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這一生---佛陀與上帝

人這一生---佛陀與上帝

文/瞿談

世界三大宗教中,基督教與伊斯蘭教都屬於一神論。即,基督教唯一真神上帝耶和華;伊斯蘭教唯一真神真主安拉。如果我們把宗教中的“神”定義為“天地萬物的創造者和統治者”(百度漢語解釋),那麼佛教其實屬於無神論,因為佛教中的“佛”、“菩薩”等都不是“神”,只是“覺悟者”。佛教雖然是無神論,卻不是唯物論。也就是“佛”、“菩薩”等,除了有人的身體時是人,他們也可以以超出物質身體的形式存在,這種存在不屬於物質,但也不是“神”。

因基督教與伊斯蘭教都屬於一神論,對於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可以把此二教歸為同一類,所以,限於篇幅,本章只重點介紹佛教與基督教。

世界三大宗教都有其經典,內容都很豐富,特別是佛教,佛經更是浩如煙海。對於普通民眾來說,想了解其內容,是一件很耗費精力的事。鑑於此,本章將重點介紹佛教與基督教中最重要的內容,讓非本宗教信仰的人,有個大概的瞭解。雖然內容可能不會百分百準確,但總比因為各宗教內容太多、太晦澀難懂而造成外人無法瞭解的要好。所以,以下的內容介紹只作大體瞭解,不作學術考究。事實上,宗教中很多內容真正做學術的人也未必能證實,比如,因為古印度沒有歷史記載,所以連佛陀的具體出生年份都有爭議。同樣,耶穌的出生年份以及是否有這個人,學術界也是有爭議的。


人這一生---佛陀與上帝

佛教

佛教最主要講什麼?以下是與佛教有關的最主要內容:

一、佛陀是誰?

佛陀一般指釋迦牟尼,是佛教的教主。“佛陀”或“佛”這個稱呼也可以作為對圓滿覺悟真理者之總稱。在這裡,我們專指釋迦牟尼。釋迦牟尼又是誰呢?釋迦牟尼意譯為釋迦族的聖人(牟尼)。也就是釋迦牟尼雖然是指一個人,但這四個字也不是他的本名,他的本名叫喬達摩·悉達多,出生於公元前二千五百多年,出生地是古印度,在現在的印度與尼泊爾交界處,具體是目前的印度還是尼泊爾境內有爭議。

喬達摩·悉達多在29歲時,有感於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捨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歲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遂開啟佛教,弘法45年。年80歲左右在拘屍那迦城示現涅槃。另一說為30歲成道,弘法49年。

二、“覺悟者”是什麼意思?

佛教中的覺悟者是指知道宇宙人生真相真理的人。佛教中的“覺悟者”有三個果位(級別),分別是:1、“自覺”者,也就是自己知道宇宙人生真相真理的人,稱為“阿羅漢”;2、“自覺”並且“覺他”者,也就是除了自己知道宇宙人生真相真理,還教化別人讓別人知道宇宙人生真相真理的人,稱為“菩薩”;3、“自覺”並且“覺他”並且“覺行圓滿”者,也就是除了自己知道宇宙人生真相真理,還教化別人讓別人知道宇宙人生真相真理,同時覺行達到無上正等正覺(無比完全的智慧、覺悟)級別的人,稱為“佛”。(這些是大乘佛教的說法,至於小乘佛教怎麼說,以及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的區別,在這裡就不展開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閱相關資料。

“阿羅漢”、“菩薩”、“佛”,此三個果位除了可以作為對有肉身軀體的人的稱呼,也可以作為對此三者“涅槃”(此三個果位的人,身體滅亡時,不叫“死”,叫“涅槃”,與死有區別)後的稱呼。那麼此三個果位的人“涅槃”後,是什麼呢?在這裡,我只能說,是一種非物質的存在。這種非物質的存在在佛教中即不叫“靈魂”,也不叫“神”,叫“如來藏”或“阿賴耶”、“阿賴耶識”等,這三種叫法有的說是一樣的,有的又說前兩者一樣,但最後的“阿賴耶識”有一個識,就不一樣了,說“阿賴耶識”是普通人死後輪迴的載體,與三個果位的“覺悟者”涅槃後的載體有區別等等。總之,此三者進入“涅槃”後,即不是鬼,也不是神,他們依然是“覺悟者”,是一種非物質的存在。

在這裡我們必須明確一個觀點,就是“覺悟者”中的“佛”,雖然已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無比完全的智慧、覺悟),但卻不是“神”,不能主宰世界上的事物,但他就像老師,可以教化別人,告訴別人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理是什麼樣。那麼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理是什麼呢?請繼續往下看。

三、“緣起性空”是什麼?

“緣起性空”就相當於是佛教的世界觀,這四個字可以拆開成“緣起”與“性空”兩個詞。

“緣起”主要是指宇宙萬事萬物的產生與消亡都是由因緣和合所生起,也就是說都有原因與條件,有因果關係的。具體的因,也就是因緣,以下會講到。那如果要問為什麼會有這個因,佛教會說這個因,其實是前面那個因的果,如果一直問下去,第一因是什麼?那佛教也回答不了。其實這個問題任何宗教哲學科學都解答不了。比如你問基督教:上帝是怎麼來的?它最多隻能說上帝本來就存在。如果問科學:宇宙為什麼會大爆炸?那用科學肯定也解答不了。

“緣起”其實有點類似道家說的“道”,也有點類似哲學家叔本華的著作《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中說的宇宙的“意志”。

“性空”是指由“緣起”所生起的萬事萬物無自性,其本性是空有的。這裡的空有,不是指什麼都沒有,而是指不是固定不變,無常的意思。比如地球上建的房子,本來都沒有的,建起來後也會不斷地被拆除,不斷的消失的。任何事物都是這樣:就地球本身、太陽、太陽系、銀河系,以及整個宇宙,原來都是沒有的,之後也會不斷地變化、不斷地消亡。還有,從現代物理學,物質的最小單位已到夸克,據說夸克也不是最小,再分下去幾乎接近“無”了,佛家說的“性空”與道家說的“天地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也有幾分相似。佛經中很多講的都是與“性空”有關。由此可見,“空”對於佛學是非常重要的內容。

