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留撒哈拉25天,她为3000贫困户筹措捐赠,终等来了撤侨包机|海外华人抗疫故事

“在摩洛哥滞留了整整25天的我们,集体鼓起了掌,掌声如雷。机上的200位同胞,终于回到朝思暮想的祖国。回家了,不再漂泊。”

4月10日13:09,经历了13个小时飞行后,俞凌琳母女乘坐的摩洛哥皇家航空AT3846,终于稳稳降落到祖国的土地上。

距离封国令生效仅10小时,无法登上回国航班;在“摩洛哥回国滞留群”守望相助;为当地小镇3000户贫困人口筹措捐赠;凌晨3点的撒哈拉星空下,默哀三分钟;沙漠的春天里,终于等来使馆包机撤侨的消息……短短1个月不到的时间,经历了几十年难遇的波澜起伏,沙漠里发生的一切,足以让俞凌琳母女铭记终生。

回国后,在广州接受集中隔离期间,俞凌琳远程接受了记者采访。

滞留撒哈拉25天,她为3000贫困户筹措捐赠,终等来了撤侨包机|海外华人抗疫故事

以下根据受访者口述及日记综合整理:

无助:毫无征兆滞留北非

4月9日凌晨两点,阿特拉斯迂回盘旋的山路上,空荡荡的几乎看不到车,只有我们,坐着一辆白色的雪铁龙在飞快驰行,翻山越岭赶赴400多公里之外的卡萨布兰卡。

上午十点整,祖国的班车将在那里等待我们,接我们回家。祖国处于防疫关键时刻,诸多现实难题待解,我们当然知道大使馆能够让我们回家的不易。

滞留撒哈拉25天,她为3000贫困户筹措捐赠,终等来了撤侨包机|海外华人抗疫故事

我和12岁的女儿毛毛,已经在北非的沙漠小镇瓦尔扎扎特整整滞留了25天。

这里是从摩洛哥中部繁华的马拉喀什通往撒哈拉沙漠的必经之路,空旷而原始,素有“非洲好莱坞”之称,是著名的《权力的游戏》以及20多部好莱坞大片的拍摄地。

滞留撒哈拉25天,她为3000贫困户筹措捐赠,终等来了撤侨包机|海外华人抗疫故事

3月16日零点,摩洛哥的“硬核”封国令生效。而我提前买好的机票,恰好晚了10小时。

但阿提哈德航空公司没有任何通知,直接将我的航班改成了阿布扎比的撤侨航班,任凭我再三请求,绝不让我们登机,并且以疫情为由拒绝一切赔偿。

那天在卡萨布兰卡机场,我的心情经历了从失望,到希望,再掉入绝望的过程。

毛毛在回程的车上哭了,毕竟在小孩子心中,回家才是归宿,虽然当时上海的开学时间还没定,但是毫无征兆被通知滞留在外,心里更多的是无助。

其实我也一样,毕竟国内还有工作要做,而出来也已1个月。但我只有放下内心的不安,全力开导女儿:旅途就像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不为逆境屈服,在逆境中寻找快乐的源泉,才有可能走出逆境。

女儿逐渐被我说服,我们也在瓦尔扎扎特这个沙漠小镇安顿下来。

3年前,我第一次来摩洛哥旅游,被当地的旅游团骗了,不仅费用高而且酒店差。一气之下,脱团自由行认识了当地淳朴可靠的朋友小默同学,我们一起努力改变撒哈拉沙漠旅游乱象。沙漠小镇的住宿一到旺季就告急,为了缓解,我们又在瓦尔扎扎特开始买地造酒店。

这次带女儿来,一方面趁寒假让她看看非洲,另一方面也是为筹备酒店开业。没想到新冠肺炎疫情来了,酒店开业也延期了。这里,成为我和毛毛滞留的居住地。

阿特拉斯山脉的雪山融化和雨水,流经我们酒店门口,形成了绵长的绿洲。酒店背后是连绵的山脉。

从滞留第一天起,我和毛毛就进入了相对安定的日常——她上网课,我写日记,各忙各的,忙完,一起做饭,一起徒步的日子。同时,我们也囤好了充足的物资,以便应对疫情带来的不便。

滞留撒哈拉25天,她为3000贫困户筹措捐赠,终等来了撤侨包机|海外华人抗疫故事

3月20日,封城令下达,我们不可避免受到影响。在沙漠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我和毛毛也学会了就地取材,每天翻着花样做不同的食物,毛毛的生活能力越来越强,甚至自己会用摩洛哥特有的黄色面粉,像像样样和面,做成漂亮的薄饼。

