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一生---佛陀与上帝

人这一生---佛陀与上帝

文/瞿谈

世界三大宗教中,基督教与伊斯兰教都属于一神论。即,基督教唯一真神上帝耶和华;伊斯兰教唯一真神真主安拉。如果我们把宗教中的“神”定义为“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统治者”(百度汉语解释),那么佛教其实属于无神论,因为佛教中的“佛”、“菩萨”等都不是“神”,只是“觉悟者”。佛教虽然是无神论,却不是唯物论。也就是“佛”、“菩萨”等,除了有人的身体时是人,他们也可以以超出物质身体的形式存在,这种存在不属于物质,但也不是“神”。

因基督教与伊斯兰教都属于一神论,对于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可以把此二教归为同一类,所以,限于篇幅,本章只重点介绍佛教与基督教。

世界三大宗教都有其经典,内容都很丰富,特别是佛教,佛经更是浩如烟海。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想了解其内容,是一件很耗费精力的事。鉴于此,本章将重点介绍佛教与基督教中最重要的内容,让非本宗教信仰的人,有个大概的了解。虽然内容可能不会百分百准确,但总比因为各宗教内容太多、太晦涩难懂而造成外人无法了解的要好。所以,以下的内容介绍只作大体了解,不作学术考究。事实上,宗教中很多内容真正做学术的人也未必能证实,比如,因为古印度没有历史记载,所以连佛陀的具体出生年份都有争议。同样,耶稣的出生年份以及是否有这个人,学术界也是有争议的。


人这一生---佛陀与上帝

佛教

佛教最主要讲什么?以下是与佛教有关的最主要内容:

一、佛陀是谁?

佛陀一般指释迦牟尼,是佛教的教主。“佛陀”或“佛”这个称呼也可以作为对圆满觉悟真理者之总称。在这里,我们专指释迦牟尼。释迦牟尼又是谁呢?释迦牟尼意译为释迦族的圣人(牟尼)。也就是释迦牟尼虽然是指一个人,但这四个字也不是他的本名,他的本名叫乔达摩·悉达多,出生于公元前二千五百多年,出生地是古印度,在现在的印度与尼泊尔交界处,具体是目前的印度还是尼泊尔境内有争议。

乔达摩·悉达多在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遂开启佛教,弘法45年。年80岁左右在拘尸那迦城示现涅槃。另一说为30岁成道,弘法49年。

二、“觉悟者”是什么意思?

佛教中的觉悟者是指知道宇宙人生真相真理的人。佛教中的“觉悟者”有三个果位(级别),分别是:1、“自觉”者,也就是自己知道宇宙人生真相真理的人,称为“阿罗汉”;2、“自觉”并且“觉他”者,也就是除了自己知道宇宙人生真相真理,还教化别人让别人知道宇宙人生真相真理的人,称为“菩萨”;3、“自觉”并且“觉他”并且“觉行圆满”者,也就是除了自己知道宇宙人生真相真理,还教化别人让别人知道宇宙人生真相真理,同时觉行达到无上正等正觉(无比完全的智慧、觉悟)级别的人,称为“佛”。(这些是大乘佛教的说法,至于小乘佛教怎么说,以及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区别,在这里就不展开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阅相关资料。

“阿罗汉”、“菩萨”、“佛”,此三个果位除了可以作为对有肉身躯体的人的称呼,也可以作为对此三者“涅槃”(此三个果位的人,身体灭亡时,不叫“死”,叫“涅槃”,与死有区别)后的称呼。那么此三个果位的人“涅槃”后,是什么呢?在这里,我只能说,是一种非物质的存在。这种非物质的存在在佛教中即不叫“灵魂”,也不叫“神”,叫“如来藏”或“阿赖耶”、“阿赖耶识”等,这三种叫法有的说是一样的,有的又说前两者一样,但最后的“阿赖耶识”有一个识,就不一样了,说“阿赖耶识”是普通人死后轮回的载体,与三个果位的“觉悟者”涅槃后的载体有区别等等。总之,此三者进入“涅槃”后,即不是鬼,也不是神,他们依然是“觉悟者”,是一种非物质的存在。

在这里我们必须明确一个观点,就是“觉悟者”中的“佛”,虽然已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无比完全的智慧、觉悟),但却不是“神”,不能主宰世界上的事物,但他就像老师,可以教化别人,告诉别人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理是什么样。那么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理是什么呢?请继续往下看。

三、“缘起性空”是什么?

“缘起性空”就相当于是佛教的世界观,这四个字可以拆开成“缘起”与“性空”两个词。

“缘起”主要是指宇宙万事万物的产生与消亡都是由因缘和合所生起,也就是说都有原因与条件,有因果关系的。具体的因,也就是因缘,以下会讲到。那如果要问为什么会有这个因,佛教会说这个因,其实是前面那个因的果,如果一直问下去,第一因是什么?那佛教也回答不了。其实这个问题任何宗教哲学科学都解答不了。比如你问基督教:上帝是怎么来的?它最多只能说上帝本来就存在。如果问科学:宇宙为什么会大爆炸?那用科学肯定也解答不了。

“缘起”其实有点类似道家说的“道”,也有点类似哲学家叔本华的著作《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中说的宇宙的“意志”。

“性空”是指由“缘起”所生起的万事万物无自性,其本性是空有的。这里的空有,不是指什么都没有,而是指不是固定不变,无常的意思。比如地球上建的房子,本来都没有的,建起来后也会不断地被拆除,不断的消失的。任何事物都是这样:就地球本身、太阳、太阳系、银河系,以及整个宇宙,原来都是没有的,之后也会不断地变化、不断地消亡。还有,从现代物理学,物质的最小单位已到夸克,据说夸克也不是最小,再分下去几乎接近“无”了,佛家说的“性空”与道家说的“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也有几分相似。佛经中很多讲的都是与“性空”有关。由此可见,“空”对于佛学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接下来细说一下“缘起”中的“因缘”。百度百科解释:“因缘(佛学术语)。一物之生,亲与强力者为因,疏添弱力者为缘。例如种子为‘因’,雨露农夫等为‘缘’。此因缘和合而生米(果)。”