接下來細說一下“緣起”中的“因緣”。百度百科解釋:“因緣(佛學術語)。一物之生,親與強力者為因,疏添弱力者為緣。例如種子為‘因’,雨露農夫等為‘緣’。此因緣和合而生米(果)。”

因緣法表現在有情生命的流轉上,稱為“十二因緣”;表現在世間事事物物的生成上,則稱為“因緣所生法”。我們重點來了解一下“十二因緣”。以下摘自百度百科:

在《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中,普光正見如來對顛倒女人宣說了十二因緣:

1、無明:就是不明,乃一切煩惱的總稱。於緣起性空無所明瞭,因而妄生一切執著,此謂“無明”;

2、行:造作義,指一切行為,即依無明所造的善惡業;

3、識:業識,此識隨業受報,為過去業力所驅,挾持所造善惡種子而來投胎;

4、名色:名指心識,色指形體。由於一念愛染投入母體為名,成胎後為色。所謂心物和合而成胎,胎相初成叫做“名色”。

5、六入:即“六根”。在母胎十個月的中間,由名色漸漸成長到六根完備,於出胎後對六塵境有互相涉入的作用,故名“六入”;

6、觸:即接觸。根、塵和合而成觸。指出胎後六根與一切外境之接觸;

7、受:即領受。根境相對於違順二種境界上,生起苦樂二種感覺謂之“受”,此即為對境所起的一種情緒;

8、愛:即貪愛。對於五塵欲境,心生貪著,此即為對境所起的一種貪染心;

9、取:即妄取,追取。遇喜歡之樂境則念念貪求,必盡心竭力以求得之而後已,遇所憎之苦境則念念厭離,必千方百計以圖舍之而後已,此即為愛染欲境的一種趨求。

10、有:即業。即有因有果,由前際因(愛取),生後際果(生老死),業力牽引,因果不亡,遂演成三界輪迴的事實來。此為所作業力感報的一種規定;

11、生:即受生。以現在所作之業為因,依因感果,必招來世受生,此即為未來受報的一種活動;

12、老死:即老耄和死亡。諸根衰敗叫做老,身壞命終謂之死。有生就不能不死,四大和合的身軀自然從少到老,無常轉變必至於死,此即為未來受報的一種結果。

四、“苦集滅道”是什麼?

“苦集滅道”四聖諦(諦是真理的意思,聖諦就是神聖的真理)相當於佛教的人生觀,這四字不是一個成語,要拆開成四個字,每個字都有它的含義,但前兩個字“苦”與“集”可以組成一對,後兩個字“滅”與“道”組成另一對。“苦”是說眾生(佛教說的眾生是指天人道、人道、畜牲道、阿修羅道、餓鬼道、地獄道六道中的有情識的生命形態,我們肉眼能看得見的是人與畜牲)有很多苦,比如本書第二章“生命之苦”所說的各種苦。“集”是說招致“苦”的原因,煩惱與業力是苦的根源。“集”與“苦”二者可以組成因果一對。“滅”是說滅掉各種苦後達到的一種境界---“涅槃”。“道”是實現滅掉各種苦的方法與途徑。“道”與“滅”可以組成途徑與目標一對。

由此可知,苦、集、滅、道是佛教很重要的內容,佛教叫人修行就是依這四聖諦理論展開的。修行的成果就是達到“滅”即“涅槃”的境界(獲得三種“覺悟者”果位之一),修行的方法就是“道”。達不到“滅”的境界,眾生死後就會進入六道輪迴,繼續受苦。

【苦聖諦】:佛教對苦諦的劃分常用的有“三苦”與“八苦”等不同的分法。三苦,即:苦苦、壞苦、行苦。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五取蘊)苦。三苦與八苦等只是分法不同,不是互相獨立的意思。比如,實際上八苦中的苦也屬於三苦中的苦。

以下有關三苦與八苦等具體解釋摘自百度百科:

三苦

1、苦苦:苦受以及順苦受的法。“受”有苦、樂、舍三種受,我們在生活中感受到苦。苦苦是指苦受。除了苦受外,還有引起苦受的種種法也是苦,被稱為順苦受法。比如你的手被火燒到,手痛是苦,而燒你的那些東西的作用也應該歸於苦。我們會感覺到苦受是由嗔引起,我們要遠離、要拋棄,但它又如影隨形般地窮追不捨,所以我們覺得苦。八苦中的生、老、病、死、怨憎會五種苦屬之。

2、壞苦:樂受以及順樂受法變壞而引起的苦。我們享受快樂時,它卻如朝露般的消失無影無蹤,令人懷念,我們貪愛,就感受到苦,稱為壞苦。使你感受到快樂的東西,稱為順樂受法,因為變壞所以苦。愛別離與求不得苦屬之。

此苦苦與壞苦是由嗔、貪所引起的,此兩種苦凡夫可以世間的智慧覺知之,稱為世俗諦苦。

3、行苦:一切有為造作都是遷流變化,它包括苦苦、壞苦、舍受。我們不把不苦不樂受(舍受)當作是一種苦,但依行苦來看,它也是一種苦,原因是:“舍受”是不永恆地,它無常變化,舍受之後,樂受、苦受業接踵而來,因為它遷流變化,不能做主,不自在所以苦,此稱為“行苦”。此種行苦愚痴的凡夫不知不覺,唯有聖人能覺知,稱為聖義諦苦,五取蘊苦屬之。

八苦

1、生苦:每個人都有生苦,但都忘記了。以人類來說,生時的眾緣逼迫,就是苦。我們住胎時,子宮是最小的牢獄、胎兒手腳沒法伸直、縮成一團,好像坐監牢,痛苦極了。此外,子宮裡的種種不淨,如羊水、血等,我們都得忍受,真苦;胎兒出世時,要從小小的陰道中鑽出來,有如兩座山壓頂,母親受苦,嬰兒也受苦,這是每個做母親的人都曉得的,所以嬰兒一出世就大哭,苦不堪言;另外嬰兒的皮膚很細嫩,一出世接觸到冷熱空氣,身體好像針扎那麼痛苦。此外,胎兒在母親的肚子裡,覺得比較安全,一出世就有如迷途般,無依無靠,苦到要死,怕的要命,所以生是一種苦。