滞留撒哈拉25天,她为3000贫困户筹措捐赠,终等来了撤侨包机|海外华人抗疫故事

我们还从农家购买土鸡,煮鲜美的鸡汤。因为富含氨基酸的鸡汤可以增加免疫力,滞留在撒哈拉小镇,不知道何时可以回国,我们只有先保护好自己。

慌乱:回国无望陷崩溃边缘

虽然日子平静,但我们并没有放弃回国的努力,生活在国内,毛毛要上学,工作也要延续。

我们到大使馆登了记。说实在的,从内心来讲,大家对大使馆还是有所期待的,特别是滞留在摩洛哥的弱势群体,居无定所无依无靠,看着欧洲、美国、加拿大纷纷撤侨,也到大使馆注册等待好消息。但是,一直没有消息。

3月27日开始,国内严管输入,包机落地必须国务院防控防疫相关部门同意。包机这条路,相当于也被堵死了。

回家的门一道道被关上,跟我一起滞留在摩洛哥的同胞,开始焦躁。

遥遥无期的回家路,生活的压力,还有每天接踵而来的负面消息。越来越多滞留者,心理承受不住,崩塌了。而我也默默建立了“摩洛哥回国滞留群”,希望通过我对摩洛哥的熟悉,为大家解答一些问题,哪怕是传达一些即时的消息也好。

滞留撒哈拉25天,她为3000贫困户筹措捐赠,终等来了撤侨包机|海外华人抗疫故事

我的群很快就超过60多人,其中滞留在摩洛哥急着回家的超过50人,还有一个原打算包机回国的微信群,有500人,我从这些群里得知:滞留者有的是来旅游,有的来探亲,有的来考察市场,有的则是来寻找工作机会,这些人大部分都在摩洛哥居无定所,渴望回国。

有个女孩在加拿大留学,趁学校假期带母亲来摩洛哥旅游,滞留摩洛哥后,母女俩天天以泪洗面,一是担心加拿大学校要开学,二是老母亲的身体本来就不好,挤在老城拥挤的城区里,都不敢出门,担心感染了病毒。

还有一位女士到摩洛哥来探亲,得了严重的神经衰弱,天天睡不着觉,想回国看病,哪知摩洛哥临时封国航班取消,只能滞留,她都不知道买什么药来治。

回国的希望越来越渺茫,慌乱、恐惧、担忧的气氛在滞留群里弥漫。同时,摩洛哥的疫情也在扩大。从3月3日摩洛哥发现第一例新冠病情到现在已经617例了,而这个国家的人口总数才3000多万。

滞留撒哈拉25天,她为3000贫困户筹措捐赠,终等来了撤侨包机|海外华人抗疫故事

滞留群大部分都生活在担忧和对回家的渴望中,微信群也成为大家守望相助的最好阵地。看不懂阿拉伯语的小伙伴可以在群里随时咨询,有问题大家想办法一起攻克。还有摩洛哥的中资企业找到我,关心我们这些滞留者,跟我说如果群里的小伙伴缺少口罩等防护用品,可以帮他们解决。

群里也有一些当地华侨非常热心,解答各种生活问题。虽然国内舆论有很多对境外回国人员不良行为的渲染。但那毕竟是少数,生活在海外,才知道当地的华人是多么重情重义。

摩洛哥的侨胞,祖国发生疫情的时候也没少出力。摩洛哥华人商会总计捐赠三批物资,第一批18万零60个口罩;第二批15.3万个口罩;第三批防护服1860件和加强版1000件,护目镜800件,一次性手套600包,帽子80件。

滞留撒哈拉25天,她为3000贫困户筹措捐赠,终等来了撤侨包机|海外华人抗疫故事

在这个物资匮乏的国家,搜罗出这些物资是多么不易。

捐赠的还有摩洛哥华人爱心团体。在祖国有难的时候,在海外的游子哪个不牵挂着祖国的安康,哪个不曾尽力。

悲伤:为非洲防疫呐喊

摩洛哥封国要延续到4月20日,而国内有入境航班限制也可能回不去。滞留,已经不知道期限。

我开始深入了解这个国家的社会情况。摩洛哥穷人很多。仅我居住的瓦尔扎扎特,因为疫情原因,导致小镇上一共有3000户家庭没有食物。

滞留撒哈拉25天,她为3000贫困户筹措捐赠,终等来了撤侨包机|海外华人抗疫故事

我很好奇为什么一个小镇就有3000户贫困户。是因为懒吗?还是因为平时就是月光族。

小默同学向我解释:第一种是失去丈夫的妇女和小孩,摩洛哥女人大都不工作,失去靠山就没了收入;第二种是老人小孩和病人等弱势群体,这部分平时也没收入。这两部分平时就靠其他人的帮助为生,一般是同一个家族里条件稍微好一点的,或者所在地区相对富裕的人,大家联合捐款捐物帮助;第三种,是因为疫情失业的人。