因缘法表现在有情生命的流转上,称为“十二因缘”;表现在世间事事物物的生成上,则称为“因缘所生法”。我们重点来了解一下“十二因缘”。以下摘自百度百科:

在《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中,普光正见如来对颠倒女人宣说了十二因缘:

1、无明:就是不明,乃一切烦恼的总称。于缘起性空无所明了,因而妄生一切执著,此谓“无明”;

2、行:造作义,指一切行为,即依无明所造的善恶业;

3、识:业识,此识随业受报,为过去业力所驱,挟持所造善恶种子而来投胎;

4、名色:名指心识,色指形体。由于一念爱染投入母体为名,成胎后为色。所谓心物和合而成胎,胎相初成叫做“名色”。

5、六入:即“六根”。在母胎十个月的中间,由名色渐渐成长到六根完备,于出胎后对六尘境有互相涉入的作用,故名“六入”;

6、触:即接触。根、尘和合而成触。指出胎后六根与一切外境之接触;

7、受:即领受。根境相对于违顺二种境界上,生起苦乐二种感觉谓之“受”,此即为对境所起的一种情绪;

8、爱:即贪爱。对于五尘欲境,心生贪著,此即为对境所起的一种贪染心;

9、取:即妄取,追取。遇喜欢之乐境则念念贪求,必尽心竭力以求得之而后已,遇所憎之苦境则念念厌离,必千方百计以图舍之而后已,此即为爱染欲境的一种趋求。

10、有:即业。即有因有果,由前际因(爱取),生后际果(生老死),业力牵引,因果不亡,遂演成三界轮回的事实来。此为所作业力感报的一种规定;

11、生:即受生。以现在所作之业为因,依因感果,必招来世受生,此即为未来受报的一种活动;

12、老死:即老耄和死亡。诸根衰败叫做老,身坏命终谓之死。有生就不能不死,四大和合的身躯自然从少到老,无常转变必至于死,此即为未来受报的一种结果。

四、“苦集灭道”是什么?

“苦集灭道”四圣谛(谛是真理的意思,圣谛就是神圣的真理)相当于佛教的人生观,这四字不是一个成语,要拆开成四个字,每个字都有它的含义,但前两个字“苦”与“集”可以组成一对,后两个字“灭”与“道”组成另一对。“苦”是说众生(佛教说的众生是指天人道、人道、畜牲道、阿修罗道、饿鬼道、地狱道六道中的有情识的生命形态,我们肉眼能看得见的是人与畜牲)有很多苦,比如本书第二章“生命之苦”所说的各种苦。“集”是说招致“苦”的原因,烦恼与业力是苦的根源。“集”与“苦”二者可以组成因果一对。“灭”是说灭掉各种苦后达到的一种境界---“涅槃”。“道”是实现灭掉各种苦的方法与途径。“道”与“灭”可以组成途径与目标一对。

由此可知,苦、集、灭、道是佛教很重要的内容,佛教叫人修行就是依这四圣谛理论展开的。修行的成果就是达到“灭”即“涅槃”的境界(获得三种“觉悟者”果位之一),修行的方法就是“道”。达不到“灭”的境界,众生死后就会进入六道轮回,继续受苦。

【苦圣谛】:佛教对苦谛的划分常用的有“三苦”与“八苦”等不同的分法。三苦,即:苦苦、坏苦、行苦。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五取蕴)苦。三苦与八苦等只是分法不同,不是互相独立的意思。比如,实际上八苦中的苦也属于三苦中的苦。

以下有关三苦与八苦等具体解释摘自百度百科:

三苦

1、苦苦:苦受以及顺苦受的法。“受”有苦、乐、舍三种受,我们在生活中感受到苦。苦苦是指苦受。除了苦受外,还有引起苦受的种种法也是苦,被称为顺苦受法。比如你的手被火烧到,手痛是苦,而烧你的那些东西的作用也应该归于苦。我们会感觉到苦受是由嗔引起,我们要远离、要抛弃,但它又如影随形般地穷追不舍,所以我们觉得苦。八苦中的生、老、病、死、怨憎会五种苦属之。

2、坏苦:乐受以及顺乐受法变坏而引起的苦。我们享受快乐时,它却如朝露般的消失无影无踪,令人怀念,我们贪爱,就感受到苦,称为坏苦。使你感受到快乐的东西,称为顺乐受法,因为变坏所以苦。爱别离与求不得苦属之。

此苦苦与坏苦是由嗔、贪所引起的,此两种苦凡夫可以世间的智慧觉知之,称为世俗谛苦。

3、行苦:一切有为造作都是迁流变化,它包括苦苦、坏苦、舍受。我们不把不苦不乐受(舍受)当作是一种苦,但依行苦来看,它也是一种苦,原因是:“舍受”是不永恒地,它无常变化,舍受之后,乐受、苦受业接踵而来,因为它迁流变化,不能做主,不自在所以苦,此称为“行苦”。此种行苦愚痴的凡夫不知不觉,唯有圣人能觉知,称为圣义谛苦,五取蕴苦属之。

八苦

1、生苦:每个人都有生苦,但都忘记了。以人类来说,生时的众缘逼迫,就是苦。我们住胎时,子宫是最小的牢狱、胎儿手脚没法伸直、缩成一团,好像坐监牢,痛苦极了。此外,子宫里的种种不净,如羊水、血等,我们都得忍受,真苦;胎儿出世时,要从小小的阴道中钻出来,有如两座山压顶,母亲受苦,婴儿也受苦,这是每个做母亲的人都晓得的,所以婴儿一出世就大哭,苦不堪言;另外婴儿的皮肤很细嫩,一出世接触到冷热空气,身体好像针扎那么痛苦。此外,胎儿在母亲的肚子里,觉得比较安全,一出世就有如迷途般,无依无靠,苦到要死,怕的要命,所以生是一种苦。