2、老苦:我們的身心衰損,朽壞,生出種種的苦受,身體老化,慢慢的不聽話,不中用;而我們的心逐漸沒力,想東西也越來越遲鈍,樣樣不如人,因而覺得苦不堪言;人老不中用,皺紋滿面,腰彎背婁,老態龍鍾,做不了事情,苦死。有些老年人在家無所事事,又擔心被子女遺棄、孤寂與疏離難以掙脫,尋取溫暖與親情難得;年輕力壯時,高朋滿座,意氣風發,神采飛揚,誰也沒料到晚年的境遇卻是如此的孤單,寂寞與淒涼。

3、病苦:身體的四大不調,百病叢生,所以苦。病有種種,有些病很輕微,有些病很嚴重,有些暗病不容易查知,結果暴病而終。最可怕的是牙痛,痛到呱呱叫,家人都要讓你三分,真正來講,“吃”是病,貪東西也是病,但這些是屬於心病,這兒講的是身病。我們的身體有如機器,終歸會變壞,變換就是病苦。

4、死苦:我們的壽命享盡,病逝,或是天災人禍眾緣逼迫而終。臨命終時,死的境象令人難以忍受,恐怖之心油然而生。有些人死時,嚇的面色變青,死相可怖;有些人在死時,不願死去,雙手抓的緊緊。如果有一天我們發覺雙手不能動彈,一定苦的要命;人要死的時候,身體各部分慢慢的動彈不得,內心一定很恐慌,這就是死苦。大家都知道這生、老、病、死苦,甚至已經麻木了,無可奈何的接受;大家說反正都要死、想它做什麼?但是沒人講反正要病嘛,理它幹嘛?當你病了,會呱呱叫,病苦來時,就受不了。當死還沒來臨時,你嘴巴大,愛講大話,當它來時,你就怕死。如果有人用刀指著你,你會嚇的要命,那就是怕死---死苦;還沒動到你,就嚇到如此這般,等死期到來時,更不用講了。

5、怨憎會苦:我們和冤家、仇人沒辦法避開,每每要見面,這就叫做怨憎會苦。比如一對夫妻,婚姻生活美滿,恩愛,過後吵架鬧翻了,但是為了兒女,夫妻之緣難斷,必須天天見臭、面臉臭;或是打工仔,雖與老闆不和,但為了家計,為了五斗米而折腰,天天要和不喜歡的老闆見面;還有某些同事,跟你吵過一次架後,兩人見面就不說話,因為某種業因緣,你不能離開他,天天要會面,這就是怨憎會苦。

6、愛別離苦:與至親,相愛的人乖離分散,所以苦。因為某一些因緣,所心愛的人兒離你遠去,你捨不得,所以感覺到苦。比如做父母親的,女兒出嫁或是兒子出國留學,思念總在分手後開始,常掛心頭。有的傷心流淚,哭哭啼啼;有的睡不著,吃不下。這些還不太嚴重,嚴重的是男女之間的情愛,相愛的人卻偏偏被拆散,很多情侶就因此跳樓殉情。在西方有羅密歐與朱麗葉;在東方有梁山伯與祝英臺,這些纏綿偉大的愛情故事,常使同情他們的人淚流滿襟。

7、求不得苦:我們用種種辦法與手段,希望獲得自己所喜愛的東西或崇高的理想,但是結果還是得不到,這叫做求不得苦。它是最普遍的苦,因為人的慾望太多了,這樣多的慾望我們沒法實現或得到,所以是苦。

8、五取蘊苦:我們對五蘊(即是色、受、想、行、識五種身心聚合)的身心產生執著,稱為五取蘊。取是執取的意思。五取蘊剎那剎那的生滅,它一直遷流變壞,所以是苦。

總結

在這三苦與八苦中,真正的苦是發生在於“行苦”,此苦唯有聖人能覺知。佛教所說的苦與世間人所說的苦不同;佛陀出家修道,所看到的並不是世間人所知的苦受、樂受的苦而已,佛陀所覺知的苦是:這個世間一切都是有為變化,終歸變滅,不能自主故苦,此苦稱為“行苦”。如果佛陀沒有為我們闡述,我們凡夫對它是不知不覺的,因為我們迷在苦、樂之中。這個苦必須以智慧觀察,所以初學佛者應以聞、思、修中的“聞慧”來了解“行苦”是一種苦。這個“行苦”並非“苦苦”與“壞苦”,而是因為不自在,就是苦。苦聖諦中最究竟的苦是“行苦”,如果沒有它,我們可以想盡所有的方法,修各種福報,追求種種的樂受;如果福報很大,在天上或人間享受五欲之樂的我們,根本就不知道苦為何物,只知道樂,那麼這個苦聖諦就沒法成立。但實際上並不如此,這五欲之樂是包含在行苦中,因為它會變化、變壞;也就是說即使昇天做天人,在天上享樂,但天福有享盡之日,樂報沒了,苦報就接踵而來,所以“行苦”是真正苦之所在。

【集聖諦】:是招致“苦”的原因,由兩方面原因造成,一方面是“業力”(行為、言語、思想等各方面所表現的能力),另一方面是“煩惱”(惑)。由煩惱引發和招集業力,生出種種苦。

以下有關業力與煩惱的解釋摘自百度百科:

業力:佛法所說的業力,根據行為屬性,有善業、惡業、無記業之分;根據受報與否,有定業、不定業之分;根據受報範圍,有共業、別業之分;根據受報差別,有引業、滿業之分。其中,善業、惡業分別由不同行為構成,比較容易理解。

