滯留撒哈拉25天,她為3000貧困戶籌措捐贈,終等來了撤僑包機|海外華人抗疫故事

“在摩洛哥滯留了整整25天的我們,集體鼓起了掌,掌聲如雷。機上的200位同胞,終於回到朝思暮想的祖國。回家了,不再漂泊。”

4月10日13:09,經歷了13個小時飛行後,俞凌琳母女乘坐的摩洛哥皇家航空AT3846,終於穩穩降落到祖國的土地上。

距離封國令生效僅10小時,無法登上回國航班;在“摩洛哥回國滯留群”守望相助;為當地小鎮3000戶貧困人口籌措捐贈;凌晨3點的撒哈拉星空下,默哀三分鐘;沙漠的春天裡,終於等來使館包機撤僑的消息……短短1個月不到的時間,經歷了幾十年難遇的波瀾起伏,沙漠裡發生的一切,足以讓俞凌琳母女銘記終生。

回國後,在廣州接受集中隔離期間,俞凌琳遠程接受了記者採訪。

滯留撒哈拉25天,她為3000貧困戶籌措捐贈,終等來了撤僑包機|海外華人抗疫故事

以下根據受訪者口述及日記綜合整理:

無助:毫無徵兆滯留北非

4月9日凌晨兩點,阿特拉斯迂迴盤旋的山路上,空蕩蕩的幾乎看不到車,只有我們,坐著一輛白色的雪鐵龍在飛快馳行,翻山越嶺趕赴400多公里之外的卡薩布蘭卡。

上午十點整,祖國的班車將在那裡等待我們,接我們回家。祖國處於防疫關鍵時刻,諸多現實難題待解,我們當然知道大使館能夠讓我們回家的不易。

滯留撒哈拉25天,她為3000貧困戶籌措捐贈,終等來了撤僑包機|海外華人抗疫故事

我和12歲的女兒毛毛,已經在北非的沙漠小鎮瓦爾扎扎特整整滯留了25天。

這裡是從摩洛哥中部繁華的馬拉喀什通往撒哈拉沙漠的必經之路,空曠而原始,素有“非洲好萊塢”之稱,是著名的《權力的遊戲》以及20多部好萊塢大片的拍攝地。

滯留撒哈拉25天,她為3000貧困戶籌措捐贈,終等來了撤僑包機|海外華人抗疫故事

3月16日零點,摩洛哥的“硬核”封國令生效。而我提前買好的機票,恰好晚了10小時。

但阿提哈德航空公司沒有任何通知,直接將我的航班改成了阿布扎比的撤僑航班,任憑我再三請求,絕不讓我們登機,並且以疫情為由拒絕一切賠償。

那天在卡薩布蘭卡機場,我的心情經歷了從失望,到希望,再掉入絕望的過程。

毛毛在回程的車上哭了,畢竟在小孩子心中,回家才是歸宿,雖然當時上海的開學時間還沒定,但是毫無徵兆被通知滯留在外,心裡更多的是無助。

其實我也一樣,畢竟國內還有工作要做,而出來也已1個月。但我只有放下內心的不安,全力開導女兒:旅途就像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不為逆境屈服,在逆境中尋找快樂的源泉,才有可能走出逆境。

女兒逐漸被我說服,我們也在瓦爾扎扎特這個沙漠小鎮安頓下來。

3年前,我第一次來摩洛哥旅遊,被當地的旅遊團騙了,不僅費用高而且酒店差。一氣之下,脫團自由行認識了當地淳樸可靠的朋友小默同學,我們一起努力改變撒哈拉沙漠旅遊亂象。沙漠小鎮的住宿一到旺季就告急,為了緩解,我們又在瓦爾扎扎特開始買地造酒店。

這次帶女兒來,一方面趁寒假讓她看看非洲,另一方面也是為籌備酒店開業。沒想到新冠肺炎疫情來了,酒店開業也延期了。這裡,成為我和毛毛滯留的居住地。

阿特拉斯山脈的雪山融化和雨水,流經我們酒店門口,形成了綿長的綠洲。酒店背後是連綿的山脈。

從滯留第一天起,我和毛毛就進入了相對安定的日常——她上網課,我寫日記,各忙各的,忙完,一起做飯,一起徒步的日子。同時,我們也囤好了充足的物資,以便應對疫情帶來的不便。

滯留撒哈拉25天,她為3000貧困戶籌措捐贈,終等來了撤僑包機|海外華人抗疫故事

3月20日,封城令下達,我們不可避免受到影響。在沙漠資源相對不足的情況下,我和毛毛也學會了就地取材,每天翻著花樣做不同的食物,毛毛的生活能力越來越強,甚至自己會用摩洛哥特有的黃色麵粉,像像樣樣和麵,做成漂亮的薄餅。