2、老苦:我们的身心衰损,朽坏,生出种种的苦受,身体老化,慢慢的不听话,不中用;而我们的心逐渐没力,想东西也越来越迟钝,样样不如人,因而觉得苦不堪言;人老不中用,皱纹满面,腰弯背娄,老态龙钟,做不了事情,苦死。有些老年人在家无所事事,又担心被子女遗弃、孤寂与疏离难以挣脱,寻取温暖与亲情难得;年轻力壮时,高朋满座,意气风发,神采飞扬,谁也没料到晚年的境遇却是如此的孤单,寂寞与凄凉。

3、病苦:身体的四大不调,百病丛生,所以苦。病有种种,有些病很轻微,有些病很严重,有些暗病不容易查知,结果暴病而终。最可怕的是牙痛,痛到呱呱叫,家人都要让你三分,真正来讲,“吃”是病,贪东西也是病,但这些是属于心病,这儿讲的是身病。我们的身体有如机器,终归会变坏,变换就是病苦。

4、死苦:我们的寿命享尽,病逝,或是天灾人祸众缘逼迫而终。临命终时,死的境象令人难以忍受,恐怖之心油然而生。有些人死时,吓的面色变青,死相可怖;有些人在死时,不愿死去,双手抓的紧紧。如果有一天我们发觉双手不能动弹,一定苦的要命;人要死的时候,身体各部分慢慢的动弹不得,内心一定很恐慌,这就是死苦。大家都知道这生、老、病、死苦,甚至已经麻木了,无可奈何的接受;大家说反正都要死、想它做什么?但是没人讲反正要病嘛,理它干嘛?当你病了,会呱呱叫,病苦来时,就受不了。当死还没来临时,你嘴巴大,爱讲大话,当它来时,你就怕死。如果有人用刀指着你,你会吓的要命,那就是怕死---死苦;还没动到你,就吓到如此这般,等死期到来时,更不用讲了。

5、怨憎会苦:我们和冤家、仇人没办法避开,每每要见面,这就叫做怨憎会苦。比如一对夫妻,婚姻生活美满,恩爱,过后吵架闹翻了,但是为了儿女,夫妻之缘难断,必须天天见臭、面脸臭;或是打工仔,虽与老板不和,但为了家计,为了五斗米而折腰,天天要和不喜欢的老板见面;还有某些同事,跟你吵过一次架后,两人见面就不说话,因为某种业因缘,你不能离开他,天天要会面,这就是怨憎会苦。

6、爱别离苦:与至亲,相爱的人乖离分散,所以苦。因为某一些因缘,所心爱的人儿离你远去,你舍不得,所以感觉到苦。比如做父母亲的,女儿出嫁或是儿子出国留学,思念总在分手后开始,常挂心头。有的伤心流泪,哭哭啼啼;有的睡不着,吃不下。这些还不太严重,严重的是男女之间的情爱,相爱的人却偏偏被拆散,很多情侣就因此跳楼殉情。在西方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东方有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些缠绵伟大的爱情故事,常使同情他们的人泪流满襟。

7、求不得苦:我们用种种办法与手段,希望获得自己所喜爱的东西或崇高的理想,但是结果还是得不到,这叫做求不得苦。它是最普遍的苦,因为人的欲望太多了,这样多的欲望我们没法实现或得到,所以是苦。

8、五取蕴苦:我们对五蕴(即是色、受、想、行、识五种身心聚合)的身心产生执著,称为五取蕴。取是执取的意思。五取蕴刹那刹那的生灭,它一直迁流变坏,所以是苦。

总结

在这三苦与八苦中,真正的苦是发生在于“行苦”,此苦唯有圣人能觉知。佛教所说的苦与世间人所说的苦不同;佛陀出家修道,所看到的并不是世间人所知的苦受、乐受的苦而已,佛陀所觉知的苦是:这个世间一切都是有为变化,终归变灭,不能自主故苦,此苦称为“行苦”。如果佛陀没有为我们阐述,我们凡夫对它是不知不觉的,因为我们迷在苦、乐之中。这个苦必须以智慧观察,所以初学佛者应以闻、思、修中的“闻慧”来了解“行苦”是一种苦。这个“行苦”并非“苦苦”与“坏苦”,而是因为不自在,就是苦。苦圣谛中最究竟的苦是“行苦”,如果没有它,我们可以想尽所有的方法,修各种福报,追求种种的乐受;如果福报很大,在天上或人间享受五欲之乐的我们,根本就不知道苦为何物,只知道乐,那么这个苦圣谛就没法成立。但实际上并不如此,这五欲之乐是包含在行苦中,因为它会变化、变坏;也就是说即使升天做天人,在天上享乐,但天福有享尽之日,乐报没了,苦报就接踵而来,所以“行苦”是真正苦之所在。

【集圣谛】:是招致“苦”的原因,由两方面原因造成,一方面是“业力”(行为、言语、思想等各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另一方面是“烦恼”(惑)。由烦恼引发和招集业力,生出种种苦。

以下有关业力与烦恼的解释摘自百度百科:

业力:佛法所说的业力,根据行为属性,有善业、恶业、无记业之分;根据受报与否,有定业、不定业之分;根据受报范围,有共业、别业之分;根据受报差别,有引业、满业之分。其中,善业、恶业分别由不同行为构成,比较容易理解。