煩惱:佛說我們有八萬四千煩惱,所以教導我們以八萬四千法門對治之。然而這個八萬四千是表示多數,它說明眾生有很多煩惱,我們不可能全部認識,只要認識主要的煩惱即可,它們是六根本煩惱以及大、中、小煩惱。在此只講六根本煩惱。此是凡夫非常嚴重的煩惱,因為它引發其它煩惱的生起,所以稱之為根本煩惱。六根本煩惱又稱為十惑,它們即是:

1、貪:貪有很多種,普通來講我們有財、色、名、食、睡五欲之貪,人類的一生就是在這其中打滾,虛度一生。因為我們貪著五欲,所以心甘情願被他束縛。我們除了晚上睡覺,從早到晚為生活奔波,忙這工作,拼命想發財,這就是貪財。同時又追求種種名譽、地位;有些人又貪吃;到了某一段年齡有對色慾(淫慾)有種種的貪求,所以說我們的人生就是為了滿足五欲而過活;如牛被人牽著鼻子走,我們也如牛一樣被五欲牽著鼻子走,所以五欲的貪是煩惱。

2、嗔:就是生氣的意思,這個生氣有很多種類,人家罵你,不能忍受,起嗔心。嗔與貪剛好相反,貪是遇到快樂的境,你追求;嗔是遇到不快樂、不喜歡的境,你要拋棄它,但又丟不了,所以嗔。

3、痴:不明事理,是非不分,稱為痴。不明事理就是對世間的因果道理不知不覺,好像人是怎樣來的?死後怎樣去?此外,對四聖諦、三寶的實、德、能,即是說對於真理的真實、三寶的功德、自己與他人能修行解脫等無知,都是愚痴。另一種愚痴就是對是非不分明,比如人家為你講佛法,你不懂對或不對,人家跟你講對的,你以為是錯;人家跟你講錯的,你卻以為講對,這也是愚痴。

4、慢:就是傲慢、我慢。自己內心高舉,看不起別人,稱為慢。比如某人的兒子修完大學課程後,那個做母親的就覺得了不起,到處向人炫耀;或是有人養了一隻漂亮的狗,他覺得了不起,帶著那隻漂亮的狗招搖過市;或是向人炫耀自己的名、利和財產等,都稱為慢。

慢的種類:

(1)、有些人很有能力,才華洋溢,高人一等,結果看輕別人。

(2)、有人的地位很高,你以為跟他平等,結果你覺得自己了不起。

(3)、自己比別人差,但不認輸,卻認為他人沒什麼了不起,我只是不做而已,這是慢的心裡在作怪。

5、疑:對於佛法因果道理懷疑。

6、身見:執著五蘊的身心裡面有一個我,乃至身心以外有我。

7、邊見:執著斷、常二見。就是說認為“我”是永恆的,就是執住“常”;認為人死後一了百了,什麼都完了,這就是執著“斷”。我們凡夫就是有這兩種邪見,稱為邊見。

8、邪見:各種不正確的思想。它包括:對因果起不正確的知見,撥無因果;認為沒有過去世,沒有將來世,這些都是邪見。

9、見取見:執著我們的見解是對的,稱為見取見。我們凡夫又一個很深的執著,認為我的見解才是對的,別人的見解都是錯的,這叫做見取見。

10、戒禁取見:執著不正確的戒律,稱為戒禁取見。比如有人放生,放雞說以後不能吃雞;放烏龜就說以後不能再吃烏龜,這其中沒有因果關係,根本無此事,佛陀是根據因果道理來制定戒律,所以這是戒禁取見;甚至有人認為一定要吃素才能解脫,所以他吃素,這也是戒禁取見。菩薩道行者,為了避免因他吃肉而要殺害眾生,所以吃素,這是一種慈悲心的表現,並非是為了要解脫而吃素,如果吃素能解脫,牛羊早都解脫了。

更有些人持牛羊豬狗戒,他們學習牛羊豬狗所做的一些行為;有些不吃這些眾生的肉,好像興都教徒認為牛是神聖的,所以不吃牛肉;某些教徒卻認為,豬是骯髒的,所以不吃豬肉等,這些都是戒禁取見。

這六個根本煩惱(十惑)妨礙我們解脫生死,其中嚴重的三大煩惱是貪、嗔、痴,稱為三毒;在這三毒中最嚴重的是貪愛。

【滅聖諦】:滅是指滅除惑、業、苦,斷著貪嗔痴等無明煩惱,不再有造作之心,究竟不生,不生所以不滅,即是涅槃。“涅槃”這個詞,我們前面有提到,以下是百度百科詳細的解釋:

涅槃:本寂之性體。人說:“即心即佛,是心是佛,除此之外,別無其他。”涅槃即性,性為體,心為用。涅槃即是本來、本真,或稱“光明如來藏”。

1、涅槃之意義:涅槃是不生不滅之義。佛說涅槃是諸法實相,所謂“諸法空相,不生不滅。”實相即是真理,不是語言文字所能詮釋,唯有智者親自證悟方知;故說:“語言道斷,心行處滅,非妄想凡夫所能臆測。”涅槃並非因緣所生,是無為,是沒有造作的,並不是語言所能闡釋的,不是常,不是無常,也不是斷;不是苦,也不是樂,無相可得。既然什麼都不是,為什麼還有這回事呢?

