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鹹平二年(公元 999 年),遼軍大舉進攻北宋,兵抵澶州(今濮陽),於是,宋都開封人心惶惶,亂成一團,是戰是和意見不一。危難時刻,宰相寇準等人力排眾議,誓主抗遼。在眾臣的奏請下,宋真宗決定御駕親征,到澶州督師。途中,宋軍駐蹕(bì帝王出行時沿途停留暫住)韋城(今萬古妹村),主和派副宰相王欽若和大臣陳堯叟藉機謊報軍情,宋真宗心神不寧,猶豫不決,所以,北上行動遲緩,一天才走幾里地,走到御駕莊(萬古鎮)又留一宿。大敵當前,前方戰事危在旦夕,宰相寇準和將士們已是心急如焚,在寇準和將士們的強烈呼籲和催促下,宋真宗這才膽戰心驚地又去澶州。
宋真宗前線督師,糧草兵馬屯集於韋城西邊的棗村營,雖然這裡具備了一定的地理優勢和戰備優勢,但水源不夠充足。於是屯兵們便在這裡甃(zhòu,用磚砌 )了一口井。以供人畜飲用。其井形狀奇特:口小,井底小,中間略粗。據傳井底的東南有一泉眼,直通東海。
宋軍撤退後,人們把宋軍甃的這口井叫做宋井。當地人把這口井視為救命井。每遇乾旱年份,村人便下井浚井,每浚則雨,每每則驗,故宋井亦稱靈井。
村人在浚井時,必先備好成捆的桑椽柳棵,因為一旦浚通了泉眼,就必須用備好的桑椽柳棵把泉眼堵上,否則,泉水汩汩噴出,兇猛而來,浚井人根本來不及逃生就會被淹沒。可見當時的水利勘探技術之高,與軍事戰略的關係有多大。
因村人浚井則雨,以雨為驗,則井之靈也。以為是龍王下凡,特顯靈驗。當地人於天聖年間(公元1023年——1032年)距宋井約二丈餘,蓋起了龍王廟一座。該廟三間,坐北朝南,香火極盛,神威四方。每逢陰曆二月二龍抬頭的日子,鄉鄰們虔誠地到龍王廟裡燒香禱告,唱大戲,以示紀念,祈福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由於歷史久遠,或是戰亂等原因,龍王廟已不復存在,殘石斷碑等也在20世紀50年代被興修水利拉走。為了傳承歷史文明,紀念宋井,當地人們於2007年,在龍王廟的原址上重建龍王廟。龍王端坐殿中,身高八尺,著錦袍,戴平天冠,手捧象牙笏,金光閃閃,龍威凜凜。左邊,判官持筆展卷,善惡分明;右邊,夜叉持叉威嚴恐怖,洞察秋毫。青赤二龍張牙舞爪,纏繞在樑柱之上。真是威猛攝魄,震撼靈魂。
《重修滑縣誌〈標註本〉》(上冊)載:“宋真宗幸澶州時,屯兵於此,穿甃此井,故名宋井。井之形狀:底小,口小,中間略粗。井水甚旺。村人浚井則雨,人以為雨之靈皆井之靈也,故亦名靈井。”
摘寫齊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