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春秋小霸,位於天下之中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鄭國為什麼被滅?

周天子以周禮定天下,大肆分封諸侯,在最初的時期內,各國都穩定的發展,遵循周禮

,於是便有了周王朝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曾經的春秋小霸,位於天下之中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鄭國為什麼被滅?

周天子以周禮定天下


可到了東周時期,周禮便被踐踏的一無是處,都說“春秋無大義,強者定章程”,而率先挑戰王權的就是鄭莊公,由於他是倒著生出來的,所以他也叫鄭寤生

曾經的春秋小霸,位於天下之中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鄭國為什麼被滅?

鄭莊公第一個踐踏周禮


鄭莊公在位時期,鄭國逐漸強大,鄭莊公勵精圖治,而且極具政治頭腦和軍事才能,他率領鄭國的軍隊數次大敗各國聯軍,幾乎無敗績,可以稱得上是“常勝將軍”了,也正因此,在春秋初期,鄭國是一枝獨秀盎然屹立在天下之間,成為了第一個稱霸諸侯的國家,史稱“春秋小霸”。

鄭國和周王室的關係非常近,他們同宗同源,鄭國的開國君主鄭桓公是周厲王的小兒子,正因為這層特殊關係,鄭國的封爵很高,是伯爵,而超級大國楚國的爵位才是個子爵,由於爵位很低,可實力超強,所以楚國才總是想抬高自己的身份。

鄭國的地理位置特殊,位於天下之中,是牽一髮而動全身之地

鄭國的疆域佔據今河南省北部大部分地區,在古代時期,鄭國西靠虎牢關之險,東可達汴梁,南至禹州,北跨黃河

,是一個十足肥沃的中原之地。

曾經的春秋小霸,位於天下之中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鄭國為什麼被滅?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鄭桓公早已看出周王室即將衰敗了。


鄭桓公很有遠見,當時他就看出了周王室即將衰微,而戎狄必然要昌盛起來,所以他在周幽王十年的時候就將自己的族人都遷徙到了洛水一帶,這就是鄭國立國的最基礎之地。

本來當時鄭桓公選擇鄭國土地的時候,考慮的因素是這個地區周邊全都是小國,是一個相對安全的地帶,他的預測基本上也全都是正確的,只是遺漏了一點,那就是後世各國的風雲變化。

曾經的春秋小霸,位於天下之中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鄭國為什麼被滅?

晉楚之間的爭霸最大的受害者就是鄭國


他認為的安全其實只是相對的

,放眼整個春秋歷史,其實就是以楚國為主的北上侵略史和各國與其的對抗史,而斷定春秋霸主地位的主要因素就是這個國家能不能組織抗楚,尤其是晉國和楚國之間數百年的鬥爭更是接連不斷,而位於晉楚之間的鄭國就成為了霸主之爭的首位受害者。

鄭國除了要為晉楚爭霸戰爭的惡果買單,同時他也是周天子想要制衡各國的一個籌碼,更是各大國力圖爭取的兵家重地。

所以說,鄭桓公的選擇在最初鄭國的發展階段對於其是非常有利的,也正因此,才有了鄭莊公小霸春秋的光輝歷史,不過,在隨著莊公逝去之後,鄭國逐漸衰落,就淪為了各方勢力的工具了,無論是楚北上,還是晉南下,首過之地即為鄭國,而得到鄭國的支持對於戰事的好處還是頗多的,比如大軍過境糧草的供應就可以由鄭國來承擔,鄭國雖然相對晉楚齊秦等國是小了點,可是在春秋所有的國家中,它也是個中等強國,戰車有千乘,如果鄭國能夠進行助戰,肯定是非常有益於戰局的改變,當然,鄭國幫了誰誰的獲勝幾率就大一些,但是同樣鄭國也就得罪了另一方,在戰事過後,反過來也要受到其他的國家的威脅。

鄭國還真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啊,可鄭國的百姓也就因此屢屢遭受兵災之苦,這完全就是在替別的國家背黑鍋的行為。

小國政治,左右逢源

鄭國的地理位置和國家資源決定了他的歸附問題,歸楚則晉弱,歸晉則楚弱,所以鄭國既是各大國爭相利用的香餑餑,同時他歸屬一方後,馬上就會成為第一個受到打擊的對象,這歸與不歸,鄭國是一點好處都撈不著,還得擔驚受怕,這該咋辦呢?

大國有大國的處事準則,而小國也小國的為人之道,鄭國這個尷尬的國家為了苟延殘喘,只能左右逢源了,為了準確的押寶,鄭國的謀臣卿士們也是絞盡腦汁,但是作為曾經的霸主,鄭國也得有點尊嚴,他們真的是隻想偏安一隅,而不想去放低身價去主動投保,可是這個尊嚴在大國眼裡一文不值。

為了爭取鄭國的支持,春秋時期的各大國都是採取討伐為主的方針,比如鄭國不願意西和秦國,北聯晉國,那麼這個問題好解決,秦晉兩國一起興兵討伐,他們會對鄭國施以淫威,恐懼之下的鄭國就不得不同秦晉結盟抗楚,這是不是可以說是“秦晉之好”的另一種解釋呢?