2、佛陀演說涅槃的原因:因為世間所知的一切法,皆由因緣和合而生,皆是無明煩惱之產物,而我們因迷惑以為有的一切事物,它們的實相是非有非無(離有無)之不生不滅。我們凡夫所知道的生滅幻相,是迷惑而執著以為有的,本來沒那件事,它不是有,也不是無。如果說有,就是執著常;如果說無,那就是執著斷。我們凡夫一直在這相對的概念裡打轉,在講涅槃時,佛陀不講有、無,生、滅;他講非有非無,不生不滅。而不生不滅又會使人誤解為:除生、滅之外,還有一個不生不滅,那又是錯誤了。

凡夫所迷惑的生滅萬法之中,具有不生不滅的本性,但是因迷惑而不知不覺,認為它是生滅的。比如我們觀賞《釋迦牟尼傳》這部電影,從佛陀降生到他涅槃,這只不過是銀幕裡的變化罷了,裡面並沒有人在生,在死,那只是一些光影閃來閃去,在這些光影中,沒有生也沒有滅,沒有這位聖者在生,在滅。而世間的真相也是如此,它本來是不生不滅,但是我們的智慧被煩惱所遮蓋,就以為他有生滅,故唯有斷除煩惱的聖者,才能證得這個涅槃。此涅槃並非是在生滅之法以外,另有一不生不滅之法可以證得;而是在生滅法之中,發現到不生不滅之真相,此才可稱為證得涅槃。

這世間一切生滅無常,有很多人都不要,希望能擺脫它,到一個不生不滅的地方去。但是沒有這樣的地方,這個的地方就在生滅無常裡面,它原本就是不生不滅的。因為我們迷惑,所以以為它生滅。當一個人覺悟之後,就會發現到:原來在這生滅萬法之中,一切法的本性都是不生不滅。所以證悟的阿羅漢聖者,並沒逃到另一個地方去,而是在這個世間體悟到一切萬法本來不生不滅,稱為證得涅槃。涅盤並不屬於因果,所以涅槃並不是我們斷除了煩惱後所得到的果報。《金剛經》曰:“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佛陀證悟涅槃(成佛)時,無一物可得,阿羅漢證悟涅槃亦復如是。我們眾生就是獲得太多,這邊拿,那邊抓,“財產”太多,樣樣都放不下,所以沒辦法覺悟與解脫。如果有一天,我們覺悟到無所得時,即是斷除了一切煩惱,那時就證悟涅槃了。

涅槃就是無生,無生所以不滅,所以涅槃有稱為不生不滅。因為不生所以就非有,非有就不無,就是不是有,也不是無,故涅槃不屬於存在或不存在。有很多人誤解了涅槃,他們迷惑地問涅槃以後,那個人存在嗎?他去了哪裡?但是涅槃是無生,無生就沒有滅,就不能稱為有,也不能稱為無。一個東西生出來,你稱它為有,它滅掉了,你稱它為無,沒有生不能稱為有,不能稱為無。涅槃不屬於有、無,就不能問涅槃者存在或不存在?存在或不存在是凡夫煩惱的概念。涅槃並沒有一個人證到涅槃,因為覺悟涅槃的人一無所得,包括這個“我”,就是他覺悟到“無我”,既然無我,就沒有我證悟涅槃。證悟涅槃就是沒有煩惱的智慧,這其中無一法可得,就是這麼一回事而已!

以凡夫的眼光來看,證悟涅槃者再也沒有造作,他不求生,也不求斷滅,他不會認為這個世間給他種種苦,要把它們斷掉,他的內心沒有執著與掛礙,寂滅清涼、(寂即是寂靜不動;滅即是煩惱不生。)心行處滅,這和我們凡夫不同,凡夫的心無時無刻不住在一個地方造作,而證入涅槃者就沒這回兒事。

【道聖諦】:道是出世間的因,解脫苦的方法,通往涅槃之路稱為道。廣義的說有三十七道品,狹義的說有八正道。

以下摘自百度百科:

修道的法門有很多,主要的有下列幾種:

1、五停心:修習以下五種法門,能制止心內的過患,然後得定而引發智慧。

不淨觀---對治貪慾---觀內身不淨,除色身愛;觀外身不淨,除淫慾愛。

慈悲觀---對治嗔恚---於怨親等觀,慈心與樂,悲心除其苦。

因緣觀---對治愚痴---觀生死中唯有十二因緣,其中無我,無作者,無受者。

界分別觀---對治我慢---觀十八界各界有各自之法,無有一合相之我。

數息觀---對治散亂---數出入息,繫心於息而得定力。

在這五停心中的不淨觀及數息觀是修行入道的初門,合稱為二甘露門。

(1)、不淨觀:觀察自身與他身的不淨,為了對治我們的貪慾,因為我們對身體有貪愛,這是一種煩惱,也是一個心病,佛陀就為我們開了一帖藥方,叫做不淨觀,我們一眼看到某人就喜歡上他,是因為認為他漂亮、乾淨等等,那是因為我們的智慧被貪愛的煩惱所遮蓋住,看不清楚真相,而不淨觀是告訴我們要看他不淨的地方,比如他的皮、肉、血等,沒有一樣是乾淨的,皮膚流出來的是汗,七孔流出來的都是糞,是骯髒的。皮膚下的血肉是臭腥的,肚子裡所裝的都是糞便,所以我們的身體是“糞桶”,不是“飯桶”。我們最嚴重的貪慾就是淫慾---色慾,所以佛陀教導我們修不淨觀以破除之。(請參考《四念處》)

(2)、慈悲觀:慈悲觀是要對治嗔恨心,修慈就是要給眾生快樂,修悲就是要拔除眾生的苦。我們要經常作這個慈悲心的觀想,慢慢地對於眾生就不會嗔恨,生起憐憫之心,所以說慈悲觀能對治嗔恚。

(3)、因緣觀:觀十二因緣以對治愚痴。在這十二因緣的流轉中無我、無作者,沒有受者。(請參考《十二因緣》)。

(4)、界分別觀:我們觀察十八界以對治“我慢”。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以及六識,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稱為十八界。我們個別觀察它,裡面沒有一個我,這十八界合起來的一個整體,稱為一合相,它也不是我,所以觀十八界可以對治我慢。

(5)、數息觀:稱為阿那波那,譯為持息念(數息)。修數息觀對治散亂的心,我們的心如猴子般跳來跳去,所以要把它系在呼出吸入的息氣上,慢慢的心就會平靜下來。這五種修行方法稱為五停心,它可使我們的煩惱:貪、嗔、痴、慢以及不定的心平靜。