滯留撒哈拉25天,她為3000貧困戶籌措捐贈,終等來了撤僑包機|海外華人抗疫故事

我們還從農家購買土雞,煮鮮美的雞湯。因為富含氨基酸的雞湯可以增加免疫力,滯留在撒哈拉小鎮,不知道何時可以回國,我們只有先保護好自己。

慌亂:回國無望陷崩潰邊緣

雖然日子平靜,但我們並沒有放棄回國的努力,生活在國內,毛毛要上學,工作也要延續。

我們到大使館登了記。說實在的,從內心來講,大家對大使館還是有所期待的,特別是滯留在摩洛哥的弱勢群體,居無定所無依無靠,看著歐洲、美國、加拿大紛紛撤僑,也到大使館註冊等待好消息。但是,一直沒有消息。

3月27日開始,國內嚴管輸入,包機落地必須國務院防控防疫相關部門同意。包機這條路,相當於也被堵死了。

回家的門一道道被關上,跟我一起滯留在摩洛哥的同胞,開始焦躁。

遙遙無期的回家路,生活的壓力,還有每天接踵而來的負面消息。越來越多滯留者,心理承受不住,崩塌了。而我也默默建立了“摩洛哥回國滯留群”,希望通過我對摩洛哥的熟悉,為大家解答一些問題,哪怕是傳達一些即時的消息也好。

滯留撒哈拉25天,她為3000貧困戶籌措捐贈,終等來了撤僑包機|海外華人抗疫故事

我的群很快就超過60多人,其中滯留在摩洛哥急著回家的超過50人,還有一個原打算包機回國的微信群,有500人,我從這些群裡得知:滯留者有的是來旅遊,有的來探親,有的來考察市場,有的則是來尋找工作機會,這些人大部分都在摩洛哥居無定所,渴望回國。

有個女孩在加拿大留學,趁學校假期帶母親來摩洛哥旅遊,滯留摩洛哥後,母女倆天天以淚洗面,一是擔心加拿大學校要開學,二是老母親的身體本來就不好,擠在老城擁擠的城區裡,都不敢出門,擔心感染了病毒。

還有一位女士到摩洛哥來探親,得了嚴重的神經衰弱,天天睡不著覺,想回國看病,哪知摩洛哥臨時封國航班取消,只能滯留,她都不知道買什麼藥來治。

回國的希望越來越渺茫,慌亂、恐懼、擔憂的氣氛在滯留群裡瀰漫。同時,摩洛哥的疫情也在擴大。從3月3日摩洛哥發現第一例新冠病情到現在已經617例了,而這個國家的人口總數才3000多萬。

滯留撒哈拉25天,她為3000貧困戶籌措捐贈,終等來了撤僑包機|海外華人抗疫故事

滯留群大部分都生活在擔憂和對回家的渴望中,微信群也成為大家守望相助的最好陣地。看不懂阿拉伯語的小夥伴可以在群裡隨時諮詢,有問題大家想辦法一起攻克。還有摩洛哥的中資企業找到我,關心我們這些滯留者,跟我說如果群裡的小夥伴缺少口罩等防護用品,可以幫他們解決。

群裡也有一些當地華僑非常熱心,解答各種生活問題。雖然國內輿論有很多對境外回國人員不良行為的渲染。但那畢竟是少數,生活在海外,才知道當地的華人是多麼重情重義。

摩洛哥的僑胞,祖國發生疫情的時候也沒少出力。摩洛哥華人商會總計捐贈三批物資,第一批18萬零60個口罩;第二批15.3萬個口罩;第三批防護服1860件和加強版1000件,護目鏡800件,一次性手套600包,帽子80件。

滯留撒哈拉25天,她為3000貧困戶籌措捐贈,終等來了撤僑包機|海外華人抗疫故事

在這個物資匱乏的國家,蒐羅出這些物資是多麼不易。

捐贈的還有摩洛哥華人愛心團體。在祖國有難的時候,在海外的遊子哪個不牽掛著祖國的安康,哪個不曾盡力。

悲傷:為非洲防疫吶喊

摩洛哥封國要延續到4月20日,而國內有入境航班限制也可能回不去。滯留,已經不知道期限。

我開始深入瞭解這個國家的社會情況。摩洛哥窮人很多。僅我居住的瓦爾扎扎特,因為疫情原因,導致小鎮上一共有3000戶家庭沒有食物。

滯留撒哈拉25天,她為3000貧困戶籌措捐贈,終等來了撤僑包機|海外華人抗疫故事

我很好奇為什麼一個小鎮就有3000戶貧困戶。是因為懶嗎?還是因為平時就是月光族。

小默同學向我解釋:第一種是失去丈夫的婦女和小孩,摩洛哥女人大都不工作,失去靠山就沒了收入;第二種是老人小孩和病人等弱勢群體,這部分平時也沒收入。這兩部分平時就靠其他人的幫助為生,一般是同一個家族裡條件稍微好一點的,或者所在地區相對富裕的人,大家聯合捐款捐物幫助;第三種,是因為疫情失業的人。