瓦尔扎扎特当地并没有多少产业,靠旅游业为生。工作机会无非是餐馆、酒店、咖啡馆的临时工,这些人平时上班也就四五十迪拉姆,相当于30多元人民币一天,薪水只够吃饭。所以,即便是工作着,也是月光族。由于所有旅游相关行业关闭,都下岗了。

镇上的3000户贫困人口没有食物,这些人要么不服封城令出门,要么饿死在家。这是一件很悲伤的事情。

摩洛哥每个月200欧的补贴目前仅覆盖平时交社保的,直到3月27日才宣布,没有社保的人也给予基本生活保障。但摩洛哥人互帮互助的氛围非常好,镇上的商户给贫困人员定向捐赠,每家发放25欧元价值的食物,主要是鸡蛋、面粉、糖、油以及少量的蔬果和鱼,一个家庭一份,维持一周左右,之后再捐。

镇上的商户在当地算富有的,但大都也都是开着小小的酒店和餐厅,酒店餐厅关门,没有收入,谁都不易,但所有人都认为,此刻该伸出手解决眼前的问题,而钱,是可以再挣的。谁也不愿意身边的人被饿死,所以镇上商户捐赠的也不少。

我也加入了捐赠行列。令我感动的是,我的日记发出后,在远隔8000公里的祖国,来自我的朋友、邻居、读者和撒哈拉旅游团的客户,甚至摩洛哥封国后的滞留者,纷纷给我转账,让我转赠给当地人。

滞留撒哈拉25天,她为3000贫困户筹措捐赠,终等来了撤侨包机|海外华人抗疫故事

我都沉浸在一种说不出来的自豪中,甚至我的情绪也感染了毛毛和小默,小默一直说,我们再加点,再加点;而毛毛也愿意拿出200元捐赠一个家庭,这让我感到很宽慰。我为我的祖国和祖国的亲人们感到自豪,因为献出爱心的同时,本身就证明了你具备这种帮助人的能力。

小默给当地小镇的政府打电话报备,我和我的中国朋友们,将一起先资助100个家庭。

滞留撒哈拉25天,她为3000贫困户筹措捐赠,终等来了撤侨包机|海外华人抗疫故事

首期捐赠很快解决了。一位负责安排捐赠和发送物资的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告诉我,镇上的商户一共有70家,贫困家庭3000家,由于大家都积极捐赠,目前每家都得到相应的物资,他说感谢我,中国朋友是唯一一个捐赠在当地的外国人。

滞留撒哈拉25天,她为3000贫困户筹措捐赠,终等来了撤侨包机|海外华人抗疫故事

经历了这些天对摩洛哥的了解,我对非洲的防疫,还是有着不可名状的担忧:

第一,非洲国家学中国,政府学得好,但民众差距大。蜗居在小小的公寓里,对自由懒散惯了的摩洛哥人来说,是很难习惯的。

第二,经济状况不同。非洲贫困人口宅家,如果得不到资助,就要挨饿,宅家半个月一个月,还可以坚持,如果两个月三个月呢?政府和民间,是否可以有持续支持的能力?

第三,资源和意识不同。摩洛哥跟全世界一样口罩资源缺乏,买不到口罩,即便能买到,摩洛哥的民众是否有能力去买?

这些因素的存在,说明一旦疫情蔓延,非洲国家很难控制,医疗资源又差,将导致更多死亡比例。

也许我有点杞人忧天,但我认为,非洲疫情的增长该引起我们重视了。从目前情况看,日本正在延迟奥运会的悲伤中,欧美自顾不暇,现在唯一有能力帮非洲国家一起控制疫情的只有中国。虽然中国还有输入病例,但毕竟是少数几个大城市。

在这次疫情中,中国力量已经让世界感知到了。虽然,大使馆还是没有任何消息,虽然中国为严防输入加强入境管理,大幅削减航班,但今天,我似乎已经不再为小我之身在何处而在意了。

