫元帥、威靈頓公爵到西鄉隆盛大將等一眾名將的智商和戰場經驗都不如你了?日軍“軍神”乃木希典大將在以第14聯隊指揮官身份參加西南戰爭時所部被薩摩藩武士用武士刀殺散,聯隊旗丟失,直到切腹前還在檢討。

不要覺得有了槍,刺刀和武士刀就成了鐵棍

日本繪畫《鹿兒島暴徒出陣圖》描述了植木·木葉之戰中乃木希典大將丟失聯隊旗的場景

西南戰爭中薩摩藩武士用示現流教新政府軍的農民兵如何做人後,日本明治政府只能冒著“一個薩摩被討伐了,又要生出個小薩摩。”(木戶孝允語)的風險徵召舊士族組成拔刀隊同薩摩藩武士進行白刃作戰,其中一部分甚至是舊的幕府武裝成員。戰後拔刀隊成員迴歸警視廳序列,也就出現了所謂警視廳流劍道。

不要覺得有了槍,刺刀和武士刀就成了鐵棍

拔刀隊和薩摩藩武士之間進行白刃戰

出於西南戰爭以及之後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中白刃作戰的成功經驗,日本軍國主義教材《陸軍讀本》指出:“即在科學戰時代,兩軍衝突的最後,還是必演一次的肉搏戰。這時候,籍各人的腕力以行刺刀的突刺,就是唯一的戰鬥方法。”

不要覺得有了槍,刺刀和武士刀就成了鐵棍

日軍在白刃戰中甚至擊敗了沙俄哥薩克兵

但是這種經驗實際上早已過時,這種言論符合17世紀到19世紀初那種火器兵器發展不成熟,射速半分鐘一發乃至更久的情況,至於更早的時期,火繩槍時代代表性的西班牙大方陣中長矛兵才是主力兵種,馬基雅維利在《兵法》中直接認為有武德的軍隊可以抵抗火槍兵的一輪射擊然後衝到面前將其擊潰,因此在他的陣型中沒有火槍兵的位置。

不要覺得有了槍,刺刀和武士刀就成了鐵棍

燧發槍裝填射擊步驟分解,燧發槍射速相比火繩槍已經有了巨大的提高,但仍然非常繁瑣。

在燧發槍時代,刺刀衝鋒極為有市場,法國的薩克斯元帥和福拉爾、奧地利的廷根和克芬許勒將軍以及普魯士腓特烈大帝都曾對冷兵器戰術情有獨鍾。不過這中間腓特烈大帝在布拉格戰役中被火炮吊打之後幡然醒悟,他在1768年寫道:“在以前的年代,讓軍隊熟練運用冷兵器是很重要的。但是現在加農炮就是一切,士兵不能用刺刀取得勝利……火力的優越性才是獲勝的關鍵。在對敵人一個防禦位置發起攻擊時,射速快的軍隊比射速慢的軍隊要有利很多。”

不要覺得有了槍,刺刀和武士刀就成了鐵棍

腓特烈大帝在被火炮吊打之後改變了冷兵器路線

儘管如此,這一個時期經常發生近戰的海上,海盜們都還是用冷兵器作為主要武器,大家熟悉的《加勒比海盜》系列電影很好地展現了那一個時代的海上近戰風貌,由於燧發手槍只能射擊一次,火力持續射擊能力過差,大刀和長劍有著無與倫比的重要意義。

不要覺得有了槍,刺刀和武士刀就成了鐵棍

《加勒比女海盜》,小小地開一下車

不要覺得有了槍,刺刀和武士刀就成了鐵棍

著名海盜黑鬍子的最後一戰,可以明顯看出雙方都大量使用刀劍

即使時間到了19世紀初期,白刃戰的重要性沒有絲毫遜色,現在戲稱為排隊槍斃的排槍戰術中最後一步往往是刺刀衝鋒。蘇沃洛夫元帥在其1806年由蘇茲達爾出版社出版的著作《制勝的科學》中提出了“子彈是笨蛋,刺刀是好漢。”的著名理論,其後的威靈頓公爵更是極大發展了英軍一貫的前進到對方鼻子底下一排槍之後衝鋒的傳統戰術,在滑鐵盧戰役中命令部隊在20碼(18米多)距離上開火後發起衝鋒,一舉打垮了法軍,決定了戰役的勝利。

不要覺得有了槍,刺刀和武士刀就成了鐵棍

拿破崙時代滑膛槍命中精度與距離之間的關係

槍真正意義上徹底壓倒冷兵器還是到了搭配定裝彈的彈倉後膛步槍和左輪手槍出現之後,左輪手槍和彈倉步槍具有了連續發射能力,解決了火力持續問題,也就平衡了過去刀劍在近戰中最大的優勢高火力持續性,此時才可以說有了槍劍術就沒有什麼用處了。

