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綠水消貧困 金山銀山富苗鄉】端起“綠飯碗” 吃上“生態飯”


【青山綠水消貧困 金山銀山富苗鄉】端起“綠飯碗” 吃上“生態飯”


2019年


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6.5億元,比2016年增長31.1 %,年均增長9.5 %。


實現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27元,比2016年增長35.4 %,年均增長10.6%。


已脫貧18046戶74155人,未脫貧580戶1763人,按2014年農業戶籍人口135010人計算,貧困發生率為1.31%。


【青山綠水消貧困 金山銀山富苗鄉】端起“綠飯碗” 吃上“生態飯”

美麗苗嶺·森林屏邊


久困於窮,冀以小康。


如何確保到2020年,屏邊苗族自治縣的貧困群眾和全國所有貧困地區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屏邊縣委、縣政府以“美麗苗嶺·森林屏邊”為藍圖,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切入點,以綠色產業為增長點,黨建引領,共聚合力,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中盡銳出戰、迎難而上,不獲全勝、決不收兵。2019年年底,屏邊縣達到脫貧摘帽標準,向黨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合格的“脫貧答卷”。


朝看雲海潮,暮看晚霞紅。走進大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眼望不到邊的森林讓人彷彿置身於氧吧,盡情享受著良好生態帶來的實惠。


“我管護的2000畝山林,多年都沒發生偷砍盜伐案件,沒發生一起森林火災。我現在有活幹、有錢賺,還能照顧父母和孩子。”47歲的護林員龐朝明對記者說。


【青山綠水消貧困 金山銀山富苗鄉】端起“綠飯碗” 吃上“生態飯”

森林屏邊


屏邊縣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時關於把雲南建成“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的指示精神,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解決脫貧攻堅“兩不愁三保障”問題的主抓手,在成功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的同時,走出了一條生態文明建設促脫貧攻堅的路子,讓貧困戶端起了“綠飯碗”,吃上了“生態飯”,綠水青山漸成金山銀山。


退耕還林 貧困群眾享受政策紅利


龐朝明是屏邊縣玉屏鎮的特困戶,妻子難忍貧苦留下兩個孩子離家出走。2016年,屏邊縣林草局工作人員鼓勵龐朝明做生態護林員,支持他就近打工,每年有8000元的收入,再加上低保和危房改造政策的落實,一家人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在屏邊縣,像龐朝明這樣享受到生態建設政策紅利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不止他一個。


【青山綠水消貧困 金山銀山富苗鄉】端起“綠飯碗” 吃上“生態飯”

聘用貧困戶做護林員(來源:雲報客戶端)


自2016年以來,屏邊縣實施以大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主的各類森林保護,在“公益林承包管護模式”的推動下,以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公益林管護、生態護林員選聘及農村能源建設工作為重點,以提高未脫貧人口收入為目標,大力發展林業產業,推進生態扶貧工作落到實處。


截至2019年底,全縣人工造林面積87萬畝(其中杉木63萬畝,榿木20萬畝,其他4萬畝),公益林面積112.62萬畝,森林覆蓋率61.97%,林木綠化率64.58%,不僅拓展了山美水美的自然景觀,更重要的是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築起了一道堅實的綠色屏障。屏邊縣在摘取了“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榮譽稱號的同時,也贏得了“中國天然氧吧”的美譽。生態建設還直接助力建檔立卡貧困群眾脫貧:退耕還林補貼資金1056.918萬元,其中補貼建檔立卡貧困戶920戶,補貼資金412.7428萬元;草原生態補貼資金324.65萬元,補貼農戶29374戶,切實增加建檔立卡貧困戶轉移性收入;盤活農村土地資源,3404戶貧困戶流轉土地18651.37畝,實現土地租金收入989.39萬元,戶均獲土地租金2907元,增加了貧困戶的財產性收入;在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選聘937名生態護林員,每人每年補助8000元,2017年以來累計兌現補助資金1369.6萬元。


生態+產業 貧困群眾找到致富路


要把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屏邊縣走出了“產業發展生態化、生態建設產業化”的路子,將自然資源優勢和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動力。


【青山綠水消貧困 金山銀山富苗鄉】端起“綠飯碗” 吃上“生態飯”

