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在孩子不同階段需要做好三件事,能夠為孩子未來鋪墊生命底色

本文為作者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高考對於學生來說不僅是一次重要的考試選拔,其中關乎選擇的問題更是能夠影響一個人未來的人生軌跡,而對於家長來說,孩子上大學也意味著過去十幾年的教育成功的一個總結。

不同家庭對孩子上大學有著不同的訴求,有的遠赴歐美繼續深造完成精英教育,有的一心想要快快畢業找份安穩工作減輕家庭壓力,從高考這件事上可以看到不同家庭層面的百態。關於教育和孩子未來的選擇,其實作為家長的有時候也會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如何做才能給孩子鋪墊未來,使其有更好的發展呢?

在電影《摔跤吧爸爸》中,阿米爾汗飾演的父親將自己的摔跤夢寄託在了兩個女兒身上,當然另一方面來說看到女兒的摔跤天賦這位爸爸也是幸運的。

家長在孩子不同階段需要做好三件事,能夠為孩子未來鋪墊生命底色

大多數父母在孩子的成長中並不能找到孩子身上的天賦或長處,更多地還是加入通識教育的大軍,義務教育、高考、大學、畢業找一份正常工作,這樣的人生千篇一律,至於發展,在眾多同類競爭者中孩子要脫穎而出的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家長在孩子不同階段需要做好三件事,那麼每個孩子都有機會被賦予更多的可能性,而類似《摔跤吧爸爸》帶給人們的啟發,教育也不再是刻板印象中的校園學習,在生活中家長給予孩子的教育和能力開拓也很重要。

一、小學階段

幫助孩子探索興趣和特長

從孩子的特長入手對其進行專業培養,以此實現成功的例子不光在電影中出現,在現代社會中也有不少,10歲就開始自學編程的扎克伯格,3歲開始接觸鋼琴的郎朗,這些成功案例都在很小的年齡開始和自己的愛好有了親密的接觸,以興趣為出發點,成功的可能性似乎更高。

兒童教育在於發掘孩子內在的天賦力量,對於父母而言能夠找到孩子的天賦特長並加以培養是一件幸運的事,因為大多數孩子在成長中並不會凸顯出高人一等的某項特長,對於自己在某方面的興趣愛好也不明確。為了更好地幫助孩子完成發掘工作,家長需要耐心尋找,哪怕是一個模糊的大方向也至關重要。

孩子在幼兒時期家長也會有意識地探索、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但是普遍存在的問題是這些探索並沒與得到深入,今天畫畫明天鋼琴,沒堅持多久家長就給孩子下定義了:他對這事沒興趣。這樣的探索顯然對發掘天賦、尋找孩子的興趣點沒有幫助。

家長在孩子不同階段需要做好三件事,能夠為孩子未來鋪墊生命底色

造成這樣原因的因素有很多,關乎個體家庭的情況也和教育大環境有關,不管承不承認,急功近利的問題在教育中同樣凸顯。家長們雖然不建議給孩子自己所能提供的最好教育資源。

但是在內心也要求這份付出要看到回報:自己投入了錢和精力,孩子在某方面就要比大多數人強,於是看到孩子依舊“平庸”的情況下,父母也會主動給孩子某方面的表現下定義,沒天賦,不適合他,這些判斷都來自孩子的短期表現,至於孩子的興趣以及在此基礎上的可能性顯然不是考慮的重點。

美國設計諮詢公司IDEO就提出了T型人才的概念,人應該具備兩個維度的能力,一橫一縱一個代表跨領域的能力,這也是通識教育下培養的廣泛能力,而縱向能力就代表某一項精深的專業技能,簡單來說就是特長的發展。在發展專業技能之前,先拓寬通識能力,進而再尋找特長,這樣做的效果會更好,而在孩子成長的漫長過程中父母也要有耐心來協助完成這件事。

家長在孩子不同階段需要做好三件事,能夠為孩子未來鋪墊生命底色

二、中學階段

潛在能力需要堅持和強化才能轉化為優勢

當發現孩子有潛在發展的領域後,一邊拓寬T型橫向組成的同時也可以開始著手在縱向上發展,發現孩子的興趣所在,普通人的熱情是容易消退的,那麼如何將這份熱情長久保持成了關鍵所在。

找到深入學習的原因和動力,將對興趣的熱情轉化為學習的樂趣,這一階段需要花費的時間不會短,經過幾年時間的摸索這時候孩子基本上也到了邁入中學的年齡。

在學習中有一個著名的“一萬小時定律”,理論的提出解釋了天才之所以是天才的原因,除了天資,付出和時間的積累才是才能表現最堅實的基礎。

馬爾科姆·格拉德維爾提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由於他們真的天資過人,而是由於他們付出了超出尋常的努力;只要經過一萬小時以上的持續錘鍊,任何人都能在所堅持的領域成為專家。

家長在孩子不同階段需要做好三件事,能夠為孩子未來鋪墊生命底色

當年明月完成《明朝那些事兒》之前經歷了漫長的知識積累期,五歲開始接觸歷史,11歲開始通史學習,這一過程持續了10多年,期間閱讀瀏覽的史料記載超過6000萬字,而他寫作的時間積累也超過了一萬小時;莫扎特的音樂神童之名也來自長期的訓練,在他6歲之前就完成了3500個小時的鋼琴練習,而後他名聲享譽歐洲時的練習時間更是超過了一萬小時...

如果對一萬小時沒有概念的話,那麼換一種說法,一天堅持做某件事3小時,要累計到1萬小時需要十年,所以十年成才並不是憑空而來,而對於這些“天才”來說每天的練習也絕不只是三個小時這麼簡單。

看到這裡一些家長會想,孩子在某方面的特長並沒有顯露,那麼盲目的堅持真的有意義嗎?比如讓孩子練琴,但是孩子沒有非凡天賦,也無法保證每天練習時間的情況下,成材的難度似乎也不小。

以此又回到了老問題,家長付出想要馬上看到效果,這顯然和一萬小時的理論有所矛盾,在漫長的深入期中等待是彌足珍貴的。在孩子的能力培養中興趣的發現只是第一階段,而第二階段的堅持和引導對家長對孩子也是巨大的挑戰。

家長在孩子不同階段需要做好三件事,能夠為孩子未來鋪墊生命底色

三、大學階段

確立終身使命

教育孩子的內容可以存在於生活的點滴,但是在大方向上同樣要有所明確,比如《摔跤吧爸爸》中的父親,他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就將“使命”也傳授給了兩個女兒。父親帶女兒走上摔跤之路就是為了為國爭光,以此為使命的渴望也傳遞給了女兒,讓她們明白現在所吃的苦,大量的訓練都是為了什麼。

所謂使命其實也是人們內心的價值觀,而在教育中價值觀的傳遞也是重要的環節,是除了生存技能之外最重要的教育目的。

孩子在成長中價值觀也會一點點發展和填充,用自己對世界的認知來形成獨立的價值觀,而步入大學後關於感受使命和社會責任的能力會得到提升,這時候也是確立成熟價值觀和使命的階段。

大學時期的年輕人在家庭、校園以及社會三個大環境下會有更全面的思考,在此階段也是真正需要明確目標和未來的路的時候。明確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如何做才能讓自己的人生有意義,發揮自己的價值並達成內心的使命,有這樣明確方向的年輕人是充滿蓬勃朝氣又積極進取的。一個人能夠完美地挖掘、發揮他的才能,並完成自己的傑作,其他一切皆微不足道。孩子找到自己的使命感並獲得成就不光是他們的成功,也會讓父母獲得最大的滿足。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