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山之山:遺憾的愛情與勝利者的歷史

一個來自東部海邊的外省人,坐火車入貴州境後,目及所見,無非是山與巖,以及巖上稀高的雜草。旅途的終點——獨山,這位於貴州最南端的小縣城,更是深陷山與巖的包圍。然而,即使一蕞爾小方,呆的時間久了,有了感情,發現其山水、巖洞、泉流,也甚是靈秀動人,可暢敘幽情,亦可供飯後談資。今天先談談獨山之山。

一、獨山

獨山之山,首推獨山。獨山在哪呢?《貴州通志》雲:“在城西南二十五里,群山相連,一峰獨峙,州以此名。”一個天氣晴和的清秋,一個人背上旅行包就去瞻仰了。從秀峰村下車,徒步走到它面前時,腦子裡不由冒出這麼句話:“世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論高度,它絕非此地眾山之佼佼者;論相貌,也僅為中人之姿。那何以至此呢,當時偌大的一個州?!——獨山在明清時期為州,轄區面積為現在的兩倍多。

《獨山州志》及時解疑答惑:“今查其周遭不上一里,其下村墟歷落,竹樹蔥蘢,彷彿內地。其豁人心目不盡在山也。”原來取名人是看上了山下彷彿中原一帶的鄉村狀貌,才因此鍾情於斯,將州以此冠名。換一句大白話:你之所以有現在的地位,是因為有了一位好太太!

獨山之山:遺憾的愛情與勝利者的歷史

獨山風光

爬上山頂後,有座小道觀。裡面住著個道士,前門養狗,後屋養雞,雞犬之聲相聞。立峰頂俯視,山下村落房屋、竹樹田疇、小橋流水,如在眼底。向西望去,可見一山,高聳雲表,人呼“壽星山”。該山頂圓而長,如人首;背凸腹垂,如老人之坐而初起者。四面小丘羅列如兒孫。當地老者言壽星山晴則現,雨則霧。土著以此卜晴雨。

山頂巖縫,有清泉湧出,終年不斷。下有圓形水池,碧波盪漾,花草相映。

這獨山流傳著一個美麗傳說,一副美麗的對子。許久前,這獨山峰頂來了位美麗的女尼來修行,山下的子弟聽說後,爭相來燒香,以一睹芳容,甚至有的除了燒香外,還想求親。為避免糾纏,聰明的女尼想了一個妙計,在廟門首題了一個對子的上聯,聲言若有能對出下聯者,願意還俗隨其歸。上聯為:“平地起高峰,峰上加峰,風景秀。”求對者甚多,但無一人能對得使這女尼滿意。眾人由此息了聲音。多年以後,女尼榮華老去,繼而去世,這峰頂上來了個年輕的和尚。讀了門首的上聯後,隨口吟出下聯:“高巖滴水花,花中有花,花常開。”

也許,這是一個關於遺憾的故事。

二、鎮夷山

獨山系布依、苗、漢族雜居之地,於黔為邊隅,且系苗疆。元明至清,風流雅韻者少,甲冑之事者多。土司內部交爭、苗民叛亂時有發生。因此,獨山也有了避兵巖、避兵洞、白虎屯、羊角屯、普屯等用武之地。最典型的當屬鎮鎮夷山——夷者,少數民族;鎮者,鎮壓也——當從名字就透出濃濃的火藥味。《貴州通志》載:“在城南三十里,山高頂平,土人結寨以鎮苗蠻。”

單從風景欣賞的角度看,鎮夷山是相當不錯的。該山林木鬱紛,巧雲常浮。山頂大面積平闊,有寨有井有泉,還有瀑布高懸。天朗氣清之時,登高遠眺,都勻之龍山、清平之香爐山、南丹之長春山皆可望見。

可謂一派神仙境地。但誰想到此處竟發生過慘烈的苗漢爭鬥呢?

《獨山州志》裡記載了這麼件戰事:順治十三年,苗人阿危叛亂,糾集人馬數千。州牧率土司兵民在此協力守衛,不過六七百人。寡不敵眾,人心惶恐,自分城破在旦夕矣。就在此時,阿危遣數十人偵伺對方虛實,被官兵捉住,審後得知:苗民見城中有赤面將軍領萬餘人馬,林立城上,才不敢輕易造次,決定先打探再進攻。漢軍民兵聞其語,心稍稍定。仗神之靈,乃一鼓作氣,生擒阿危,獻俘關帝廟。官兵人民仰瞻帝君面,汗出淋漓,流過膝下。以紙頻拭之,不止。只得改用粗綢一匹拂拭,溼透,汗乃已。

這是勝利者書寫的歷史:藉助神靈關帝君的護佑,以少勝多,擊敗了作亂的苗民。真正的歷史面目,唯有逝去的歷史自個兒知道吧。

獨山之山:遺憾的愛情與勝利者的歷史

雲上甲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