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興起、康雍乾流行,清宮畫中也有它!揭祕西洋鐘錶的大清情緣

明清時期,傳教士進入中國,許多洋玩意也帶了過來,其中就包括西洋鐘錶。那時西方的機械時鐘被稱作

“自鳴鐘”,頗受皇家和貴族的喜愛。1601年,利瑪竇送給明萬曆皇帝的兩架重錘驅動自鳴鐘就是皇宮中最早收藏西洋機械鐘錶的記載。

轉眼明亡清立。1652年,德國的傳教士湯若望呈獻了一架“天球自鳴鐘”給大清的順治皇帝。既能報時還能演示日月運行的奇特功能,贏得了順治帝的歡心。西洋鐘錶開始在清宮中流行、效仿製作起來。在滿清貴族中間,如果誰得到了一件可供賞玩的西洋鐘錶,那絕對是一種時尚、最潮的範兒。


傳教士的意外收穫:“時辰醒鍾”和“新法地平日晷”換來了頂戴花翎

14-16世紀歐洲文藝復興的成果在天文、曆法、數學、地理等方面遍地開花,西方傳教士們不僅渴望來中國傳教,還急於向東方展示他們的最新發現。滿清入關後,湯若望不僅進獻了渾天儀、地平晷、望遠鏡等儀器,還用西洋的新法準確預測出了順治元年(1644年)農曆八月初一丙辰日食的初虧、食甚、復原的時刻。這一預測在當時確實不得了!

攝政王多爾袞決定從順治二年開始,將湯若望用西法參與編纂的新曆——《時憲曆》頒行天下。


順治興起、康雍乾流行,清宮畫中也有它!揭秘西洋鐘錶的大清情緣

《湯若望像》


我們最常見到的一幅《湯若望像》是清初以西洋寫實的手法繪成。畫中的湯若望身穿藍色袍服,頭戴紅色帽子,左手提著一隻“時辰醒鍾”——一個圓形的銅製鐘錶,中間有十字形,上面有銀質的時針,看上去很像是航海時用的“大號指南針”。他的右手拿著一個圓規,在度量著一旁的地球儀,可見正忙於大清朝的天文曆法事務。透視遠處一頂清代的“紅頂子”官帽,表明了湯若望的身份:順治元年十一月掌欽天監事;次年封太常寺少卿。


順治興起、康雍乾流行,清宮畫中也有它!揭秘西洋鐘錶的大清情緣

新法地平日晷

在故宮博物院中有一件清宮舊藏,這件器物是湯若望採用了17世紀歐洲盛行的地平式裝置原理製作,並於順治元年(1644年)七月九日特別向攝政王多爾袞和順治皇帝敬獻的貢品——“新法地平日晷”。晷面為銀鍍金方盤,上刻時刻線、節氣線,中心設有三角形可起落的晷針,緊臨晷針的一側安有指南針,另一側橫向鐫刻銘文“新法地平日晷”,盤底部鏨刻雲龍花卉紋,並在中心部位刻豎向銘文“順治元年七月吉日恭進修改曆法遠臣湯若望制”。日晷盤嵌入小方桌式紫檀木框架中,中西合璧,實用精美。


順治興起、康雍乾流行,清宮畫中也有它!揭秘西洋鐘錶的大清情緣

新法地平日晷


順治興起、康雍乾流行,清宮畫中也有它!揭秘西洋鐘錶的大清情緣

新法地平日晷


湯若望帶著“時辰醒鍾”和“新法地平日晷”等寶貝,不僅叩開了大清的國門,也對清代人掌握先進的天文、曆法等知識起到了促進作用。


康熙帝擺擂臺:大清日晷PK西洋鐘錶,“有技藝之人”開始仿製

眾所周知,康熙是一位特別勤奮好學的皇帝,還非常熱衷於西洋科學。

1692年初,在乾清門康熙帝把大學士、王公九卿招至御前,想讓大清的日晷與西洋的鐘表來一場PK。康熙帝派人取來日晷,用筆畫出正午時光影應該在的位置,並與一群臣子們一直在日頭下踏實地等著太陽的移動。終於到了正午時分,用西方的科學技術製造出來的時辰鍾,與日晷所顯示的時間完全吻合。這一場比賽令親眼目睹的王公大臣們對西方科技都十分信服。


順治興起、康雍乾流行,清宮畫中也有它!揭秘西洋鐘錶的大清情緣

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內展示


1694年,康熙帝作了一首《戲題自鳴鐘》的詩:“晝夜循環勝刻漏,綢繆宛轉報時全。陰陽不改衷腸性,萬里遙來二百年。”

康熙帝把這首詩題寫在了賜給葡萄牙傳教士徐日升的一把金扇上,而且扇面上還繪有自鳴鐘。正是由於康熙帝對西洋鐘錶的喜愛之情,使得收藏和廣泛使用西洋鐘錶的風尚日盛。康熙帝還在清宮造辦處自鳴鐘處下設制鐘作坊,聘請西洋“有技藝之人”專門仿製、維修歐洲機械鐘錶。制鐘作坊由當時英國著名的鐘表師塔斯林主持,根據記載這一時期在清宮中從事鐘錶修理和製造的傳教士還有陸伯嘉、安文思、顏家樂等。


