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 | ​魯迅先生墓的變遷

文史 | ​魯迅先生墓的變遷

巨星殞落的葬儀

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時25分,久病中的魯迅先生逝世於他的寓所——上海施高塔路大陸新9號。魯迅先生逝世後,經馮雪峰、宋慶齡與許廣平、周建人等人商量,決定建立由蔡元培、馬相伯、宋慶齡、內山完造、A·史沫特萊、沈鈞儒、茅盾、蕭三等人組成的治喪委員會,並決定魯迅先生的出殯事宜由上海萬國殯儀館承辦。

魯迅先生逝世的當天下午3時,由魯迅的日本友人內山完造聯繫安排,萬國殯儀館來車將魯迅先生的遺體運走。魯迅先生的遺體稍加化妝後,被安放至殯儀館大廳內。靈堂四壁懸掛各界人士所贈輓聯、輓詞。郭沫若的輓詞為:方懸四月,疊墜雙星,東亞西歐同殞淚;欽誦二心,憾無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蔡元培的輓聯為:著述最謹嚴,非徒中國小說史;遺言太沉痛,莫作空頭文學家。靈堂門首綴以鮮花和布額,上書“失我良師”四個大字。魯迅先生遺體身著咖啡色綢袍,覆蓋深色錦被,兩頰瘦削,神采如生。遺體後為靈桌,上供魯迅先生八寸遺像一幀,四周綴有鮮花。各界人士送的瓶花及花圈,堆滿四周。

前來弔唁、瞻仰遺容的人群絡繹不絕,人們佩黑紗、戴白花,懷著十分悲痛的心情來向魯迅先生作最後的告別。21日下午3時至4時,殯儀館為魯迅先生大殮。大殮時,許廣平、周海嬰、周建人夫婦、宋慶齡、胡愈文、內山完造、鄭振鐸及治喪職員30多人在場。殯儀館職員為魯迅先生更衣,然後由許廣平、周海嬰扶首,周建人及女兒扶足,將魯迅先生遺體放置於宋慶齡贈送的一口西式深紅色楠木棺內。

10月22日下午1時50分,萬國殯儀館為魯迅先生舉行了“啟靈祭”,魯迅的親友及治喪委員會成員肅立棺前,默哀行三鞠躬禮,由殯儀館職員將棺蓋封嚴,將靈柩扶出禮堂,移置柩車,即開始送殯。

文史 | ​魯迅先生墓的變遷

送葬隊伍一直跟隨到上海萬國公墓

送殯的隊伍原計劃經過上海的繁華市區,因租界當局和國民黨上海市政府的阻撓,只好改為較冷清的地區,其線路為膠州路、極思菲爾路、地豐路、大西路、虹橋路。送殯的隊伍最前面由作家蔣牧良、歐陽山執掌著由張天翼手書的額題“魯迅先生殯儀”的橫幅。隊伍中有一幅由畫家司徒喬畫的魯迅先生的遺像。畫像後是由魯迅的兩位侄女恭扶的魯迅先生遺照,再後是靈車。

送葬隊伍所經之處,無數的市民佇立街頭,悄然默哀。下午4時30分,送葬隊伍到達萬國公墓,在禮堂前舉行了追悼會,蔡元培主持禮儀,沈鈞儒致悼詞,宋慶齡、內山完造、胡愈之等發表演講。最後,由田軍(即蕭軍)代表“治喪辦事處”同人和魯迅先生晚年比較關心的《譯文》等4個雜誌社同人,做了簡短致詞。在輓歌聲中,救國會的沈鈞儒、王造時、李公樸將一面白底黑字“民族魂”旗幟,覆蓋在棺木上,將棺木移置東首墓地,徐徐安置穴中,蓋上石板、土。頓時,萬國公墓上空響起了無數人的痛哭聲和斷斷續續的《安息歌》歌聲。

萬國公墓的魯迅墓

由於魯迅先生是突然去世,魯迅先生的家屬事先沒有準備,馮雪峰代表中國共產黨與治喪委員會、許廣平協商,魯迅先生的喪事由治喪辦事處具體負責操辦,治喪辦事處由魯迅先生晚年較為信任的胡風負責。由於魯迅先生一生清貧,積蓄很少,再加上根據他的遺囑又不收禮,故魯迅先生的墓地也在倉促中過於簡陋。

魯迅先生安葬的萬國公墓,位於上海的西郊,是當時上海最有名的、也是規模較大的公墓,上海的一些名人、知識分子死後大多葬於此,一些在滬的外國人死後也葬於此。在當時的條件下,萬國公墓是魯迅先生遺體最佳安葬地。

文史 | ​魯迅先生墓的變遷

許廣平與周海嬰在魯迅墓前

由於喪葬簡從,魯迅先生的墳墓只是一座小小的土堆,墳後豎一塊梯形水泥墓碑,高71.2釐米,頂寬58釐米,碑的上部鑲有高38釐米、寬25釐米的瓷制魯迅先生像,下部刻著橫寫的字體幼稚而工整的“魯迅先生之墓”七個字,這是出自當時年僅7歲的魯迅先生之子周海嬰之手。墓的左側為許廣平親手種下的一株檜柏。1946年,周恩來在上海與國民黨政府談判期間,曾瞻仰魯迅先生墓,在墓的右側也種下一株檜柏。這兩株檜柏連同墓旁的10多棵龍柏和一株木槿,1956年建新墓時,移至虹口公園魯迅先生新墓。對於魯迅先生的墓如此簡從,馮雪峰當時曾安慰許廣平:將來等革命勝利後,我們一定要為周先生舉行一次隆重的國葬。