2、四念處:又名四念住,所謂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及法念住。

四念住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以四念處對治我們的常、樂、我、淨四顛倒。

(1)、身念住---觀身不淨:觀色身四大不淨,乃至外境亦不淨,以對治身體乾淨的顛倒想。

(2)、受念住---觀受是苦:觀六根所生受,及受的苦樂舍,三種皆是行苦,因為它無常變化,不能做主就是苦,所以觀受是苦對治樂的顛倒。

(3)、心念住---觀心無常:觀六識心生滅最迅速,無有一念停留,我們的心念一念一念在那兒變化,佛陀說吾人之身還有幾十年慢慢地發生變化,可是我們的心念一秒鐘卻不知道變化多少,所以佛陀教導我們要觀心無常。眾生執著這個世間有一個精神不變的我---心。這是一種顛倒,一種錯誤,這個心是變化無常的,並不是永恆不變,所以要觀心無常。

(4)、法念住---觀法塵及一切法無我、無我所,而我們執著有一個我,所以我們要觀法無我。

四念處必須從觀身不淨,而觀受是苦,然後觀心無常,最後觀法無我。因為身體的活動叫粗,受比較微細,心比受微細,而法是最微細的。(請參考《四念處》)

3、八正道:此八正道是道諦中最重要的修行方法。

(1)、正見:對事的如實知見,出世間的正見唯有在見道者最為清淨;對宇宙人生生死與解脫之四聖諦理,智所證知,直窺實相。世間正見只是一堆經驗所積累的知識,是通過名稱、標誌及事物的相貌與形狀之正確分別罷了。出世間正見唯有通過修禪定及放下一切雜染心才能生起。若依多聞佛法而分別邪正因果,也能生起正見,所以正見由多聞、思維、修持得來。

(2)、正思維:沒有貪嗔等煩惱情況下,依正見觀察、思維,如理地作出決定,故又稱為正欲或正志。由正思維才能做出正確之身口意業的行為。比如說蟑螂損害人類是害蟲,我們應該殺它,如果這是正確的道理,那人類損害其他的眾生,它們也應該殺我們!這是不正確的思維,因為這其中摻雜了“我”的煩惱,以人為中心,認為有損人類利益的是害蟲,所以我殺它不要緊,它殺我不行!

(3)、正語:即戒止口之四惡業。

①、不妄語欺騙。

②、不兩舌,搬弄是非;或發表引起兩者間之憎恨、敵意及不和之言論。

③、不粗惡口罵人或苛刻、酷毒之諷刺等。

④、不作無意義及無利益之空談或花言巧語---綺語。

不講這四種話語就是正語;我們應該講合理、真誠、以及和藹可親的話。

(4)、正業:不是正當的職業,而是正當的行為,即戒殺生、邪淫、偷盜等,行為善良,不侵害一切眾生就是正業。於修道時,在行住坐臥中正念而住。

(5)、正命:以合法不損害他人的謀生方式來維持生命,乃至不販賣眾生、軍火、殺生器具、醇酒、毒品或嫖賭等。若是出家眾,則如法求衣服、飲食、坐臥具、病緣醫藥供身什物。

(6)、正勤(正精進):精進努力離惡向善,即精進修道。這裡的正精進專指修禪定而言。正勤有四,所謂四正勤即是:

①、未生善令生。

②、已生善令住。

③、未生惡令不生。

④、已生惡令滅。

(7)、正念:以世間法來說,不生邪惡之心念,稱為正念,反之則是邪念。以修行來說即是憶念正法,如四聖諦、八正道、四念處及菩薩道等等修行方法為正念。於修道中不忘失所修的法,心念時時明瞭不忘失,比如唸佛,對於唸佛的境要明記不忘,這叫正念;如果唸佛時想吃東西,是不正念,即使在唸佛時想要去救人等好事,若不覺知心已隨境轉,也是失

去正念。這個八正道中的正念偏重於定學,即是你所修的法或境,要保持它,稱為正念;如果沒辦法保持它,即是失去正念。

(8)、正定:心一境性,不向外馳散,正定有初禪至滅盡定,禪定時的用心不外兩種情況:

①、止(三摩地):即入定,心一境性,並非不起念,而是心念保持在

單一之定境中。

②、觀(毗婆舍那):於定中起智慧,用佛法觀察實相。

修“止”能暫伏煩惱,但不能除去煩惱;修“觀”則能除去所對治的煩惱。

【戒】:正語、正業、正命

【定】:正勤、正念、正定

【慧】:正見、正思維

總結:

1、在道諦中並沒有祈禱,膜拜與儀規,因為這些不是正道。不過,對於教義不理解之初信者,由於宗教情操的需要,通過優美的習俗與儀式來引導他們走上這條聖道。

在小乘經典中注重正見,大乘經典中注重般若,所謂五度如盲,般若如眼。

有人認為正精進(正勤)不屬於定學,修八正道時,每一道都要精進,然而對修解脫道者來說,八正道中的正精進應該偏重於修定、修正念、修智慧,並非在正業、正語、正命此三道中精進。一個修行人如果一直精進的修正語,講好話,那他的心就不散亂了。

2、八正道有時又被解釋為兩種:一者、世間之八正道,即是正確生活之標準。二者、出世間之八正道,即是修解脫道之修行者所應遵行之生活標準。八正道是任何修學佛法之佛弟子皆應完成之生活方式,唯有八正道才能淨化眾生的身心。它是一條通過德行(戒)、理性(慧)與精神淨化(定)而走向體證世間實相的途徑。

五、“三界”、“六道”、“二十八天”是什麼?

