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越來越沉默,越來越不想說話是成熟的表現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不知道最近是不是分手季,身邊的朋友接二連三的結束了自己的戀情。其中也包括我的一位發小。

要是放在以前,她肯定又哭又鬧,恨不得三天三夜不睡覺地向他人傾訴。

但是這一次,她異常的沉默。

仔細回想起來,最近這一兩年,她的話的確少了很多。以前妙語連珠,說話跟機關槍似的女孩,不知道怎麼變得越來越不愛說話了。哪怕是藏著一肚子的心事,也很少告訴我們了。

她並不是個例,當代年輕人似乎都變得很內斂了,大家都越來越沉默了。

有人說,沉默是一個人最大的哭聲。

網上那些緬懷青春、看清現在的視頻很火,尤其是成年人獨自痛哭的片段,直擊人心。

沉默似乎成了當代年輕人的默契了。

心理學:越來越沉默,越來越不想說話是成熟的表現

緘默效應(Silence effect)

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會面臨這樣的情況:女朋友多次向男朋友表達想要溝通的意願,但是每次提出問題後,都被對方當做“無理取鬧”處理,不僅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兩個人還會因此大吵一架。最後女朋友對於兩人之間的問題不再提起,感情也由失敗告終。

這就是心理學中的緘默效應:濫用強迫手段所招致的沉默。

人們在社會交往中,考慮到關係的建立與維持,大都願意挑他人更喜歡聽的話來迎合對方,對那些可能會讓對方不悅或是不利於自身價值的話,會選擇緘口不言。緘默效應就此在人際中發揮著作用。

可是緘默效應不見得是好事。

心理學:越來越沉默,越來越不想說話是成熟的表現

例如,在職場中,下級因為害怕上級的威嚴,犯了錯誤不敢向上級如實彙報,導致上級無從得知正確的信息,錯誤沒有得到及時糾正,在今後的工作中可能會造成更大的損失。

另一方面,當代年輕人各個都想成為獨一無二的人,但是又害怕脫離群體,所以哪怕有話想說,也會因為群體意識而選擇沉默。這也是招致緘默效應的重要原因之一。

心理學:越來越沉默,越來越不想說話是成熟的表現

個體的對抗

魯迅曾經說:“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在社會生活中,不少人會選擇這樣的反抗方式——用沉默來表達不滿。

這樣的沉默包括面對不公時忍氣吞聲,他人需要幫助時視而不見,需要挺身而出作證時裝聾作啞。說到底,沉默可以達到保護自己的目的。

同樣的,沉默也被這樣的人當做積極有效的對抗方式。

不可否認,現代生活節奏迅速,各方面的壓力都能壓得人喘不過氣來。但是成年人還是隻有死扛著,與社會的一切都做著自己的對抗。

心理學:越來越沉默,越來越不想說話是成熟的表現

除了將沉默當做與世對抗的方式,現代人越來越不愛說話,也是因為“無話可說”。

每個人都過著自己的生活,向他人傾訴成為一種奢望。因為人類的悲喜從來都不是共通的,有些心情說出去,免不了被當做一種打擾。

再加上年歲的增長,個體會不自覺的把一些心情和情緒留給自己,這是個體在內部的對抗。也就是自己與自己的抗爭。

大概是因為人生而孤獨,在往後的歲月裡,人們會傾向於自己與自己對話。

心理學:越來越沉默,越來越不想說話是成熟的表現

還有一些人,是無力再對話,只好選擇沉默。

經歷的越多,體會就越多,矯情的言論不再適合當下的自己,因為每個階段都有各自的生活方式,以及表達方式。

沉默也是表達方式之一。越來越沉默也可以被看做是成熟的標誌。

想要讓小孩子沉默,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因為他們藏不住心事,他們也沒有必要藏任何心事。所以小時候可以暢所欲言,談天論地。

成人之後的心事,就如同三毛送給荷西的撒哈拉沙漠一般。

心理學:越來越沉默,越來越不想說話是成熟的表現

有人選擇說,有人選擇不說,這只是一種選擇。

張揚和喧囂是生活方式,沉默和不語也不失為一種意境。

現代人的常態就是如此,想得多了,說的就少了。有些話不用說,因為別人不懂。有些話不必說,因為說了也沒有用。

都說擊潰成年人的大概只需要一個瞬間,我想這個瞬間也是沉默的瞬間吧。

- The End -

作者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Cognitive Psychology》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