烦恼:佛说我们有八万四千烦恼,所以教导我们以八万四千法门对治之。然而这个八万四千是表示多数,它说明众生有很多烦恼,我们不可能全部认识,只要认识主要的烦恼即可,它们是六根本烦恼以及大、中、小烦恼。在此只讲六根本烦恼。此是凡夫非常严重的烦恼,因为它引发其它烦恼的生起,所以称之为根本烦恼。六根本烦恼又称为十惑,它们即是:

1、贪:贪有很多种,普通来讲我们有财、色、名、食、睡五欲之贪,人类的一生就是在这其中打滚,虚度一生。因为我们贪著五欲,所以心甘情愿被他束缚。我们除了晚上睡觉,从早到晚为生活奔波,忙这工作,拼命想发财,这就是贪财。同时又追求种种名誉、地位;有些人又贪吃;到了某一段年龄有对色欲(淫欲)有种种的贪求,所以说我们的人生就是为了满足五欲而过活;如牛被人牵着鼻子走,我们也如牛一样被五欲牵着鼻子走,所以五欲的贪是烦恼。

2、嗔:就是生气的意思,这个生气有很多种类,人家骂你,不能忍受,起嗔心。嗔与贪刚好相反,贪是遇到快乐的境,你追求;嗔是遇到不快乐、不喜欢的境,你要抛弃它,但又丢不了,所以嗔。

3、痴:不明事理,是非不分,称为痴。不明事理就是对世间的因果道理不知不觉,好像人是怎样来的?死后怎样去?此外,对四圣谛、三宝的实、德、能,即是说对于真理的真实、三宝的功德、自己与他人能修行解脱等无知,都是愚痴。另一种愚痴就是对是非不分明,比如人家为你讲佛法,你不懂对或不对,人家跟你讲对的,你以为是错;人家跟你讲错的,你却以为讲对,这也是愚痴。

4、慢:就是傲慢、我慢。自己内心高举,看不起别人,称为慢。比如某人的儿子修完大学课程后,那个做母亲的就觉得了不起,到处向人炫耀;或是有人养了一只漂亮的狗,他觉得了不起,带着那只漂亮的狗招摇过市;或是向人炫耀自己的名、利和财产等,都称为慢。

慢的种类:

(1)、有些人很有能力,才华洋溢,高人一等,结果看轻别人。

(2)、有人的地位很高,你以为跟他平等,结果你觉得自己了不起。

(3)、自己比别人差,但不认输,却认为他人没什么了不起,我只是不做而已,这是慢的心里在作怪。

5、疑:对于佛法因果道理怀疑。

6、身见:执著五蕴的身心里面有一个我,乃至身心以外有我。

7、边见:执著断、常二见。就是说认为“我”是永恒的,就是执住“常”;认为人死后一了百了,什么都完了,这就是执著“断”。我们凡夫就是有这两种邪见,称为边见。

8、邪见:各种不正确的思想。它包括:对因果起不正确的知见,拨无因果;认为没有过去世,没有将来世,这些都是邪见。

9、见取见:执著我们的见解是对的,称为见取见。我们凡夫又一个很深的执著,认为我的见解才是对的,别人的见解都是错的,这叫做见取见。

10、戒禁取见:执著不正确的戒律,称为戒禁取见。比如有人放生,放鸡说以后不能吃鸡;放乌龟就说以后不能再吃乌龟,这其中没有因果关系,根本无此事,佛陀是根据因果道理来制定戒律,所以这是戒禁取见;甚至有人认为一定要吃素才能解脱,所以他吃素,这也是戒禁取见。菩萨道行者,为了避免因他吃肉而要杀害众生,所以吃素,这是一种慈悲心的表现,并非是为了要解脱而吃素,如果吃素能解脱,牛羊早都解脱了。

更有些人持牛羊猪狗戒,他们学习牛羊猪狗所做的一些行为;有些不吃这些众生的肉,好像兴都教徒认为牛是神圣的,所以不吃牛肉;某些教徒却认为,猪是肮脏的,所以不吃猪肉等,这些都是戒禁取见。

这六个根本烦恼(十惑)妨碍我们解脱生死,其中严重的三大烦恼是贪、嗔、痴,称为三毒;在这三毒中最严重的是贪爱。

【灭圣谛】:灭是指灭除惑、业、苦,断著贪嗔痴等无明烦恼,不再有造作之心,究竟不生,不生所以不灭,即是涅槃。“涅槃”这个词,我们前面有提到,以下是百度百科详细的解释:

涅槃:本寂之性体。人说:“即心即佛,是心是佛,除此之外,别无其他。”涅槃即性,性为体,心为用。涅槃即是本来、本真,或称“光明如来藏”。

1、涅槃之意义:涅槃是不生不灭之义。佛说涅槃是诸法实相,所谓“诸法空相,不生不灭。”实相即是真理,不是语言文字所能诠释,唯有智者亲自证悟方知;故说:“语言道断,心行处灭,非妄想凡夫所能臆测。”涅槃并非因缘所生,是无为,是没有造作的,并不是语言所能阐释的,不是常,不是无常,也不是断;不是苦,也不是乐,无相可得。既然什么都不是,为什么还有这回事呢?