這三個在佛教中相當於是對宇宙的多維空間(這只是一種粗略比喻,因為有些我們肉眼看不見的不屬於三維空間,六道中的“人道”與“畜牲道”都是我們肉眼能看到屬於在三維空間中)進行劃分。

先來說說“六道”,前面我們說過“六道”即:天人道、人道、畜牲道、阿修羅道、餓鬼道、地獄道。什麼意思呢?佛家認為,宇宙所有有情眾生(就是一切有情識的生命形態,我們凡人能看得見的就是人與其它動物,植物、微生物等不算)有六種形式存在,分別存在於六個道中。這六道中的眾生會經歷生死,死後,還會再生,但再生時,會依據他原來所造的“業”決定他再生到哪個道中。比如,一個人,他做了很多善業,可能死後再生時,就再生到天人道中變為天人;而另一個人,他做了很多惡業,可能死後再生時,就再生到畜牲道中變為畜牲(除人之外的動物)。這樣不停地生、滅、再生、再滅,就叫六道輪迴。那麼六道輪迴的載體是什麼呢?就是我們前面說過的“阿賴耶識”,佛教沒有靈魂的概念,所以這個“阿賴耶識”不能說成靈魂。只有一種辦法能解脫六道輪迴,就是我們前面說的通過修行達到“涅槃”。“涅槃”後的三個果位我們前面也說過了。

接著,我們再來說說“三界”,三界其實是對六道進行再劃分。

以下摘自百度百科,三界如下:

欲界:為地獄道、餓鬼道、畜牲道、阿修羅道、人道及六慾天(天人道總共有二十八天,其中在欲界的六天統稱為六慾天)之總稱。此界中眾生貪於食、色、眠等諸欲。

色界:色為變礙之義或示現之義,乃遠離欲界淫、食二欲,而仍具有清淨色質等有情所居之世界。此界在欲界之上,無有欲染,亦無女形,其眾生皆由化生;其宮殿高大,系由色之化生,一切均殊妙精好。以其尚有色質,故稱色界。此界依禪定之深淺粗妙而分四級,從初禪梵天,終至阿迦膩吒天,凡有十八天。

無色界:唯有受、想、行、識四心,而無物質之有情所住之世界。此界無一物質之物,亦無身體、宮殿、國土,唯以心識住於深妙之禪定,故稱無色界。此界在色界之上,共有四天(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又稱四無色、四空處。

此三界之果報雖有優劣、苦樂等差別,但屬迷界,系眾生生死輪迴之趣,故為聖者所厭棄。(《法華經·譬喻品》)

說完六道、三界,其實二十八天也都說了。也就是六道中的天人道總共有二十八天,其中六天在欲界中統稱為六慾天,即: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另有十八天在色界中,四天在無色界中。

以上對佛教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知識做了簡要介紹。以下講講基督教。

人這一生---佛陀與上帝

基督教

基督教在我們國內,有的專指新教,這樣容易混淆,所以我們用基督教這三個字時,指廣義的基督教,新教就以“基督新教”或“新教”來稱呼。

基督教最主要講什麼?以下是與基督教有關的最主要內容:

一、唯一真神是什麼?

我們前面說過,基督教的唯一真神是上帝耶和華,他是“天地萬物的創造者和統治者”(百度漢語對“神”的解釋)。基督教不同教派對這唯一真神稱呼不一樣,有的稱為天主雅威,這不重要,都是指同一個對象就是了。這個唯一真神以三位一體的位格存在。即,聖父、聖子、聖靈。雖然有三個位格,但是卻只有一位獨一的神。其實這也不難理解,佛教裡同一尊佛也有三身佛的說法。反正把多出來的當作本體的化身,化身也代表本體,這樣就好理解了。聖父當然就是本體了,聖子就是耶穌(基督),耶穌是誰?說是上帝看到人類有原罪,無法自我救贖,於是就派他的獨生子耶穌投胎(本是佛教用詞,知道其意就是)到一個童女(後稱為聖母瑪利亞)身體裡,其出生年定為公元元年(耶穌的出生年以及是否有耶穌這個人學術界有爭議),出生地是今天的巴勒斯坦中部城市伯利恆。

“耶穌(公元1年---33年)為基督教的核心人物,在三十歲左右時開始傳道,根據《聖經》記載,三十三歲左右時在羅馬總督比拉多執政時受難、為了全人類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而後被門徒埋葬,第三天覆活、並向門徒顯現,四十日後昇天,並預言他必要在世界窮盡的審判之日在光榮中降臨,建立榮耀的天國,給善帶來最後的勝利。”(百度百科)

聖靈是什麼意思?百度百科的一段話是這樣的:“因著上帝的恩典,聖靈是唯一能施行救恩使人重生的那一位;這救恩就是基督耶穌在十字架上舍命流血所完成的。聖靈住在信徒的心裡成為我們的保惠師並使我們成聖。聖靈來是為了啟示和榮耀主耶穌基督,引導我們進入一切的真理,並用公義和審判顯明世人的罪。藉著聖靈,所有的聖徒聯合成基督的身體,在基督裡所有信他的人被建成上帝的居所。上帝藉著聖靈向人說話,其中的特殊啟示就是聖經。”

二、創世紀、人類出現、原罪。(內容摘自百度百科“創世紀”、“原罪”,微整理)

神創造天地

(創世紀1:1~2:3)“起初, 神創造天地。”聖經舊約第一句話點明 ,是上帝用自己的能力創造了天地萬物,緊接著陳列了上帝七天中的所創所為,前六天創造了組成萬物的各種要素,第七天神安息了(安息日的起源)。

人類的創造和墮落

(創世紀2:4~3:24)當時上帝認為,應該有人類在地上為他掌管萬物,於是他用地上的塵土照著自己的樣子,創造了人類的祖先---第一個男人亞當。把他安置在東方的伊甸園,後來取出他身上的肋骨為他造了女人夏娃,做他的搭檔和伴侶,讓他們生養眾多。

上帝在委派人類祖先(亞當與夏娃)做園丁的時候,明確的告訴他: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他警告人類不要接近邪惡的東西甚至是它的知識)。那背叛上帝的撒旦(原天使之首),為了把人類拉到自己的陣營,變成蛇的樣子,去引誘人類。

撒旦找到軟弱的女人,說:“你們不一定死……你們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們便如上帝能知道善惡。”女人被蛇的樣子吸引了,沒有拒絕蛇說的話。

顯然,撒旦的遊說取得了成功,女人仔細地觀看了知善惡樹,發現果子美麗動人,摘下一個來吃,果然很可口,又給她丈夫亞當吃。吃完眼睛亮了,發現自己是光著身子,便覺得羞恥,於是為自己做了遮擋的衣物。(撒旦成功讓人類觸犯了神的規定,讓他們發現自己有罪了,又讓他們學會了用自己的努力去遮掩罪過。)

