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一生輔佐劉邦,獻出的最後一計,卻讓大漢王朝遭到滅頂之災

張良作為千古謀士,助劉邦度過了許多的險象環生的時刻,他的每一次決定,每一個對劉邦的建議,幾乎都關乎了漢朝的存亡與否。

張良一生輔佐劉邦,獻出的最後一計,卻讓大漢王朝遭到滅頂之災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讓軍隊韜光養晦;毀掉六國信印,集中權利;重用彭越,韓信,用以殲滅項羽大軍,讓他烏江自刎;封賞劉邦最厭惡的雍齒,彰顯他的仁德,平衡派系;將都城定在關中,中心位置,便於鎮壓想要謀反的人,防止他們連成一系;任用蕭何為宰相,用他的政治才能來管理初立的漢朝······

正是因為些奇策,西漢初年,高祖評漢初三傑時,首推張良。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對漢朝有著汗馬功勞,幫助劉邦出謀劃策之人,一生出的最後一個計謀,卻差點令漢朝的江山改姓,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漢朝初立,劉邦論功行賞,為各位功臣加官進爵,封賞土地,張良作為肱骨之臣被封為萬戶侯,賞賜沃土,但是他最識君心,明白以劉邦這種多疑狹隘之人,斷不會在國家安穩時善待自己,就以“此地為臣與陛下初識之地,從此以發揮所長,情重也”為由選取了留地,被封為留侯。

張良一生輔佐劉邦,獻出的最後一計,卻讓大漢王朝遭到滅頂之災

後來,《資治通鑑·漢紀》中韓信之死一章中韓信遺言“天下已定,我固當烹”也從側面證明了他的選擇是多麼正確。張良本想從此功成身退,頤養天年就好。但是他沒有想到,他非池中之物,他的才華可以成就一個國家,怎麼可能就這樣輕易地隱退了呢?

劉邦登基之後,定陶女子戚夫人深得他的寵愛,生下了一子劉如意,被封為趙王。子憑母貴,這位王子自然深得劉邦的寵愛,加之呂雉年老色衰,他逐漸疏遠呂后和她的兒子。戚夫人也是個有野心的女子,她以劉盈“資質平平,怎堪大任”為由頻頻向劉邦吹枕頭風,欲以自己的兒子代替太子之位。

而劉邦也認為如意像極了自己。終於,漢高祖十年,劉邦準備廢嫡子,立趙王。此言一出,群臣激憤,御史大夫周昌甚至“重言語阻以諫之”,也就是激動到結巴來阻止皇帝,叔孫通更是以死爭太子,劉邦只能先暫時放下這件事。

雖然劉盈是真的軟弱平庸,但是他的母親——呂雉,卻絕對不是一個坐以待斃之人。

張良一生輔佐劉邦,獻出的最後一計,卻讓大漢王朝遭到滅頂之災

呂后是劉邦的原配夫人,初嫁劉邦時,親率子女從事農桑針織,甚至在劉邦起義之時被累進牢獄,後來在隨劉邦轉戰軍中,成長為一位軍事家,政治家。這種女人,豈是戚夫人可比的?當她得知廢太子的消息之後,她一邊憎恨劉邦不念髮妻之情,一面為兒子謀取後路。

她立馬想到了已經不問政事的謀聖張良:自己或許想不出辦法,但是這個軍師定然會有主意!

這時張良已經淡出朝堂很久了,根本不想管這些事,更何況這是劉邦的決定,疏不間親的道理他還是懂得。並且,在此之前張良也出面勸誡過一次劉邦,讓他不要廢掉劉盈,可惜沒有用處,因此張良對此事也就不再過問。《資治通鑑》記載:留侯諫,不聽,因疾不視事。

早先周昌反對劉邦廢太子之後,呂雉就給周昌下跪來感激他為自己兒子說情,這是一個母親對兒子的愛,可見呂后真的是豁出去了。因此,呂雉使出她山野村婦的本事來,“使建成侯(呂雉的哥哥)劫留侯”,讓他“畫計”。

張良一生輔佐劉邦,獻出的最後一計,卻讓大漢王朝遭到滅頂之災

張良雖然久經沙場,卻也無奈這種流氓之舉,只告訴了呂后四個字——“商山四皓”。

呂后登時頓悟,立馬派人去尋找“商山四皓”——東園公,夏黃公,綺裡季,和甪里先生。這四人因不滿秦始皇的焚書坑儒而隱退江湖,後來劉邦曾多次想請他們出山,但是他們也因為劉邦傲慢高士,動則辱罵,不願輔佐劉邦。

