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馬蘭村的三張“名片”

紅色馬蘭村的三張“名片”

文|李樹澤

河北省阜平縣城南莊鎮馬蘭村深藏在該縣西南部大山深處。長期以來,這個全縣最偏遠、零星分佈著21個自然村的行政村,閉塞、貧窮。如今,馬蘭村依託“紅色馬蘭、音樂馬蘭、生態馬蘭”的優勢,兩委班子打造的美麗馬蘭三大“名片”效應,譜寫著這個小山村融入小康中國的奮進詩篇。

紅色馬蘭村的三張“名片”

馬蘭新村的全景

陽春三月,我們沿著城南莊鎮境內的胭脂河向西南而行,驅車來到馬蘭村。

沐浴著和煦的春風,馬蘭村黨支部書記孫志勝跟我們說:“從舊岔河轉身成為新時代奮鬥路上的紅色馬蘭村,我們村之所以聞名,是和晉察冀日報社社長鄧拓的長女鄧曉嵐分不開的。紅色馬蘭,音樂馬蘭,生態馬蘭,這三張‘名片’牽動未來新馬蘭村發展、謀劃的著力點,而這三張‘名片’就是鄧曉嵐幫村裡梳理清晰的。”

傳承紅色基因

歷史上,阜平縣馬蘭村是晉察冀抗日根據地著名的紅村。村長李士偉說,抗戰8年,《晉察冀日報》在馬蘭村“住”的時間最長,鄧拓和他的戰友最愛馬蘭村人。而在新時代,鄧拓的長女鄧曉嵐紮根馬蘭鄉村支教20年,以“音樂教育”踐行著父輩的理想,延續了這份感情。

鄧曉嵐老師20年的音樂教育,為馬蘭村帶來一代人成長過程中文化意識的普遍提高,帶來打造幸福生活理念的超前變化。從最初的旱廁到抽水馬桶,從粗放式掙錢到靠文化、靠技能賺錢,鄧老師搭錢、搭情,四處張羅著馬蘭人的事情。她20年來點點滴滴的傾情奉獻,改變的是方圓30裡馬蘭人的精神面貌。這些年來,村裡第一個股份制公司,第一家賺錢企業,都是在鄧老師的影響下形成的。馬蘭村在“黑山豬養殖”“玫瑰種植加工”“音樂節”效應影響之下,農家樂旅遊接待在2019年已經賺錢,讓不少馬蘭村民得到大實惠。由原來的岔河村變成現在的馬蘭村,21個自然村的村民整體搬遷出山住上樓房,是享受國家美麗鄉村政策的結果,是鄧曉嵐“紅色馬蘭效應”所致的“華麗轉身”。

圖謀創新發展

馬蘭村駐村工作組和村兩委班子積極為村裡引建箱包廠、香菇大棚和蜂蜜灌裝廠等項目,伴隨村民遷出大山、搬進樓房的日子裡,他們意識到,馬蘭村的全面發展,需要尋求優勢,也面臨核心創意再梳理、 再定位。

馬蘭村第一書記、河北省銀行駐村工作組組長蔣鐵強、組員翟建明和劉風海一致認為, 彰顯、支撐馬蘭村整體精神面貌的文化推介落點,是紅色馬蘭,這是最能體現馬蘭村村貌的本質。孫志勝說,既然我們確立了基本核心,找到了方向,就從紅色馬蘭、音樂馬蘭入手,打造美麗馬蘭文化品牌。

村長李士偉提議,把會議挪到紅色馬蘭村的《晉察冀日報》展覽館,就近聽取馬蘭村榮譽村民鄧曉嵐老師的建議。

在展覽館,鄧曉嵐圍繞聞名全國的紅色馬蘭,建議因地制宜,堅定理念,打造生態馬蘭品牌。這樣,能激活“馬蘭音樂節”,讓來自五湖四海的歌聲,把“音樂馬蘭”這條鄉土文旅之路唱響世界。

