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不經意間的自我成就

書可以讓人保持思想活力,讓人得到智慧啟發,讓人滋養浩然之氣。今天,閱讀的內容和方式不斷出新。在紙質書中體驗解謎遊戲,在數字技術支持下感受沉浸式閱讀,在公共閱讀空間邂逅書香……體驗、介質、場景等方面的變化和創新,就是希望閱讀能夠更便利、更生動,讓人們隨時隨地都能體驗閱讀的美好,感受文化的浸潤。

又是一年讀書日,我們關注閱讀新趨勢,期望閱讀更悅讀,成為融入日常的生活方式。(4月23日 中國經濟網)

有一則魯迅先生少年讀書的軼事,流傳廣博:先生年少求學時曾晝夜苦讀,寒冬時節,夜讀難耐,便擇一顆紅辣椒入口,藉此為繼,從而留給後世一段“嚼辣驅寒”的佳話。不論是“束書牛角”還是“韋編三絕”,先哲們醉心讀書的逸聞趣事無一不在向我們闡述:讀書,是不經意間的自我成就。

讀書,是一次自由的靈魂遠行。現如今,浮躁又無聊、煩亂又寂寞成為了現代人情緒的“沉痾痼疾”。面對工作生活的紛繁庸擾,任誰都曾萌生過“逃離去流浪”的念頭,但“說走就走”的遠行卻非誰都可以實現。怎麼辦?不如來讀書。正如孟德斯鳩所言:“喜愛讀書,就等於把生活中寂寞無聊的時光換成巨大享受的時刻”。讀金庸古龍,便是在那英雄豪情的夜雪江湖中走了一遭;讀張瑛蘇青,便是在那錦繡琳琅的攘攘紅塵裡愛過一回;若是渴望毫無羈絆的自由與灑脫,便翻一翻三毛,她筆尖下的流浪和漂泊,會給心靈背上行囊。“讀書之味,愈久愈深”。在書香的沁潤中,可使思想解脫,靈魂遠行。

讀書,是一項璀璨的精神財富。一友人曾問:“該給孩子留些什麼?”答曰:“金玉榮利,不如讀書。”很多人有這樣的思想顧慮,認為讀書越多想得越多,從而煩惱也越多,就連蘇東坡都曾作:“惟願孩兒魯且鈍,無災無難到公卿”,倒不如讓孩子永遠不諳世事,做一個簡單快樂的“傻白甜”。可實際上,若是從幼年起博通經籍殫見洽聞,對人生有了更深層次的感悟,方能開新圖強,敦行致遠。就像法國詩人勒內.夏爾所言:“理解得越多就越痛苦,知道得越多就越撕裂。但他有著同痛苦相對稱的清澈,與絕望相均衡的堅韌”。將讀書作為一項豐厚的精神財富饋贈給子女,讓他知道日升月落的時刻,知道塵埃散去的軌跡,知道賢哲思想餘光萬丈,未來哪怕煢煢孑立,亦能率性灑脫,策馬走四方。

讀書,是一場無聲的自我教化。“積財千萬,無過讀書”,故而普通人要讀書,為官從政者更要讀書。細數十八大以來那些落馬的大小官員,觸犯底線身陷囹圄的根本原因,無一不是思想堡壘被貪慾侵蝕、心理防線被奢念摧毀,而靜心讀書,對根治此類“頑疾”恰有奇效。讀《詩經.小雅.小旻》,頓感用權之時要“如履薄冰,如臨深淵”,莫使權力“奴役”心靈;讀《論語.述而》,方悟“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切勿因煙雲般的財富,為思想套牢枷鎖;讀《新唐書》,又知“奢靡之始,危亡之漸”,莫讓“雅好”成為腐敗的突破口……書中文字雖無口不能言,卻有著沖刷靈魂、滌盪隱藏在思想暗角之處的塵埃細垢的巨大能量。通過讀書,使之“心明眼亮”,見賢思齊,見惡自省,通過自我審視,可達自我教化之目的。

培根說:“讀書使人成為完善的人”。徜徉浩瀚文字中,方知這書香之味,愈久愈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