很快耶和華髮現了這件事,於是趕來處理這件事。那人和他妻子聽見神的聲音,就藏在園裡的樹木中躲避耶和華神的面(人類並沒有選擇認錯,而是選擇繼續躲避)。當上帝提到該追究誰的責任這個話題,人類再次做出錯誤的選擇,亞當推給夏娃,夏娃又推給那條蛇(撒旦),結果是誰都有錯。

人類對於這次所犯的錯誤(原罪),承擔了應有的懲罰,亞當和夏娃被趕出了伊甸園。

基督教認為,亞當、夏娃偷吃“禁果”,違背上帝的意志,是“虧欠了上帝的榮耀”,這罪遺傳給後世子孫,成為人類一切罪惡、災難、痛苦和死亡的根源。人一生下來,在上帝面前就是一個“罪人”。即便是剛出世即死去的嬰兒,雖未犯何罪,但因其有與生俱來的原罪,仍是罪人。這“罪”與生俱來,故稱為“原罪”。“原罪”是基督教教義、神學的根本,因為有了“原罪”,才需要“救贖”,才需要“救世主”,才產生了基督教。否定了“原罪”,就否定了基督的“救贖”,基督教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摘錄完)

“原罪”的說法,與先秦諸子中的荀子“性惡論”很像。

三、末日審判、復活、天堂、地獄。(內容整理自百度百科或百度問答)

“基督宗教認為,在世界終結前,上帝將要對世人進行審判,這就是末日審判。凡信仰上帝和耶穌基督並行善的人皆可升入天堂,不得救贖者則被丟入硫磺火湖中永遠滅亡。”(百度百科“末日審判”)

以下內容是摘自百度問答,“基督教認為人去世後多久到天堂或下地獄?”回答者“唯梅子”。

先說基督新教的觀點:

人都有原罪,而人通過自身的力量,是沒有能力洗掉的。怎麼辦呢?

耶穌在十字架上,已經代替人類洗罪了。人要做的只是“信耶穌”,罪就被洗了。

既然信耶穌,就已經洗罪了,那麼,死後就去樂園。

不信耶穌的,原罪仍然存在,那麼,死後就去陰間。

在末日審判的時候,樂園裡的靈魂,就復活了,就有了身體,去天國(天堂)。

在末日審判的時候,陰間裡的靈魂,也復活了,也有了身體,去地獄。

至於靈魂需要等待多長時間,耶穌說:“那日子,那時辰,子也不知道,唯有父知道。”

再說天主教的觀點:

人死後,靈魂首先經歷私審判,私審判是根據“各人的行為”。(羅馬書2:6)。

有大罪的,去地獄。

有功勞的,去天國(天堂)。

有小罪的,既不能去天國(天堂),也不能去地獄,而是去煉獄。

在煉獄中,小罪被補贖以後,就可以去天國(天堂)。

至於多長時間,那要看多長時間能補贖完罪惡,各人不同。

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基督新教與天主教,唸的是同一個聖經,信的是同一個耶穌,

但對聖經的具體理解,卻有著天壤之別般的巨大不同:

基督新教的永生條件是:信耶穌的去天國(天堂),不信耶穌的去地獄。

天主教的永生條件是:是否真心悔改了,斷惡修善達到了什麼程度。

(摘錄完)

補充:關於基督教中的生死觀,有人認為,末日審判後,進入天堂的得永生,進入地獄的就是永死;有的說,進入地獄的將永遠受罪;還有人認為,末日審判時,那些不得救贖者,不給其復活,就是永死。

四、基督教十戒。(摘自百度百科“基督教十戒”)

第一條:我是耶和華你的神,曾將你從埃及地為奴之家領出來。除了我以外,你不

可有別的神。

第二條: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什麼形象,彷彿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因為我耶和華你的神是忌邪的神,恨我的,我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愛我,守我誡命的,我必向他們發慈愛,直到千代。

第三條:不可妄稱耶和華你神的名,因為妄稱耶和華名的,耶和華必不以他為無罪。

第四條:當記念安息日,守為聖日。六日要勞碌作你一切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華你神當守的安息日;這一日你和你的兒女、僕婢、牲畜,並你城裡寄居的客旅,無論何工都不可作;因為六日之內,耶和華造天、地、海,和其中的萬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華賜福與安息日,定為聖日。

第五條:當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神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

第六條:不可殺人。

第七條:不可姦淫。

第八條:不可偷盜。

第九條:不可作假見證陷害人。

第十條:不可貪戀人的房屋,也不可貪戀人的妻子、僕婢、牛驢,並他一切所有的。

五、關於聖經的舊約與新約。

聖經的舊約其實是猶太教的經典,是在基督教還沒有產生之前就有了。基督教是從猶太教分離出來而產生的。基督教的經典除了聖經新約,也把舊約包含進來,所以有了聖經舊約與新約。

以下是百度問答內容:“《聖經新約》《聖經舊約》的主要內容分別是什麼?”回答者“benzy1”。

舊約:從創世到等待彌賽亞(基督)降生。世界和人類的起源,人類犯罪和神的救贖計劃,通過亞伯拉罕的後裔降生彌賽亞(基督)救贖人類,以色列民族與神交往的歷史。

新約:從彌賽亞(基督)降生到使徒約翰從異象預見神的旨意大功告成。基督降生、在地上的活動、教導、預言、受難、復活,基督徒會眾的建立和福音傳播的過程,澄清若干重大教義信仰問題,使徒約翰預見的異像、撒旦被捆綁、樂園重建。

(摘錄完)

聖經的舊約與新約都是經過長時間由多人完成的。具體情況,如有興趣可以自查。

《人這一生》目錄:

自序

一、生如夏花

二、生命之苦

三、貧窮與富有

四、愛

五、幸福

六、有生就有死

七、信仰

八、佛陀與上帝

九、一個無解難題

十、心歸何處

歡迎關注本號閱讀,祝大家喜樂安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