雍正帝看時間成癖:《十二美人圖》中有洋表 太監攜鍾伴左右

雍正皇帝的“勤政”之名,那可謂是人盡皆知。而鐘錶作為計時的工具,雍正帝真是須臾不離,將其用到了極致。凡是皇帝居住辦公、日常出入的宮殿必須要設有鐘錶,像養心殿、交泰殿、承華堂、暢春園的嚴霜樓等,皆有鐘錶陳設。

如果皇帝出巡,自鳴鐘處會派太監攜帶鐘錶隨侍在雍正帝的身旁。在雍正一朝,鐘錶不僅有使臣、外國傳教士、臣工的進獻,還有宮廷自制,鐘錶的發展又上了一層樓。


順治興起、康雍乾流行,清宮畫中也有它!揭秘西洋鐘錶的大清情緣

《持表對菊圖》


順治興起、康雍乾流行,清宮畫中也有它!揭秘西洋鐘錶的大清情緣

《持表對菊圖》


藏在故宮博物院的《十二美人圖》又名《胤禛美人圖》,她們的服飾、妝容和陳設都是雍正時期最流行的。畫名中就含“表”字的是《持表對菊圖》,仕女手持一隻精美的琺琅表坐在書案旁。在這隻圓形銅鍍金琺琅製作而成的表上,清晰可見黑色的時針、分針和十二時拉丁文字,以及玻璃的錶盤。在她的身後還有一件西洋天文儀,可見西洋物件在清宮中流行甚廣,也為妃子們所喜愛。


順治興起、康雍乾流行,清宮畫中也有它!揭秘西洋鐘錶的大清情緣

銅鍍金黑皮套琺琅畫表 故宮博物院藏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隻18世紀英國製作的銅鍍金黑皮套琺琅畫表,與《持表對菊圖》中的表造型相似。黑鯊魚皮嵌金花表套,可與表分開。玻璃表蒙,弧度較大,白琺琅錶盤,錶盤中間繪一華裝女子,單套雙針,通過錶盤上的弦孔上弦,另外附有一條銀質梅花索子鏈。琺琅畫繪製精細,用色豐富,為同時期琺琅懷錶中的精品。


順治興起、康雍乾流行,清宮畫中也有它!揭秘西洋鐘錶的大清情緣

《捻珠觀貓》


另一幅《捻珠觀貓》畫中,可以見到西洋鐘錶的身影。在仕女身後窗下几上放置著一個長方形的精緻木樓琺琅時樂鍾,該鐘頂部有金絲提手,上面為屋簷式形狀飾以琺琅紋樣,鐘的前部也有四條琺琅花卉嵌板。底部有木質臺基,使得西洋鐘錶與東方古典傢俱完美融合。


順治興起、康雍乾流行,清宮畫中也有它!揭秘西洋鐘錶的大清情緣

銅鍍金琺琅人物畫鍾 故宮博物院藏


順治興起、康雍乾流行,清宮畫中也有它!揭秘西洋鐘錶的大清情緣

銅鍍金琺琅人物畫鍾 故宮博物院藏


與《捻珠觀貓》中的琺琅時樂鍾功能和裝飾相似的,是一件18世紀英國製造的銅鍍金琺琅人物畫鍾。鐘的外觀似方匣,四隻銅鍍金豹托起鐘體,鍾殼上嵌滿精美琺琅畫。匣正面下部是兩扇門,門扇內有琺琅畫。門打開後,可以看到由近及遠的景物。機械上弦後,在優美的樂聲中,平鋪的水法轉動起來似河流,水中的帆船緩緩而行。


順治興起、康雍乾流行,清宮畫中也有它!揭秘西洋鐘錶的大清情緣

銅鍍金鑲珠鑽石如意表 故宮博物院藏

東西方藝術在鐘錶方面的結合,還表現在器物的造型設計上。銅鍍金鑲珠鑽石如意表是中西合璧之作,如意是廣州製造,表為英國製造。如意為銅鍍金質,上面嵌有各色料石及珍珠。在雲頭處嵌小表,尾部嵌指南針,腰部有油畫。此表配有鑰匙及黃色絛帶,帶上系花籃式中國結,結下有流蘇並系紅珊瑚球兩粒。

  

乾隆帝痴迷鐘錶:每年上萬白銀購買鐘錶 數百匠人云集自鳴鐘處

乾隆皇帝曾下令每年要從海外訂購價值3萬兩至6萬兩白銀的頂級鐘錶。18世紀中期,每年東印度公司都會從倫敦購買價值2萬英鎊的鐘錶帶往廣州。1791年海關文獻記錄了當年由粵海關進口的大小自鳴鐘、時辰表、嵌表和鼻菸壺共計1025件。乾隆一朝,宮中自鳴鐘處匠役雲集,精通鐘錶的西洋傳教士和匠役達100多人,鐘錶的收藏和製作達到了高潮。當時僅寧壽宮的東暖閣一處就陳設了16件鐘表。


順治興起、康雍乾流行,清宮畫中也有它!揭秘西洋鐘錶的大清情緣

《萬國來朝圖》局部


在乾隆時期,萬國來朝熱鬧非凡。故宮博物院藏清乾隆《萬國來朝圖》中有幾位從歐洲遠道而來的使者,他們頭戴黑色的帽子,身著禮服,中間有一位使者捧著一座“銅鍍金轉人六面亭式座鐘”。這件單體式座鐘,下面是一個藍色六面的中國式亭子,頂部是圓形的鍍金計時鐘,在眾多貢品中尤為搶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