瓦爾扎扎特當地並沒有多少產業,靠旅遊業為生。工作機會無非是餐館、酒店、咖啡館的臨時工,這些人平時上班也就四五十迪拉姆,相當於30多元人民幣一天,薪水只夠吃飯。所以,即便是工作著,也是月光族。由於所有旅遊相關行業關閉,都下崗了。

鎮上的3000戶貧困人口沒有食物,這些人要麼不服封城令出門,要麼餓死在家。這是一件很悲傷的事情。

摩洛哥每個月200歐的補貼目前僅覆蓋平時交社保的,直到3月27日才宣佈,沒有社保的人也給予基本生活保障。但摩洛哥人互幫互助的氛圍非常好,鎮上的商戶給貧困人員定向捐贈,每家發放25歐元價值的食物,主要是雞蛋、麵粉、糖、油以及少量的蔬果和魚,一個家庭一份,維持一週左右,之後再捐。

鎮上的商戶在當地算富有的,但大都也都是開著小小的酒店和餐廳,酒店餐廳關門,沒有收入,誰都不易,但所有人都認為,此刻該伸出手解決眼前的問題,而錢,是可以再掙的。誰也不願意身邊的人被餓死,所以鎮上商戶捐贈的也不少。

我也加入了捐贈行列。令我感動的是,我的日記發出後,在遠隔8000公里的祖國,來自我的朋友、鄰居、讀者和撒哈拉旅遊團的客戶,甚至摩洛哥封國後的滯留者,紛紛給我轉賬,讓我轉贈給當地人。

滯留撒哈拉25天,她為3000貧困戶籌措捐贈,終等來了撤僑包機|海外華人抗疫故事

我都沉浸在一種說不出來的自豪中,甚至我的情緒也感染了毛毛和小默,小默一直說,我們再加點,再加點;而毛毛也願意拿出200元捐贈一個家庭,這讓我感到很寬慰。我為我的祖國和祖國的親人們感到自豪,因為獻出愛心的同時,本身就證明了你具備這種幫助人的能力。

小默給當地小鎮的政府打電話報備,我和我的中國朋友們,將一起先資助100個家庭。

滯留撒哈拉25天,她為3000貧困戶籌措捐贈,終等來了撤僑包機|海外華人抗疫故事

首期捐贈很快解決了。一位負責安排捐贈和發送物資的當地政府工作人員告訴我,鎮上的商戶一共有70家,貧困家庭3000家,由於大家都積極捐贈,目前每家都得到相應的物資,他說感謝我,中國朋友是唯一一個捐贈在當地的外國人。

滯留撒哈拉25天,她為3000貧困戶籌措捐贈,終等來了撤僑包機|海外華人抗疫故事

經歷了這些天對摩洛哥的瞭解,我對非洲的防疫,還是有著不可名狀的擔憂:

第一,非洲國家學中國,政府學得好,但民眾差距大。蝸居在小小的公寓裡,對自由懶散慣了的摩洛哥人來說,是很難習慣的。

第二,經濟狀況不同。非洲貧困人口宅家,如果得不到資助,就要捱餓,宅家半個月一個月,還可以堅持,如果兩個月三個月呢?政府和民間,是否可以有持續支持的能力?

第三,資源和意識不同。摩洛哥跟全世界一樣口罩資源缺乏,買不到口罩,即便能買到,摩洛哥的民眾是否有能力去買?

這些因素的存在,說明一旦疫情蔓延,非洲國家很難控制,醫療資源又差,將導致更多死亡比例。

也許我有點杞人憂天,但我認為,非洲疫情的增長該引起我們重視了。從目前情況看,日本正在延遲奧運會的悲傷中,歐美自顧不暇,現在唯一有能力幫非洲國家一起控制疫情的只有中國。雖然中國還有輸入病例,但畢竟是少數幾個大城市。

在這次疫情中,中國力量已經讓世界感知到了。雖然,大使館還是沒有任何消息,雖然中國為嚴防輸入加強入境管理,大幅削減航班,但今天,我似乎已經不再為小我之身在何處而在意了。