2、佛陀演说涅槃的原因:因为世间所知的一切法,皆由因缘和合而生,皆是无明烦恼之产物,而我们因迷惑以为有的一切事物,它们的实相是非有非无(离有无)之不生不灭。我们凡夫所知道的生灭幻相,是迷惑而执著以为有的,本来没那件事,它不是有,也不是无。如果说有,就是执著常;如果说无,那就是执著断。我们凡夫一直在这相对的概念里打转,在讲涅槃时,佛陀不讲有、无,生、灭;他讲非有非无,不生不灭。而不生不灭又会使人误解为:除生、灭之外,还有一个不生不灭,那又是错误了。

凡夫所迷惑的生灭万法之中,具有不生不灭的本性,但是因迷惑而不知不觉,认为它是生灭的。比如我们观赏《释迦牟尼传》这部电影,从佛陀降生到他涅槃,这只不过是银幕里的变化罢了,里面并没有人在生,在死,那只是一些光影闪来闪去,在这些光影中,没有生也没有灭,没有这位圣者在生,在灭。而世间的真相也是如此,它本来是不生不灭,但是我们的智慧被烦恼所遮盖,就以为他有生灭,故唯有断除烦恼的圣者,才能证得这个涅槃。此涅槃并非是在生灭之法以外,另有一不生不灭之法可以证得;而是在生灭法之中,发现到不生不灭之真相,此才可称为证得涅槃。

这世间一切生灭无常,有很多人都不要,希望能摆脱它,到一个不生不灭的地方去。但是没有这样的地方,这个的地方就在生灭无常里面,它原本就是不生不灭的。因为我们迷惑,所以以为它生灭。当一个人觉悟之后,就会发现到:原来在这生灭万法之中,一切法的本性都是不生不灭。所以证悟的阿罗汉圣者,并没逃到另一个地方去,而是在这个世间体悟到一切万法本来不生不灭,称为证得涅槃。涅盘并不属于因果,所以涅槃并不是我们断除了烦恼后所得到的果报。《金刚经》曰:“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佛陀证悟涅槃(成佛)时,无一物可得,阿罗汉证悟涅槃亦复如是。我们众生就是获得太多,这边拿,那边抓,“财产”太多,样样都放不下,所以没办法觉悟与解脱。如果有一天,我们觉悟到无所得时,即是断除了一切烦恼,那时就证悟涅槃了。

涅槃就是无生,无生所以不灭,所以涅槃有称为不生不灭。因为不生所以就非有,非有就不无,就是不是有,也不是无,故涅槃不属于存在或不存在。有很多人误解了涅槃,他们迷惑地问涅槃以后,那个人存在吗?他去了哪里?但是涅槃是无生,无生就没有灭,就不能称为有,也不能称为无。一个东西生出来,你称它为有,它灭掉了,你称它为无,没有生不能称为有,不能称为无。涅槃不属于有、无,就不能问涅槃者存在或不存在?存在或不存在是凡夫烦恼的概念。涅槃并没有一个人证到涅槃,因为觉悟涅槃的人一无所得,包括这个“我”,就是他觉悟到“无我”,既然无我,就没有我证悟涅槃。证悟涅槃就是没有烦恼的智慧,这其中无一法可得,就是这么一回事而已!

以凡夫的眼光来看,证悟涅槃者再也没有造作,他不求生,也不求断灭,他不会认为这个世间给他种种苦,要把它们断掉,他的内心没有执著与挂碍,寂灭清凉、(寂即是寂静不动;灭即是烦恼不生。)心行处灭,这和我们凡夫不同,凡夫的心无时无刻不住在一个地方造作,而证入涅槃者就没这回儿事。

【道圣谛】:道是出世间的因,解脱苦的方法,通往涅槃之路称为道。广义的说有三十七道品,狭义的说有八正道。

以下摘自百度百科:

修道的法门有很多,主要的有下列几种:

1、五停心:修习以下五种法门,能制止心内的过患,然后得定而引发智慧。

不净观---对治贪欲---观内身不净,除色身爱;观外身不净,除淫欲爱。

慈悲观---对治嗔恚---于怨亲等观,慈心与乐,悲心除其苦。

因缘观---对治愚痴---观生死中唯有十二因缘,其中无我,无作者,无受者。

界分别观---对治我慢---观十八界各界有各自之法,无有一合相之我。

数息观---对治散乱---数出入息,系心于息而得定力。

在这五停心中的不净观及数息观是修行入道的初门,合称为二甘露门。

(1)、不净观:观察自身与他身的不净,为了对治我们的贪欲,因为我们对身体有贪爱,这是一种烦恼,也是一个心病,佛陀就为我们开了一帖药方,叫做不净观,我们一眼看到某人就喜欢上他,是因为认为他漂亮、干净等等,那是因为我们的智慧被贪爱的烦恼所遮盖住,看不清楚真相,而不净观是告诉我们要看他不净的地方,比如他的皮、肉、血等,没有一样是干净的,皮肤流出来的是汗,七孔流出来的都是粪,是肮脏的。皮肤下的血肉是臭腥的,肚子里所装的都是粪便,所以我们的身体是“粪桶”,不是“饭桶”。我们最严重的贪欲就是淫欲---色欲,所以佛陀教导我们修不净观以破除之。(请参考《四念处》)

(2)、慈悲观:慈悲观是要对治嗔恨心,修慈就是要给众生快乐,修悲就是要拔除众生的苦。我们要经常作这个慈悲心的观想,慢慢地对于众生就不会嗔恨,生起怜悯之心,所以说慈悲观能对治嗔恚。

(3)、因缘观:观十二因缘以对治愚痴。在这十二因缘的流转中无我、无作者,没有受者。(请参考《十二因缘》)。

(4)、界分别观:我们观察十八界以对治“我慢”。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以及六识,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称为十八界。我们个别观察它,里面没有一个我,这十八界合起来的一个整体,称为一合相,它也不是我,所以观十八界可以对治我慢。

(5)、数息观:称为阿那波那,译为持息念(数息)。修数息观对治散乱的心,我们的心如猴子般跳来跳去,所以要把它系在呼出吸入的息气上,慢慢的心就会平静下来。这五种修行方法称为五停心,它可使我们的烦恼:贪、嗔、痴、慢以及不定的心平静。