魯迅先生逝世後,悲痛欲絕的許廣平帶著幼子周海嬰一直留在上海。除了經常到魯迅墓前為魯迅掃墓,獻上一束鮮花外,許廣平主要從事收集魯迅先生著作,編校《魯迅全集》的工作。

抗日戰爭勝利後,幾位魯迅先生的友人從重慶回到上海,支付給許廣平一筆重慶書店出版魯迅先生作品的版稅。1947年9月,許廣平用這筆錢對魯迅先生的墓進行了擴建、改造,這次擴建、改造是由許廣平親自設計的。擴建後的魯迅先生墓同過去相比大了許多。墓地面積達64平方米,用花崗石圍成正方形。從墓南面入口處踏上三層石階,迎面是供瞻仰者插花用的一大三小四個石花瓶。墓槨後是野山式圓頂墓碑,碑面嵌有高66釐米、寬60釐米的黑石一塊,上面鑲著橢圓形的魯迅先生瓷像,像下橫寫“魯迅先生之墓”六個大字,底下有兩行小字:“一八八一年九月二十五日生於紹興”“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卒於上海”,均為陰文金字。碑文由魯迅先生之弟周建人書寫。

虹口公園建新墓

1956年,在魯迅先生逝世二十週年之際,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決定舉行隆重的紀念活動。這時,為魯迅先生建新墓提上了議事日程。經中央有關部門和上海市反覆研究,決定在上海為魯迅先生建新墓和紀念館,於魯迅先生逝世二十週年之前完成。設計人員拿出經反覆修改的方案後,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於1956年7月2日開工建設魯迅紀念陳列館,7月19日開工建魯迅先生新墓。墓址和紀念館位於上海虹口公園內,此處離魯迅先生在上海的故居較近,是魯迅先生生前經常散步的地方。

經過約三個月的施工,到10月9日,上海的魯迅先生新墓完工。上海市紀念魯迅籌備委員會決定於10月14日舉行魯迅先生棺柩遷葬儀式。

10月14日晨7時50分,茅盾、周揚、許廣平、金仲華、巴金、陳虞孫、許欽文、孔羅蓀等人到萬國公墓起靈。巴金和上海市副市長金仲華將一面縫有黑字的“民族魂”紅旗覆蓋在魯迅先生的靈柩上,這是按照二十年前的那面旗子製成的,所不同的是將原來的白底換成紅底,以象徵革命已經取得了勝利。

魯迅先生的靈柩運上靈車後,即向虹口公園駛去。上午9時,在蕭邦的《葬禮進行曲》中,宋慶齡、茅盾、柯慶施、周揚、許廣平、金仲華、鍾民、李琦濤、巴金等11人扶著靈柩,從虹口公園門口向墓地走去。

在墓地上,放滿了各界人士送來的鮮花和花圈,墓碑前安放著中共中央、國務院和宋慶齡等人獻的5個大花圈。中共中央獻的花圈輓聯上寫著“魯迅先生永垂不朽”幾個大字。中央和上海市有關部門負責人、魯迅先生的生前好友,學生、工人代表及外國駐滬領事館人員,共2000多人,參加了遷葬儀式。魯迅先生的靈柩由扶柩人抬至墓穴的落葬架上,靈柩徐徐落入墓穴中,在場的人肅立致哀。許廣平看到魯迅先生的靈柩落入墓穴時,淚珠滾出了眼眶,宋慶齡在她身旁輕輕挽著她的胳膊,默默地安慰她。

巴金在墓前報告了籌備遷葬的經過,說:“從此先生的遺體得到永久的安息;景慕先生的人們也有瞻仰和學習的機會;先生留下的豐富的文化思想遺產將廣泛為中國人民所接受,先生的智慧和光芒將更普遍地照亮中國青年的心靈……”

文史 | ​魯迅先生墓的變遷

虹口公園魯迅先生墓

茅盾和許廣平在墓前也講了話。茅盾說:“今天在場的同志們中間有不少是參加過二十年前的葬儀的。二十年前,我們許多人,都希望把魯迅墳墓改建得和他的崇高人格相稱,現在這希望成為事實了。”許廣平表示要發揚魯迅的精神,來建設新中國。

上午9時40分,魯迅先生靈柩遷葬儀式在封墓後結束。接著,上海市副市長金仲華揭開了墓前由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蕭傳玖創作的魯迅先生雕像的幕布。雕像為銅製,高2.1米,魯迅坐於藤椅上,左手執書,右手擱在椅子的扶手上,面容堅毅而親切,目光深邃,炯炯有神,體現了魯迅先生“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

新建的魯迅先生墓地寬廣,僅建築面積就有1600多平方米。從南面廣場踏三層石階是前平臺,中間是一塊長方形的草地,魯迅先生塑像立於草地中。塑像後是一可容納五六百人的平臺,臺後為安放魯迅先生靈柩的墓槨。再後面是一座具有民族風格的照壁式大墓碑,碑寬10.2米,高5.38米,中央橫排著毛澤東題寫的“魯迅先生之墓”六個大字,每個字被刻在一塊高1米、寬0.8米的花崗石上。墓地前建有魯迅先生紀念亭一座。

來源:各界雜誌2020年第3期

作者:吳雪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