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從事農業是不錯的選擇

當下受新冠疫情影響,國際國內經濟形勢不容樂觀,創業難就業難成為常態!有人說,2020年,挺難的,有人說,前途漫漫,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可是我覺得,有句老話說得好,“機遇就在眼前,你只是缺少發現它的眼光”。其實危機和變化當中,還蘊含著三大機遇。

第一重機遇,從事農產業,種植業、養殖業、與農產品相關的加工產業,在今後一個時期將是相對安穩的選擇。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2020年,是一個時代的轉折點,也是另一個時代的起點——2017年底,國家就提出了鄉村振興的大戰略。按照規劃,2020年是這個國家戰略的正式起步之年,到2035年,我們要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到2050年,將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

在疫情壓力和國家戰略的雙輪驅動格局下,智慧農業的新時代加速到來,引導疫情影響下的城鄉青年找到好的工作機會,穩定就業,是當務之急!

第二重機遇,則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帶來的機遇。

現在的農業已經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靠天吃飯的時代了,我們正在經歷朝著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農業轉型的機遇期。從傳統農人轉型為現代新農人,不僅需要天時地利,還需要有人點撥,需要培訓。

第三重機遇,是鄉村振興戰略下的新農民職業化的綠領機遇。

2020年正值脫貧攻堅決勝之年,鄉村振興的宏偉藍圖也即將開啟,未來30年的中國農村,將是一片充滿希望的田野,而這片廣闊天地的發展機遇,必將屬於這一代與下一代人,屬於新一代的職業化新農民。

在過去,傳統的城鄉二元體制下,農民是一種身份概念,而在現代社會分工中,農民是一種職業概念。

身份和職業的區別在於,身份只能被動接受,但職業可以自主選擇。就是說,在過去,傳統農民身份的形成,依靠的是代際傳承,農業生產的經驗是靠父親傳給兒子、老鄉傳給老鄉,講的是一個“心口相傳”。而在未來的鄉村振興戰略格局下,中國農業的現代化轉型加快,職業農民將具有現代化、產業化的生產方式,和城市化、互聯網化的生活方式等特點。

中國現在大概有6億農民,即使將來城鎮化率達到70%以上,也會有4億多農民。因此,要讓真心務農、安心在農村的各類群體職業化,成為高素質、高收入、高學歷的農業從業者。

作為我們個體,回農村創業正當其時,只要項目選擇合適,有人帶,有人幫,機會總會垂青努力拼搏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