2、四念处:又名四念住,所谓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及法念住。

四念住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以四念处对治我们的常、乐、我、净四颠倒。

(1)、身念住---观身不净:观色身四大不净,乃至外境亦不净,以对治身体干净的颠倒想。

(2)、受念住---观受是苦:观六根所生受,及受的苦乐舍,三种皆是行苦,因为它无常变化,不能做主就是苦,所以观受是苦对治乐的颠倒。

(3)、心念住---观心无常:观六识心生灭最迅速,无有一念停留,我们的心念一念一念在那儿变化,佛陀说吾人之身还有几十年慢慢地发生变化,可是我们的心念一秒钟却不知道变化多少,所以佛陀教导我们要观心无常。众生执著这个世间有一个精神不变的我---心。这是一种颠倒,一种错误,这个心是变化无常的,并不是永恒不变,所以要观心无常。

(4)、法念住---观法尘及一切法无我、无我所,而我们执著有一个我,所以我们要观法无我。

四念处必须从观身不净,而观受是苦,然后观心无常,最后观法无我。因为身体的活动叫粗,受比较微细,心比受微细,而法是最微细的。(请参考《四念处》)

3、八正道:此八正道是道谛中最重要的修行方法。

(1)、正见:对事的如实知见,出世间的正见唯有在见道者最为清净;对宇宙人生生死与解脱之四圣谛理,智所证知,直窥实相。世间正见只是一堆经验所积累的知识,是通过名称、标志及事物的相貌与形状之正确分别罢了。出世间正见唯有通过修禅定及放下一切杂染心才能生起。若依多闻佛法而分别邪正因果,也能生起正见,所以正见由多闻、思维、修持得来。

(2)、正思维:没有贪嗔等烦恼情况下,依正见观察、思维,如理地作出决定,故又称为正欲或正志。由正思维才能做出正确之身口意业的行为。比如说蟑螂损害人类是害虫,我们应该杀它,如果这是正确的道理,那人类损害其他的众生,它们也应该杀我们!这是不正确的思维,因为这其中掺杂了“我”的烦恼,以人为中心,认为有损人类利益的是害虫,所以我杀它不要紧,它杀我不行!

(3)、正语:即戒止口之四恶业。

①、不妄语欺骗。

②、不两舌,搬弄是非;或发表引起两者间之憎恨、敌意及不和之言论。

③、不粗恶口骂人或苛刻、酷毒之讽刺等。

④、不作无意义及无利益之空谈或花言巧语---绮语。

不讲这四种话语就是正语;我们应该讲合理、真诚、以及和蔼可亲的话。

(4)、正业:不是正当的职业,而是正当的行为,即戒杀生、邪淫、偷盗等,行为善良,不侵害一切众生就是正业。于修道时,在行住坐卧中正念而住。

(5)、正命:以合法不损害他人的谋生方式来维持生命,乃至不贩卖众生、军火、杀生器具、醇酒、毒品或嫖赌等。若是出家众,则如法求衣服、饮食、坐卧具、病缘医药供身什物。

(6)、正勤(正精进):精进努力离恶向善,即精进修道。这里的正精进专指修禅定而言。正勤有四,所谓四正勤即是:

①、未生善令生。

②、已生善令住。

③、未生恶令不生。

④、已生恶令灭。

(7)、正念:以世间法来说,不生邪恶之心念,称为正念,反之则是邪念。以修行来说即是忆念正法,如四圣谛、八正道、四念处及菩萨道等等修行方法为正念。于修道中不忘失所修的法,心念时时明了不忘失,比如念佛,对于念佛的境要明记不忘,这叫正念;如果念佛时想吃东西,是不正念,即使在念佛时想要去救人等好事,若不觉知心已随境转,也是失

去正念。这个八正道中的正念偏重于定学,即是你所修的法或境,要保持它,称为正念;如果没办法保持它,即是失去正念。

(8)、正定:心一境性,不向外驰散,正定有初禅至灭尽定,禅定时的用心不外两种情况:

①、止(三摩地):即入定,心一境性,并非不起念,而是心念保持在

单一之定境中。

②、观(毗婆舍那):于定中起智慧,用佛法观察实相。

修“止”能暂伏烦恼,但不能除去烦恼;修“观”则能除去所对治的烦恼。

【戒】:正语、正业、正命

【定】:正勤、正念、正定

【慧】:正见、正思维

总结:

1、在道谛中并没有祈祷,膜拜与仪规,因为这些不是正道。不过,对于教义不理解之初信者,由于宗教情操的需要,通过优美的习俗与仪式来引导他们走上这条圣道。

在小乘经典中注重正见,大乘经典中注重般若,所谓五度如盲,般若如眼。

有人认为正精进(正勤)不属于定学,修八正道时,每一道都要精进,然而对修解脱道者来说,八正道中的正精进应该偏重于修定、修正念、修智慧,并非在正业、正语、正命此三道中精进。一个修行人如果一直精进的修正语,讲好话,那他的心就不散乱了。

2、八正道有时又被解释为两种:一者、世间之八正道,即是正确生活之标准。二者、出世间之八正道,即是修解脱道之修行者所应遵行之生活标准。八正道是任何修学佛法之佛弟子皆应完成之生活方式,唯有八正道才能净化众生的身心。它是一条通过德行(戒)、理性(慧)与精神净化(定)而走向体证世间实相的途径。

五、“三界”、“六道”、“二十八天”是什么?