我觉得,我可以多留一点时间在这里,为非洲的防疫呐喊。

泪目:祖国接我们回家了

在摩洛哥疫情发生整整1个月后,远离喧嚣的沙漠小镇,也有了疫情,并且是一次性增加4个,最近的一家三口,离我所在的沙漠小镇只有十公里。

如果说摩洛哥比上海落后30年,一点都不夸张。摩洛哥的富人少且集中在大城市,在这样的沙漠小镇,符合中产阶级消费的东西基本都是缺失的,连小默帮我买来的袜子,也是五颜六色还绣着花的,颜色鲜艳,没有品牌,仅仅是满足取暖,大部分物资就跟国内五六线城市差不多。

说实在,我从心底里喜欢这种物质简单的日子,简单到你觉得自己特别自由,不用受赘于物资。你接触到的一切人、一切东西,很自然和原始,这对于拥有一颗好奇心的我来说,非常契合。

回去的日子依然遥遥无期。在等待了1个多月后,4月4日,国内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逝者已逝,可以说,在清明节时分,举行这样的哀悼也是正当其时。可惜,我被滞留在远离祖国8000公里之外。

不过,得知中国驻摩洛哥大使馆也将与国内同步,降半旗。于是,我准备在凌晨3点起床,在撒哈拉星空下,为逝者默哀三分钟。

武汉解封前夕,我们在沙漠的春天里,等来了祖国的“集合令”。大使馆工作人员在大使馆的信息沟通群里公布了《关于自愿搭乘摩洛哥皇家航空公司包机回国须知》(下称《须知》)。

滞留撒哈拉25天,她为3000贫困户筹措捐赠,终等来了撤侨包机|海外华人抗疫故事

根据《须知》,暂定于4月9日,有一班卡萨布兰卡至广州的航班,乘机人员主要包括来摩洛哥旅游的中国游客(包含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中国台湾游客),部分老、幼、病、孕等特殊困难人群,满足条件还可以有亲属陪同。

大使馆一直都在努力着。也许我们只是收到一个电话,或者一条短信,但大使馆却已经在背后做了许多许多。我从朋友的渠道了解到,在摩洛哥封国的第一时间,李立大使就在协调国内撤侨。

但是,在目前世界失去了该有的秩序的情况下,又有多少人等着撤侨,又有多少国家,比我们更需要撤侨,难度是可想而知的。而我高兴的是,我的努力没有白费,至少,让大使更加知道我们摩洛哥滞留者的实情。我们滞留在海外的,也一直在努力,在团结,在帮人和相互帮助,我们没有给祖国丢脸。

终于等到回国的消息,不管怎么样都是兴奋的。毛毛正在做着早餐,她很开心地说了一句:“不可思议,我终于可以回家了。”

当然,能回家,我也是挺期待的,虽然也有点担心路途的风险,以及在广州集中隔离的风险,但我认为,这特殊时期的特殊旅行,以及隔离生活,也是一种体验。

从2020年3月16日滞留到4月10日,整整25天,沙漠淳朴的流浪民族给我们的温暖;一起滞留在摩洛哥的同胞间的温情;摩洛哥当地同胞给予的帮助;大使馆工作人员无私的奉献和付出;读者对我和毛毛的牵挂和无数条感人的留言,朋友、邻居、亲戚对我的信任和关心及支持……

我想这段在撒哈拉沙漠小镇滞留的日子以及期间的心路历程,会成为我和毛毛此生难忘的记忆。非常开心能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日后翻开重温必定感慨万千。

滞留撒哈拉25天,她为3000贫困户筹措捐赠,终等来了撤侨包机|海外华人抗疫故事

(文中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手记

回到祖国的怀抱后,在广州的隔离酒店中,俞凌琳远程和记者聊起这段往事。

几天以前,她们被告知,同飞机有位小伙伴被查出是无症状感染者,作为密切接触者,她和女儿也被转移到了专门的酒店。

集中隔离期间,她们依然乐观、坚强,尽可能用心地去过好每一天,吃好每一顿饭,做好每一次运动。

她笑言自己是爱折腾,但她觉得爱折腾本身的前提,是要有一颗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心,一个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能把日子过好的心态。

走遍世界,对祖国深深的爱反而会愈加浓烈。在回国的航班上,她对女儿说:“你看,只有祖国强大,人民才有内心的安全感,无论你走到哪里,祖国都会把你安全接回家。但是,少年强则国强,只有你们这一代孩子更加努力,我们的祖国才更会强大。”

记者 王媛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