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寨黑鱼洞村,就问你美不美

彝寨黑鱼洞村,就问你美不美


彝寨黑鱼洞村,就问你美不美

黑鱼洞村,这里有旖旎的山水,参天的古木,潺潺的流水,袅袅的炊烟,热情洋溢的彝家人手挽手,肩并肩,跳着弦子舞迈进新时代。

黑鱼洞村隶属砚山县维摩彝族乡幕菲勒行政村,总户数250户,总人口1202人,皆为彝族。村寨依山傍水,群山环绕,民风古朴,波光粼粼的湖面倒映着特色鲜明的彝家屋舍,在幸福和谐的乡村画卷里,铮铮弦子声、悠悠的山歌萦绕心头。村小组通过对彝族文化的传承、挖掘和发展,凝聚民族向心力,通过发展经济增强民族自信。

如今,黑鱼洞村已成为一个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美、乡风文明、安居乐业、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经济繁荣、民族文化浓郁的新时代村庄

彝寨黑鱼洞村,就问你美不美


彝寨黑鱼洞村,就问你美不美

黑鱼洞彝寨(颜万荣 摄)

这里,最不缺的要数迤逦的青山绿水、绚丽的民族风情。黑鱼洞彝族村是千百个美丽村庄之一,它的美,在于它“谜”一般的存在。从茹毛饮血的远祖到富裕安康的子孙,从俄普浦罗射日的传说,到后人们脱贫致富的忠实实践,从汉彝离析的世代隔阂,到民族团结进步的美好现实,黑鱼洞村在营造幸福中创造了别样的美。

黑鱼洞之美,源于“心”,美于“善”。

“豪么哒细”(彝语“龙树”)是彝寨的重要标志,“迷奔笃姆”(彝语“龙山”)是全村人共同的敬畏和崇拜,也是彝族人的善念之源。“万物有灵”,是彝族群众对自然的崇拜和尊重。也正是有了这样一份传承千年的质朴自然观,才有了彝寨的古木参天和满坡葱茏,也因此成就了彝寨的青山绿水。黑鱼洞村仍保有公益林7170亩,封山育林2000余亩,退耕还林发展经济林果近4000亩,退耕建坝形成湿地生态区近500亩,算得上是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真实写照。

彝寨黑鱼洞村,就问你美不美

优美的村庄(刘海春 摄)

走进黑鱼洞彝寨,几抹红砖蓝瓦,万亩青山绿水,彝家小楼依山傍水,四周重嶂叠翠,清泉喷珠吐玉,古木黛色参天。全村退耕建设的500余亩水库,形成波光潋滟的小湖,让本就静谧的小村,突增几分湖光山色之趣。抬眼远眺,满山的花红叶绿仿佛丹青人坠落了的灵魂,痴痴颠颠,给广袤的红土地涂抹些青黄蓝紫,让一个原本呆板的山村瞬间幻化成斑斓的画布,且每一笔涂抹都显得慵慵懒懒,是意非意。

脚下,满湖蛙鸣鹭噗,似抚琴人心中跳跃的音符,或悠闲自在或骤雨潇潇。看,几个若隐若现的垂钓者,是遁世人心生的冲动,撩拨得让人誓死要守三分薄土而耕,汲一眼甘泉而饮,临半泓绣湖而居,枕一头清闲而眠。徘徘徊徊中,让人不得不由衷地感谢上苍,尚留一方乐土,让世人去续心中那一缕若有还无的乡愁。

黑鱼洞之美,源于“勤”,美于“行”。

“州级文明村、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省级“土风计划”创建示范点、“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这些荣誉和称号算得上是对一个美丽乡村的特别表达。从一个山路泥泞、生活贫困、矛盾突出的贫困村到一个“秀美彝寨”的华丽转身。这样的美,把其说成是“彩蝶蜕变”“凤凰涅槃”犹不为过。

在创富与创美的实践中,一群普通的人,靠一双勤劳的手,堆砌了山一样的功绩,编织了花一样的生活。

短短几年,全村建设各类道路6000余米,实施道路防护工程1万多平方米,建成民族文化广场8000平方米,彝族文化传习馆1个,新建占地500余亩坝塘1个,种植绿化树1300多棵、绿化草坪3600多平方米。发展种植云余红梨2500亩,软籽石榴1000余亩,发展各类种养殖业10余类,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万余元。

一个民风淳朴、设施完善、干净整洁的彝族村寨俨然已成,挣一份富裕的生活,建一个秀丽的村庄,已成为黑鱼洞全村人共同的梦想。村民们正依托区位,立足文化,创新创业,尝试乡村旅游开发,已成雏形的民族文化旅游园区有露营林下烧烤区、生态蔬菜种植区、传统农业休闲体验区、天然嬉水区、休闲垂钓区,年可接待游客10万余人。