这三个在佛教中相当于是对宇宙的多维空间(这只是一种粗略比喻,因为有些我们肉眼看不见的不属于三维空间,六道中的“人道”与“畜牲道”都是我们肉眼能看到属于在三维空间中)进行划分。

先来说说“六道”,前面我们说过“六道”即:天人道、人道、畜牲道、阿修罗道、饿鬼道、地狱道。什么意思呢?佛家认为,宇宙所有有情众生(就是一切有情识的生命形态,我们凡人能看得见的就是人与其它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不算)有六种形式存在,分别存在于六个道中。这六道中的众生会经历生死,死后,还会再生,但再生时,会依据他原来所造的“业”决定他再生到哪个道中。比如,一个人,他做了很多善业,可能死后再生时,就再生到天人道中变为天人;而另一个人,他做了很多恶业,可能死后再生时,就再生到畜牲道中变为畜牲(除人之外的动物)。这样不停地生、灭、再生、再灭,就叫六道轮回。那么六道轮回的载体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前面说过的“阿赖耶识”,佛教没有灵魂的概念,所以这个“阿赖耶识”不能说成灵魂。只有一种办法能解脱六道轮回,就是我们前面说的通过修行达到“涅槃”。“涅槃”后的三个果位我们前面也说过了。

接着,我们再来说说“三界”,三界其实是对六道进行再划分。

以下摘自百度百科,三界如下:

欲界:为地狱道、饿鬼道、畜牲道、阿修罗道、人道及六欲天(天人道总共有二十八天,其中在欲界的六天统称为六欲天)之总称。此界中众生贪于食、色、眠等诸欲。

色界:色为变碍之义或示现之义,乃远离欲界淫、食二欲,而仍具有清净色质等有情所居之世界。此界在欲界之上,无有欲染,亦无女形,其众生皆由化生;其宫殿高大,系由色之化生,一切均殊妙精好。以其尚有色质,故称色界。此界依禅定之深浅粗妙而分四级,从初禅梵天,终至阿迦腻吒天,凡有十八天。

无色界:唯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无物质之有情所住之世界。此界无一物质之物,亦无身体、宫殿、国土,唯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故称无色界。此界在色界之上,共有四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又称四无色、四空处。

此三界之果报虽有优劣、苦乐等差别,但属迷界,系众生生死轮回之趣,故为圣者所厌弃。(《法华经·譬喻品》)

说完六道、三界,其实二十八天也都说了。也就是六道中的天人道总共有二十八天,其中六天在欲界中统称为六欲天,即: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另有十八天在色界中,四天在无色界中。

以上对佛教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知识做了简要介绍。以下讲讲基督教。

人这一生---佛陀与上帝

基督教

基督教在我们国内,有的专指新教,这样容易混淆,所以我们用基督教这三个字时,指广义的基督教,新教就以“基督新教”或“新教”来称呼。

基督教最主要讲什么?以下是与基督教有关的最主要内容:

一、唯一真神是什么?

我们前面说过,基督教的唯一真神是上帝耶和华,他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统治者”(百度汉语对“神”的解释)。基督教不同教派对这唯一真神称呼不一样,有的称为天主雅威,这不重要,都是指同一个对象就是了。这个唯一真神以三位一体的位格存在。即,圣父、圣子、圣灵。虽然有三个位格,但是却只有一位独一的神。其实这也不难理解,佛教里同一尊佛也有三身佛的说法。反正把多出来的当作本体的化身,化身也代表本体,这样就好理解了。圣父当然就是本体了,圣子就是耶稣(基督),耶稣是谁?说是上帝看到人类有原罪,无法自我救赎,于是就派他的独生子耶稣投胎(本是佛教用词,知道其意就是)到一个童女(后称为圣母玛利亚)身体里,其出生年定为公元元年(耶稣的出生年以及是否有耶稣这个人学术界有争议),出生地是今天的巴勒斯坦中部城市伯利恒。

“耶稣(公元1年---33年)为基督教的核心人物,在三十岁左右时开始传道,根据《圣经》记载,三十三岁左右时在罗马总督比拉多执政时受难、为了全人类的罪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而后被门徒埋葬,第三天复活、并向门徒显现,四十日后升天,并预言他必要在世界穷尽的审判之日在光荣中降临,建立荣耀的天国,给善带来最后的胜利。”(百度百科)

圣灵是什么意思?百度百科的一段话是这样的:“因着上帝的恩典,圣灵是唯一能施行救恩使人重生的那一位;这救恩就是基督耶稣在十字架上舍命流血所完成的。圣灵住在信徒的心里成为我们的保惠师并使我们成圣。圣灵来是为了启示和荣耀主耶稣基督,引导我们进入一切的真理,并用公义和审判显明世人的罪。借着圣灵,所有的圣徒联合成基督的身体,在基督里所有信他的人被建成上帝的居所。上帝借着圣灵向人说话,其中的特殊启示就是圣经。”

二、创世纪、人类出现、原罪。(内容摘自百度百科“创世纪”、“原罪”,微整理)

神创造天地

(创世纪1:1~2:3)“起初, 神创造天地。”圣经旧约第一句话点明 ,是上帝用自己的能力创造了天地万物,紧接着陈列了上帝七天中的所创所为,前六天创造了组成万物的各种要素,第七天神安息了(安息日的起源)。

人类的创造和堕落

(创世纪2:4~3:24)当时上帝认为,应该有人类在地上为他掌管万物,于是他用地上的尘土照着自己的样子,创造了人类的祖先---第一个男人亚当。把他安置在东方的伊甸园,后来取出他身上的肋骨为他造了女人夏娃,做他的搭档和伴侣,让他们生养众多。

上帝在委派人类祖先(亚当与夏娃)做园丁的时候,明确的告诉他: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他警告人类不要接近邪恶的东西甚至是它的知识)。那背叛上帝的撒旦(原天使之首),为了把人类拉到自己的阵营,变成蛇的样子,去引诱人类。

撒旦找到软弱的女人,说:“你们不一定死……你们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们便如上帝能知道善恶。”女人被蛇的样子吸引了,没有拒绝蛇说的话。

显然,撒旦的游说取得了成功,女人仔细地观看了知善恶树,发现果子美丽动人,摘下一个来吃,果然很可口,又给她丈夫亚当吃。吃完眼睛亮了,发现自己是光着身子,便觉得羞耻,于是为自己做了遮挡的衣物。(撒旦成功让人类触犯了神的规定,让他们发现自己有罪了,又让他们学会了用自己的努力去遮掩罪过。)