同樣,楚國要想北進,鄭國不願意,楚國也會興兵問罪,於是鄭國照樣屈服,這就是鄭國卑微的求生之道。

長期生活在各種政治軍事旋渦當中的鄭國,也摸索出了自己的道路,那就是根據國際形勢提前押寶,比如秦國強盛,晉國衰弱時期,鄭國就與秦楚聯盟抗晉;晉國強盛,楚國羸弱之際,鄭國就主動向晉國示好,以保全自己。

鄭國示好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提供軍糧,繳納貢品,大行方便之道等,總之就是誰強跟誰走。

韓國滅鄭

鄭莊公之後陷入衰敗的鄭國也曾有過短暫的中興,這得益於子產,但是子產並不能改變鄭國的根本,在他死後,鄭國還是老樣子。

終於,鄭國在各大國包圍下挺過了艱難的春秋時期,可惜,戰國剛剛拉開帷幕,鄭國就滅亡了。

“三晉已破智氏,將分其地。段規謂韓王曰:“分地必取成皋。”韓王曰:“成皋,石溜之地也,寡人無所用之。”段規曰:“不然。臣聞一里之厚,而動千里之權者,地利也。萬人之眾,而破三軍者,不意也。王用臣言,則韓必取鄭矣。”王曰:“善。”果取成皋,至韓之取鄭也,果從成皋始。”——劉向.《戰國策》


曾經的春秋小霸,位於天下之中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鄭國為什麼被滅?

即便韓國佔據了鄭國,也是最小的


三晉之中韓國最弱,由於韓國的地理位置也是極為特殊,他西有強秦,北有魏國,南拒楚國,他哪個也打不過,更不能招惹,所以要想發展自己只能向東邊的鄭國下手了,這事在三晉消滅智氏的時候,就已經定了下來,韓王本不想要成皋這個地方,他認為這裡土地貧瘠,可是段規卻明確的告訴韓王,只有佔據成皋,才能順利地將鄭國拿下。

曾經的春秋小霸,位於天下之中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鄭國為什麼被滅?

戰國初期各國勢力圖


果不其然,機會來了,鄭國不自量力趁楚國內亂干涉楚國的內政,可楚國平穩之後,便前來報復,擊潰了鄭國的軍隊,而此時鄭國的大臣和宗室非但沒有合力抗楚,反而為了私利而相互爭鬥起來,韓國看準了機會,一舉發兵便滅亡了鄭國。

鄭國被滅,其原因是多重的

上文說了,鄭國左右逢源是其立世之本,但是這種做法根本就不會有真正的朋友,鄭國永遠都是被人利用的棋子,誰強大就投靠誰,最終只能招來禍患,楚利用鄭攻晉,反過來晉也利用鄭伐楚,損失都是鄭國的,但是利益卻跟他絲毫沒有瓜葛,反而最終招致他國的怨恨。

當然,造成鄭國所有政治行為的原因跟其地理位置有很大關係,但是其內部的不團結也是其終至禍患的根源,鄭莊公死後

他的後人就陷入了無休止的內鬥,由於上行下效,禮法很正常的被踐踏的滿目瘡痍,權臣和宗室都為了私利而陷入內鬥,使得鄭國內外勞頓,國勢越來越衰微,最終給人可乘之機。

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變化的時期,很多國家都相繼稱雄,而其之所以能夠稱雄,最大的得益就是變法圖強,在春秋初期的秦國位於不毛之地,經過數代君主的努力開拓,到了戰國時期已經成為了一線大國,而後又經歷了“商鞅變法”,積累了豐厚的實力,同樣三家分晉之後的魏國也在戰國初期稱雄了近百年,也是因為變法的成功,只可惜後來沒有堅持,否則天下歸入誰手也還是個未知啊!

曾經的春秋小霸,位於天下之中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鄭國為什麼被滅?


鄭國是在春秋時期第一個稱霸的國家,他本身有很好的基礎,可惜沒有保持住,儘管他們也曾經變法圖強,可惜鄭人重利,在子產死後,變法形同虛設,國家只能走向衰亡,這是大勢所趨,韓國作為新起之秀,利用鄭國的內外危機,出兵將其滅亡獲得了鄭國的土地和人口,本來也是開了一個好局,畢竟三晉之間在很多時候都是以一個整體存在的,所以韓國本可以一舉成霸業,可是韓國沒有把握住,後來他成為了第二個鄭國。

曾經的春秋小霸,位於天下之中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鄭國為什麼被滅?


秦滅六國,第一個滅的就是韓國,這就是佔據中原之地方可盡顯英雄本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