不要覺得有了槍,刺刀和武士刀就成了鐵棍

左輪手槍名場面

至於之前所述日本總結出的白刃戰經驗之所以能夠在19世紀中葉的東亞繼續適用,歸根結底在於東亞當時整體地落後,連同沙俄都不例外。日軍能夠依靠長期的全民軍事訓練在技巧上彌補雙方之間不足。等到了二戰時期,日本作為窮光蛋帝國主義在自動武器裝備水平上為美蘇所碾壓,日軍近身格鬥一度給美國造成了麻煩,但隨著美軍自動武器進一步提高,日軍的萬歲衝鋒往往只能在火力網前碰的頭破血流。


不要覺得有了槍,刺刀和武士刀就成了鐵棍

衝鋒槍和大砍刀,二戰時期美國海軍陸戰隊員對日作戰的利器

燧發槍械之所以能取代冷兵器成為戰場上步兵的核心武器要點不是在於持槍的人特別有優勢,實際上相比於騎兵單個步兵仍然極為脆弱,即使到了後膛槍時代,騎兵面對缺乏自動武器的步兵仍然享有很大優勢。西北三馬對紅軍西路軍進行的毀滅性打擊交換比一度達到了1:10就是明證。直到1949年解放軍開始大量裝備自動武器之後才扭轉了頹勢。

但是這並不影響騎士和武士所代表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消亡,騎士劍和武士刀的技術不是沒有意義了,而其交換比大幅下降了。從公元805年的《提恩維沃法令集》條文中可知,全副武裝的騎士,至少需要12份采邑,大約為300—450英畝。另有研究表明,查理曼大帝時期要維持一名騎士平日與戰時各項花銷,至少需要300—600英畝耕地和超過100名隸農的勞作。而當時自耕農的土地一般在60—90英畝左右。僅就戰馬而言,其價格同樣令人咋舌,大約相當一個佃農10年的收入,為了保持行軍速度和隨時替換,騎士往往要配三匹馬,分別用來平時騎乘、馱運裝備、打仗衝鋒。

不要覺得有了槍,刺刀和武士刀就成了鐵棍

中世紀歐洲戰爭以騎士為核心

然而同樣的,一個裝備完整的騎士及其扈從可以輕鬆壓制整個領地上全部的農民暴動且不需要付出太大代價,14世紀歐洲,6千戶3萬人的標準男爵領出12騎士、12侍從騎兵、60弓弩手、12矛兵,也就是500戶2500人出1騎士、1侍從、5弓弩手、1矛兵、1僕人、1留守看家。所有這些部隊都是有馬或騾來騎馱的,還是每人兩匹,一騎一馱,也就是16頭馬騾。另有20頭耕牛。基本是5戶養一個職業軍人,加家屬就翻倍,花費100戶,20戶養一個騾馬花費300戶,剩下100戶負責生產盔甲武器裝備和養活這些職業工匠,兩副盔甲大概需要一個工匠幹一年,工匠一家五口,五戶養一戶工匠,馬甲四倍人甲花費,騎兵一般都有兩套盔甲,再加上武器花費,總共需要10戶工匠左右,剩下的50戶收入給貴族老爺享受生活。

這種小部隊別看不大,但對於連鐵製兵器都很難搞到的中世紀農民而言已經完全無法對抗,日本武士的道理差不多,不過日本武士更接近於我國將門所養的家丁,一個明朝家丁大約需要十名正常士兵的薪水,日本武士則略高於自耕農,大約和僱傭若干幫工的小地主接近。同樣一個經常性操練武藝的小地主是諸多靠一天一個飯糰保命的農民所不能對抗。騎士和武士們熟練使用冷兵器並能夠身著鎧甲騎著戰馬,在冷兵器時代同暴動農民或者武裝農民之間交換比可以達到非常高。

然而隨著熱兵器的出現,火繩槍還比較沉重,同樣需要經過長期訓練身強體壯的士兵來扛起沉重的火槍,但是到了燧發槍時代,技術的進步使得一個經過短時間訓練的出身平民的士兵能夠在結陣中抗住騎士的衝鋒,此時騎士和武士的價值就大幅下降了,他們便不能保護自己的領地不被新勢力所侵吞,封建時代就這樣地向絕對主義的中央集權國家轉化。


不要覺得有了槍,刺刀和武士刀就成了鐵棍

沙俄射擊軍士兵,其月牙斧既是槍架又是近戰武器

不要覺得有了槍,刺刀和武士刀就成了鐵棍

散兵的出現反映了法國大革命之後平民地位的提升,一個優秀的散兵在被騎兵殺害前至少能夠換走一個騎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