我覺得,我可以多留一點時間在這裡,為非洲的防疫吶喊。

淚目:祖國接我們回家了

在摩洛哥疫情發生整整1個月後,遠離喧囂的沙漠小鎮,也有了疫情,並且是一次性增加4個,最近的一家三口,離我所在的沙漠小鎮只有十公里。

如果說摩洛哥比上海落後30年,一點都不誇張。摩洛哥的富人少且集中在大城市,在這樣的沙漠小鎮,符合中產階級消費的東西基本都是缺失的,連小默幫我買來的襪子,也是五顏六色還繡著花的,顏色鮮豔,沒有品牌,僅僅是滿足取暖,大部分物資就跟國內五六線城市差不多。

說實在,我從心底裡喜歡這種物質簡單的日子,簡單到你覺得自己特別自由,不用受贅於物資。你接觸到的一切人、一切東西,很自然和原始,這對於擁有一顆好奇心的我來說,非常契合。

回去的日子依然遙遙無期。在等待了1個多月後,4月4日,國內舉行全國性哀悼活動。逝者已逝,可以說,在清明節時分,舉行這樣的哀悼也是正當其時。可惜,我被滯留在遠離祖國8000公里之外。

不過,得知中國駐摩洛哥大使館也將與國內同步,降半旗。於是,我準備在凌晨3點起床,在撒哈拉星空下,為逝者默哀三分鐘。

武漢解封前夕,我們在沙漠的春天裡,等來了祖國的“集合令”。大使館工作人員在大使館的信息溝通群裡公佈了《關於自願搭乘摩洛哥皇家航空公司包機回國須知》(下稱《須知》)。

滯留撒哈拉25天,她為3000貧困戶籌措捐贈,終等來了撤僑包機|海外華人抗疫故事

根據《須知》,暫定於4月9日,有一班卡薩布蘭卡至廣州的航班,乘機人員主要包括來摩洛哥旅遊的中國遊客(包含中國香港、中國澳門和中國臺灣遊客),部分老、幼、病、孕等特殊困難人群,滿足條件還可以有親屬陪同。

大使館一直都在努力著。也許我們只是收到一個電話,或者一條短信,但大使館卻已經在背後做了許多許多。我從朋友的渠道瞭解到,在摩洛哥封國的第一時間,李立大使就在協調國內撤僑。

但是,在目前世界失去了該有的秩序的情況下,又有多少人等著撤僑,又有多少國家,比我們更需要撤僑,難度是可想而知的。而我高興的是,我的努力沒有白費,至少,讓大使更加知道我們摩洛哥滯留者的實情。我們滯留在海外的,也一直在努力,在團結,在幫人和相互幫助,我們沒有給祖國丟臉。

終於等到回國的消息,不管怎麼樣都是興奮的。毛毛正在做著早餐,她很開心地說了一句:“不可思議,我終於可以回家了。”

當然,能回家,我也是挺期待的,雖然也有點擔心路途的風險,以及在廣州集中隔離的風險,但我認為,這特殊時期的特殊旅行,以及隔離生活,也是一種體驗。

從2020年3月16日滯留到4月10日,整整25天,沙漠淳樸的流浪民族給我們的溫暖;一起滯留在摩洛哥的同胞間的溫情;摩洛哥當地同胞給予的幫助;大使館工作人員無私的奉獻和付出;讀者對我和毛毛的牽掛和無數條感人的留言,朋友、鄰居、親戚對我的信任和關心及支持……

我想這段在撒哈拉沙漠小鎮滯留的日子以及期間的心路歷程,會成為我和毛毛此生難忘的記憶。非常開心能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日後翻開重溫必定感慨萬千。

滯留撒哈拉25天,她為3000貧困戶籌措捐贈,終等來了撤僑包機|海外華人抗疫故事

(文中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記者手記

回到祖國的懷抱後,在廣州的隔離酒店中,俞凌琳遠程和記者聊起這段往事。

幾天以前,她們被告知,同飛機有位小夥伴被查出是無症狀感染者,作為密切接觸者,她和女兒也被轉移到了專門的酒店。

集中隔離期間,她們依然樂觀、堅強,儘可能用心地去過好每一天,吃好每一頓飯,做好每一次運動。

她笑言自己是愛折騰,但她覺得愛折騰本身的前提,是要有一顆熱愛生活、樂觀向上的心,一個無論處於什麼環境,都能把日子過好的心態。

走遍世界,對祖國深深的愛反而會愈加濃烈。在回國的航班上,她對女兒說:“你看,只有祖國強大,人民才有內心的安全感,無論你走到哪裡,祖國都會把你安全接回家。但是,少年強則國強,只有你們這一代孩子更加努力,我們的祖國才更會強大。”

記者 王媛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