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學作品中悲劇精神的特徵及其與西方典型悲劇的比較

導語:關於悲劇,亞里士多德這樣說:"

悲劇是對於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語言,具有各種悅耳之音,分別在劇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動作來表達,而不是採用敘述法;借引起憐憫與恐懼來使這種情感得到陶冶。"對於悲劇與喜劇的比較,我的理解是前者更加能夠深入內心,帶給人一種強烈的情感共鳴。

回看我國曆史中出現的各種悲劇性故事,它們都來源於我國傳統文化當中的精髓部分,並且深受當時社會環境的影響。具有我國特色的悲劇故事是與西方的悲劇相區別的,是我國地理環境和人文精神影響所導致的。儘管我國的悲劇性故事主要以"圓滿"式的情節為結尾,但是因為文化的多樣性,還出現了不同悲劇性故事。

一、古代文學作品中的悲劇精神

(1)地理環境對悲劇故事的影響

我國位於亞歐大陸的東部,東臨太平洋,其他三面均為高原、荒漠和熱帶雨林所包圍,在交通技術不發達的古代我國幾乎是一片與世隔絕的土地。

這樣的地理環境加上優越的氣候條件,帶給我國人民一種安逸的心態,不像歐洲特別是北歐人那樣需要面臨嚴寒和陰雨的考驗。四季分明的氣候特徵,也造就了我國人民心理上的多邊性,並不侷限於一種悲觀情感的狀態,所以他們創造出來的故事也絕不是隻有悲觀一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