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哥與小弟

近代以前,中國和日本就一直是大哥和小弟的關係,而且這個大哥和小弟的年齡還相差甚遠。

中國有戰國時期,那是在公元前221年以前;而日本也有戰國時期,多數人認為日本戰國始於1467年的應仁之亂,至1615年,德川家康於大坂夏之陣打敗豐臣秀賴,豐臣氏滅亡,日本戰國時代結束,進入江戶幕府時期。

中國有南北朝,這是對我國曆史上一段大分裂時期的統稱,具體指的是公元420年到公元589年這一段時期。南北朝指的是夾在魏晉和隋朝中間的這段歷史時期,這段時期我國呈現出各個國家分裂割據,互相對峙的局面。日本也有南北朝。日本的南北朝發生於1336年至1392年之間,之前為鎌倉幕府,之後為室町幕府。在這段時期裡,日本同時出現了南、北兩個天皇,並有各自的承傳。經過多次攻防後,南朝的勢力衰退。

1392年,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逼降南朝,後龜山天皇把三神器(為天照大神所傳八尺鏡、瓊曲玉、天業雲劍)交給北朝的天皇,結束了南北朝時代,現在的天皇就北朝一脈傳下來的。

由此可見,雖然中國日本兩個時期的叫法相同,但時間相差甚遠,像不像大哥和小弟的關係?

中國早在公元前221年就由秦始皇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中國也由此進入封建社會。而日本歷史上由於天皇和幕府將軍的微妙關係,從來沒有建立起一箇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而帝制是在唐朝傳入日本的,日本歷史上有名的“大化改新”就是將唐朝的先進社會制度傳到了日本,理論上這個時候日本才進入了封建社會。但是日本的天皇卻未能做到集權. 分封式的封建制度,也就是封王建制。日本實際掌握國家政權機構的稱為“幕府”,其實際領袖是日本的“徵夷大將軍”。顯而易見,歷史上中國和日本的關係的確是大哥和小弟的關係。

中國的皇帝大都實權在手,主宰天下的命運。而日本的天皇雖然是“萬世一系”,但事實上就像漢獻帝,曹操就是幕府將軍,“挾天子以令諸侯”。

大哥和小弟的關係還表現在文字上,最初日本沒有自己的文字,三國時代,漢字傳入日本,唐代時日本人發明了通行於女性之間的假名,官文為文言文,因此現代日本語受古代漢語影響極大。在唐朝的時候,由於受到漢文化的影響,大量的古代漢語詞彙隨著漢字由中國東北的渤海國和朝鮮等地傳入日本,漢字不僅成為公家用以記錄史實,且為一般學者用以著作寫書,而成為當時日本唯一的正式文字。不過漢字在日本的讀法有訓讀及音讀兩種。前者即日本原來的語言,而後者則系外來傳入之音。然音讀又因傳入的時地之異而復分為漢音、唐音、吳音。漢字傳入日本後,不僅促進了日本古代文化的進步,同時亦因而促成了所謂片、平假名的日本文字的出現,以至於現在日本文字中仍然有大量的漢字,只是讀音不同罷了,坐車、吃飯、住賓館、上廁所,不用開口,看指示牌就可以了,全是漢字。

當然,做大哥是要有資本的,吃老本是不能繼續當大哥的。日本人是典型的實用主義者,只臣服於強者。明治維新後日本拋棄了大哥,改換門庭,以西方列強為大哥,小弟開始欺負侵略大哥了,落後就要捱打嘛,這是硬道理。改革開放後,大哥又掉過頭來向小弟學習,也得到了小弟很大的幫助,現正逐步縮小著兩者之間的差距。只是想重新坐回大哥的位置,還要假以時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