屏邊縣獼猴桃種植基地


在農業產業發展方面,該縣緊緊圍繞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綠色能源、綠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3張牌”,全力推進屏邊“三品一標”認證工作,加快以屏邊荔枝、屏邊獼猴桃、枇杷為主的種植業“十百千”工程建設,發展種植屏邊荔枝10萬畝、枇杷10萬畝、獼猴桃10萬畝,重點打造100個優質高產特色產業示範園,重點發展1000戶特色產業種植大戶。鞏固提升“三個30萬畝”綠色產業,狠抓以杉木為主的傳統速生豐產林、以榿木為主的新型速生豐產林、以林下草果為主的林下經濟作物建設。在工業產業方面,不斷加大對縣域工業企業產業轉型升級培育力度,加快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引進和培育了紅河群鑫石斛種植有限公司、紅河陽光天地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雲南大圍山生物製藥有限公司3家生物醫藥龍頭企業,生產加工黃藤素片、石斛種苗、石斛楓鬥等生物藥品和種苗,有效促進和推動屏邊縣天然藥物產業的培育和發展,實現優勢資源轉化增值。


【青山綠水消貧困 金山銀山富苗鄉】端起“綠飯碗” 吃上“生態飯”

屏邊縣“妃子笑”荔枝種植基地


玉屏鎮平田村委會村民張樹雲一家,因女兒發生意外致貧。正當無助的時候,村裡實施退耕還林發展枇杷種植。張樹雲第一個報名,在自家的8畝山地種上了枇杷樹,林下還套種了生薑、胡椒樹。通過產業扶持,他家的收入增加了,實現了脫貧摘帽。


【青山綠水消貧困 金山銀山富苗鄉】端起“綠飯碗” 吃上“生態飯”

種植戶給枇杷套袋


2018年以來,屏邊縣林草局投資300餘萬元,在全縣範圍內建設枇杷種植試驗示範基地8個,總面積400畝,有效帶動周邊群眾1016戶4145人發展枇杷產業,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757戶2981人。示範基地每年支付群眾土地租賃金180餘萬元,惠及貧困戶100餘戶,戶均可得到租金1萬餘元,直接增加了農戶收入。


生態旅遊 打造經濟發展增長極


屏邊縣委書記蘇暢在談到生態旅遊資源時認為,百年鐵路、千年苗寨、萬年火山、億年桫欏,這些無可替代的自然優勢、數不清的國字號招牌,是屏邊縣發展的堅實基礎。發展“山、水、林、苗、城”為一體的生態旅遊業,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花山節”為支點,撬動全域旅遊格局,成為屏邊縣打造經濟發展增長極的重要推手。


【青山綠水消貧困 金山銀山富苗鄉】端起“綠飯碗” 吃上“生態飯”

貧困群眾發展獼猴桃種植


玉屏鎮姑租碑村委會刺竹林村,這個坐落於大圍山腹地、以苗族為主的小山村僅有40戶人家。過去,村民住土房,村莊不通路,發展停滯不前。自納入玉屏鎮“民族文化生態旅遊示範村”建設的總體部署後,縣、鎮兩級不僅引進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貧困群眾發展獼猴桃、砂仁等特色產業,還加快了刺竹林村以苗族文化為主題的特色村寨建設,緊扣大圍山豐富的生態旅遊資源,深入挖掘民族特色文化旅遊資源,重點培養起一批蘆笙、苗繡等苗族傳統文化傳承人。“吸引大家的除了這裡的美景外,還有我們的民族刺繡、民族歌舞和民族美食了。”有著一手好活兒的苗族婦女熊維芬笑逐顏開地說,刺竹林村的全體村民已經整體搬遷到了新村,入住別具苗族特色的新家,2018年全村群眾實現脫貧。


【青山綠水消貧困 金山銀山富苗鄉】端起“綠飯碗” 吃上“生態飯”

屏邊縣玉屏鎮石頭寨易地扶貧搬遷點


圍繞“一河五景”“一心八寨”的規劃設計,以AAAAA級景區創建標準打造屏邊滴水苗城特色小鎮,著力構建綠色生態、自然景觀、人文景觀融為一體的特色景區,屏邊,正成為令人嚮往的健康生活目的地。


【青山綠水消貧困 金山銀山富苗鄉】端起“綠飯碗” 吃上“生態飯”

屏邊滴水苗城特色小鎮 陶保樹 攝


而今,“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國家衛生縣城”“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範縣”“中國天然氧吧”“中國美麗鄉村建設示範縣”“全國綠化模範單位”“省級文明縣城”“省級生態文明縣”“省級森林縣城”……一個個榮譽,充分彰顯屏邊縣深厚的綠色底蘊,也成為屏邊縣邁步綠色招商的“金字招牌”。2019年屏邊縣完成招商引資省外實際到位資金48.4億元,實施招商引資項目88個,協議總投資71.9億元;今年剛開始,招商在談項目就達到7個,協議總投資10多億元……這一切,又將成為屏邊決勝全面小康的強大引擎。


記者:李靜 胡彥輝 王陶 黃傳龍

圖片由屏邊縣委宣傳部及紅河日報素材庫

責編:普薇 實習編輯:金賢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