新路、新房、新产业,家和、村富、人心美——当“脱贫致富”成为自觉,“富裕美好”成了共识,一个村、一个民族之美,就不仅仅是人们所能触摸和遥想的……

黑鱼洞的美,源于“情”,美于“和”。

曾经,黑鱼洞村与相邻的汉族、壮族、苗族村寨常常因地界、水源等发生纠纷,严重时矛盾升级。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如今,通过广泛开展“手拉手·兄弟情”“心连心·鱼水情”等主题活动,民族团结的种子早已深深扎根于各民族心中。

弦子舞是彝族群众的主要娱乐方式,也是群众的精神家园,是群众沟通交流的另类形式,彝族有“弹弦子说情,跳弦舞欢庆”的习俗。为消除误会,加强交流,每逢重大民族节日,黑鱼洞村的村民们便会杀鸡宰羊,诚心邀请其他民族的村民参加聚会。大家载歌载舞,在唱唱跳跳、说说笑笑之间,化解了矛盾纠纷,淡忘了恩怨隔阂。每逢壮族三月三、苗族花山节、彝族火把节等,各族群众便相互邀请、交往交流、互学所长、其乐融融。

彝寨黑鱼洞村,就问你美不美

林中唱山歌(刘海春 摄)

通过交流,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青年男女,摈弃前嫌,坠入爱河,组建家庭,许多家庭里有三到四种民族,一个家庭就是一个“民族大团结。”在民族团结进步的气氛中,黑鱼洞村还创办了承载各民族团结友爱的“乡村春晚”,春晚活动上苗族跳芦笙,壮族舞纸马,彝族跳弦子,各民族在进步发展中,交流、交融,共同繁荣、共同进步。一个民族之美,美不过心之广、爱之博。彝族从祖辈们举着火把御敌,到如今捧着火把迎客。在黑鱼洞村,“共同繁荣发展,共同团结进步”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的现实,更是一种和谐交融之美。

黑鱼洞的美,源于“魂”,美于“灵”。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黑鱼洞村的美在其魂的延续与灵的升华。其民族文化从语言、服饰、饮食、村落、民居、风俗、礼仪、节庆、民间艺术、手工技艺等,都算得上沉积千年的传承,又不乏与时俱进的内涵和生命。弦子舞是彝族群众灵与肉的碰撞、心与身的对白。“阿哥的弦子响,阿妹的脚底痒”“跳得太阳落山坡,跳得黄灰做得药”是彝族群众跳弦子的真实写照。“跳弦”是彝族群众自娱自乐的舞蹈,风格独特、种类繁多。“顶灯跳弦”是黑鱼洞村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项,也是弦子舞中最具神秘色彩、最具观赏价值的一项,其通过浓缩杂技与舞蹈的精华,充分表达了彝族群众对“火”的崇拜。

彝寨黑鱼洞村,就问你美不美

弦子弹起来舞步跳起来(颜万荣 摄)

黑鱼洞作为“弦子舞之乡”,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赵塔里木等专家认为,“黑鱼洞的彝族弦子舞作为民族民间特色的舞蹈,具有重要的研究和推广价值。”民间艺人和群众创作的《草马节》《哥的弦子响妹的脚板痒》《蜜蜂飞来来采花》等彝族歌曲传唱四方。通过文化传承、文艺创作,成功引领了乡风文明,促进了城乡发展。

火把节是彝族群众梦里的伊甸园,它的传说与奋斗和爱情有关,而它的现在与生活和爱情不离。火把节上,男女青年,成群结队,举火把,跳弦子,对山歌,火光摇曳,笑脸熠熠,情到深处,爱到真切,悠悠弦音成了许诺一生的盟誓,箐火、月光成了他们的证婚人。随着“土风计划”文化传承示范项目建设、巩固和提升,民族文化传承早已深入人心,深入学校,深入田间地头。

全村有州级非遗传承人1名,县级传承人5名,50多人会弹弦子。村民自发成立了弦子制作与弹奏、弦子舞传承、彝族刺绣、民俗文化、彝族阿细语言文字、彝族山歌等多个文化传承小组,辐射带动了周边彝寨,惠及了万名群众。民族文化的传承凝聚民族向心力,增强了民族自信心,促进了地方和谐发展,不仅造就了黑鱼洞的美,也带动了周边民族的进步。

彝寨黑鱼洞村,就问你美不美

中华民族一家亲(刘海春 摄)

黑鱼洞彝族村,是千百个美丽乡村之一,是一个彝族文化区域的综合表达。作为美丽乡村之典型,村民们的新的共同梦想是:沿普碳公路,汇各民族之智,聚各民族之力,共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十里彝寨”。在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构想中,黑鱼洞村代表的又岂止是一村一地一族之美!

作者:陈耿跃

来源:《文山日报·文化》

编辑:陈慧

制作:颖颖

审核:李云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