很快耶和华发现了这件事,于是赶来处理这件事。那人和他妻子听见神的声音,就藏在园里的树木中躲避耶和华神的面(人类并没有选择认错,而是选择继续躲避)。当上帝提到该追究谁的责任这个话题,人类再次做出错误的选择,亚当推给夏娃,夏娃又推给那条蛇(撒旦),结果是谁都有错。

人类对于这次所犯的错误(原罪),承担了应有的惩罚,亚当和夏娃被赶出了伊甸园。

基督教认为,亚当、夏娃偷吃“禁果”,违背上帝的意志,是“亏欠了上帝的荣耀”,这罪遗传给后世子孙,成为人类一切罪恶、灾难、痛苦和死亡的根源。人一生下来,在上帝面前就是一个“罪人”。即便是刚出世即死去的婴儿,虽未犯何罪,但因其有与生俱来的原罪,仍是罪人。这“罪”与生俱来,故称为“原罪”。“原罪”是基督教教义、神学的根本,因为有了“原罪”,才需要“救赎”,才需要“救世主”,才产生了基督教。否定了“原罪”,就否定了基督的“救赎”,基督教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摘录完)

“原罪”的说法,与先秦诸子中的荀子“性恶论”很像。

三、末日审判、复活、天堂、地狱。(内容整理自百度百科或百度问答)

“基督宗教认为,在世界终结前,上帝将要对世人进行审判,这就是末日审判。凡信仰上帝和耶稣基督并行善的人皆可升入天堂,不得救赎者则被丢入硫磺火湖中永远灭亡。”(百度百科“末日审判”)

以下内容是摘自百度问答,“基督教认为人去世后多久到天堂或下地狱?”回答者“唯梅子”。

先说基督新教的观点:

人都有原罪,而人通过自身的力量,是没有能力洗掉的。怎么办呢?

耶稣在十字架上,已经代替人类洗罪了。人要做的只是“信耶稣”,罪就被洗了。

既然信耶稣,就已经洗罪了,那么,死后就去乐园。

不信耶稣的,原罪仍然存在,那么,死后就去阴间。

在末日审判的时候,乐园里的灵魂,就复活了,就有了身体,去天国(天堂)。

在末日审判的时候,阴间里的灵魂,也复活了,也有了身体,去地狱。

至于灵魂需要等待多长时间,耶稣说:“那日子,那时辰,子也不知道,唯有父知道。”

再说天主教的观点:

人死后,灵魂首先经历私审判,私审判是根据“各人的行为”。(罗马书2:6)。

有大罪的,去地狱。

有功劳的,去天国(天堂)。

有小罪的,既不能去天国(天堂),也不能去地狱,而是去炼狱。

在炼狱中,小罪被补赎以后,就可以去天国(天堂)。

至于多长时间,那要看多长时间能补赎完罪恶,各人不同。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基督新教与天主教,念的是同一个圣经,信的是同一个耶稣,

但对圣经的具体理解,却有着天壤之别般的巨大不同:

基督新教的永生条件是:信耶稣的去天国(天堂),不信耶稣的去地狱。

天主教的永生条件是:是否真心悔改了,断恶修善达到了什么程度。

(摘录完)

补充:关于基督教中的生死观,有人认为,末日审判后,进入天堂的得永生,进入地狱的就是永死;有的说,进入地狱的将永远受罪;还有人认为,末日审判时,那些不得救赎者,不给其复活,就是永死。

四、基督教十戒。(摘自百度百科“基督教十戒”)

第一条:我是耶和华你的神,曾将你从埃及地为奴之家领出来。除了我以外,你不

可有别的神。

第二条: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什么形象,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因为我耶和华你的神是忌邪的神,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爱我,守我诫命的,我必向他们发慈爱,直到千代。

第三条:不可妄称耶和华你神的名,因为妄称耶和华名的,耶和华必不以他为无罪。

第四条:当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六日要劳碌作你一切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华你神当守的安息日;这一日你和你的儿女、仆婢、牲畜,并你城里寄居的客旅,无论何工都不可作;因为六日之内,耶和华造天、地、海,和其中的万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华赐福与安息日,定为圣日。

第五条: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神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

第六条:不可杀人。

第七条:不可奸淫。

第八条:不可偷盗。

第九条: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

第十条:不可贪恋人的房屋,也不可贪恋人的妻子、仆婢、牛驴,并他一切所有的。

五、关于圣经的旧约与新约。

圣经的旧约其实是犹太教的经典,是在基督教还没有产生之前就有了。基督教是从犹太教分离出来而产生的。基督教的经典除了圣经新约,也把旧约包含进来,所以有了圣经旧约与新约。

以下是百度问答内容:“《圣经新约》《圣经旧约》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回答者“benzy1”。

旧约:从创世到等待弥赛亚(基督)降生。世界和人类的起源,人类犯罪和神的救赎计划,通过亚伯拉罕的后裔降生弥赛亚(基督)救赎人类,以色列民族与神交往的历史。

新约:从弥赛亚(基督)降生到使徒约翰从异象预见神的旨意大功告成。基督降生、在地上的活动、教导、预言、受难、复活,基督徒会众的建立和福音传播的过程,澄清若干重大教义信仰问题,使徒约翰预见的异像、撒旦被捆绑、乐园重建。

(摘录完)

圣经的旧约与新约都是经过长时间由多人完成的。具体情况,如有兴趣可以自查。

《人这一生》目录:

自序

一、生如夏花

二、生命之苦

三、贫穷与富有

四、爱

五、幸福

六、有生就有死

七、信仰

八、佛陀与上帝

九、一个无解难题

十、心归何处

欢迎关注本号阅读,祝大家喜乐安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