2018年5月,村兩委班子擴大會上,馬蘭村正式系統地完整地提出“紅色馬蘭,音樂馬蘭,生態馬蘭”三大發展理念。讓紅色文化成為馬蘭村的主旋律,使“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蔣鐵強、翟建明、劉風海摸爬滾打在一起有5個年頭,他們也成了名副其實的馬蘭人。他們見證了紅色馬蘭村打造三張“名片”思路的碰撞與激活,而在馬蘭美麗鄉村的落地過程中,“紅色馬蘭,音樂馬蘭,生態馬蘭”這三大發展理念,又有力助推了馬蘭村美麗鄉村建設的落實。

圍繞美麗鄉村,圍繞出山上樓,馬蘭村兩委幹部和全村黨員在動員、徵地、入戶評估、 簽約、交付、上樓的逐個環節當中,都做到精細落實。在連續兩年“我為馬蘭做貢獻”的 倡議行動中,湧現出了一大批顧大局、識大體的先進村民。但具體到歷經兩個年頭的美麗鄉村落地,其過程也是充滿曲折。

紅色馬蘭村的三張“名片”

鄧曉嵐(左四)與阜平縣委書記、縣長合影

建設美麗家園

馬蘭行政村村民,分佈於方圓30多里21個自然村當中。在落實美麗鄉村的那些日子裡,村班子成員一個村一個村地入戶、做工作。到攻堅階段,又是一戶一戶耐心解釋上樓後的好處。伴隨著整村“上樓”協議的簽字、徵地及徵地涉及到的用地搬遷,又是一番不厭其煩的思想工作......

紅色馬蘭村的三張“名片”

村民在馬蘭新村建設施工現場

村支書孫志勝,不負眾望,被河北省委授予“千名好書記”“農村基層經驗豐富的村幹部”榮譽稱號。頭髮稀疏的他幽默地說:“原本打算鄉親們上樓後我這腦袋就光了,你看,還好,還給我留了不少頭髮哩。”

身為書記,帶領鄉親們發展,敢於創造,勇於擔當,孫志勝做到了。

69歲的王士平自從當年退伍後一直住在紅色馬蘭老村,兒子因車禍去世後, 他和老伴及15歲的孫子共同生活。王士平說,家裡的2畝多地流轉給了養豬場,每年收入2000多元;貧困戶無償入股香菇種植大棚,每年分紅2470元;縣扶貧辦幫助村民貸款10萬元;入股阜平縣國有公司,每年分紅5000元;加上每月的退役軍人補助,孫子上初中還有補助,“很知足了”。

558戶馬蘭村的居民已經完成整體入住馬蘭新村電梯樓房,人均面積25平方米。幹了一輩子鄉郵員、跑遍了岔河兩岸的全國勞動模範白玉軍早已搬進了馬蘭新村的新家。他說,這是我們馬蘭村人離開老村上樓、完成整體脫貧後的第一個春節,大家很溫暖。80歲的村民李秀生在出山住樓的日子裡,把對黨、對政府的感激寫了出來,打印在一張紙上,又鄭重簽下自己的名字。真摯、樸素的話語,字字聲聲發自內心。他說:“我叫李秀生,今年80歲,現在能住上樓,想也沒有想到,我感到非常高興。2018年,在政府的關心下,我享受了易地搬遷政策,有了新的房子,於2019年11月已搬進新房。感謝習近平總書記,感謝政府,感謝村幹部,你們的努力和付出,我會銘記在心裡......”

對於馬蘭村人來說,他們圍繞美麗馬蘭打造三張“名片”的金山銀山夢,正在一步步成為現實。孫志勝說,今年隨著土地流轉,隨著各個自然村的土地復耕,馬蘭村人的生活將更加美好。

編輯|何召霞

校審|劉朱嬰 李 軍 李志國

終審|姜萬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