神奇的是,這次呂后卻把他們請了出來。至於原因,史料並沒有記載,不過《資治通鑑》專門提到了一句:“見留侯所招客從太子入見,上乃遂無易太子志矣”。從這段話可以看出,司馬光認為這四位其實是張良請過來的,因此筆者猜測,是因為商山四皓認可劉盈的仁德,再加上由張良介紹,方才出山的。

張亮的老師黃石公也是一位隱士,古代隱士的圈子很小,他們極可能是舊識。

總之吧,四位隱士甘心輔佐劉盈,劉邦見了大驚之後就開始思考易儲之事,最終,他以“太子羽翼已豐”

打消了廢太子的念頭。對於心愛的戚夫人,他只能以歌相贈: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翩已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可當奈何。雖有贈繳,尚安所施······

張良一生輔佐劉邦,獻出的最後一計,卻讓大漢王朝遭到滅頂之災

易儲風波就這麼結束了,然而任誰也沒有想到,張良短短的四個字會讓兩對母子的命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更會讓自己的主公劉邦的江山經歷一段動盪歲月,劉氏皇族更是差點消失殆盡。

劉盈的皇位就這樣保住了,同年,公元前一九五年,劉邦崩逝於長樂宮,劉盈即位,史稱漢惠帝。之前劉邦在位時,劉盈就資質平平,在他即位之後,國家大權表面上還在皇帝手中,但是實際上早已經由呂雉掌管。

尤其是在呂雉毒殺劉如意,將戚夫人做成人彘之後,劉盈更是軟弱到被驚嚇的大病一場,痊癒之後就沉迷聲色犬馬,不問政事。在位七年之後,一命嗚呼。

張良一生輔佐劉邦,獻出的最後一計,卻讓大漢王朝遭到滅頂之災

呂后的野心讓她不滿足於只做個太皇太后,帶著對劉邦的恨,她決定立呂家的人為王,《資治通鑑》載:

高後元年冬,“太后議欲立儲諸呂為王”。

這短短一行字,我們就能感受到劉邦的江山面臨怎樣的挑戰。幸而臣子冒死提起了“白馬盟誓”,呂雉為堵住悠悠之口,才沒有那麼做。但是不可否至的是,劉氏的政權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傀儡爭政權,而真正掌權的人,是用張良鋪路的呂雉。直到後來的代王劉恆崛起,才收回了劉家的實權。

張良這一生忠心耿耿,他在追隨劉邦之後,一心輔佐漢室興隆,連光復自己的故國韓國的念頭都強壓了下去,卻不想在自己已經隱退朝堂之後,卻因短短的四個字“坑”了劉邦,差點使他的一生的心血付諸東流,大漢王朝也差點因此覆滅。

張良一生輔佐劉邦,獻出的最後一計,卻讓大漢王朝遭到滅頂之災

張良的一生驗證了一個道理:古往今來,情深不壽,慧極必傷的人是因為他們的智慧為他們帶來了殺身的野心,只有學會審時度勢,才能將智慧這一王牌利器發揮出最大的價值。不過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任誰也不會想到劉盈如此辜負眾人對他的期盼,呂雉也會如此狠毒。

只能說,時也命也。

這件事被記錄在《資治通鑑》中,用以警醒後人。惜字如金的《資治通鑑》對於智慧謀略之事卻從不吝嗇筆墨,因而司馬光蒐集了很多“謀臣智事,君臣亂鬥”之事,並且在之後加以分析,讓讀者共通透地明白事件始末,以達到“讀史使人明智”的道理。

《資治通鑑》中有太多的權謀、智慧之事,成功者我們可以學習其中智慧,失敗者我們可以引以為戒。因此,筆者在這裡建議大家讀一讀《資治通鑑》,絕對受益匪淺。畢竟在所有史書中,《資治通鑑》幾乎是一本,能夠讓人各方面素質都全面提升的書,看完等於多活了1300年。

張良一生輔佐劉邦,獻出的最後一計,卻讓大漢王朝遭到滅頂之災

但是對於沒有文言文功底的人而言,文言文讀起來還是非常吃力的。因此,筆者向大家推薦一套好書——白話《資治通鑑》。這本書是由臺灣國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黃錦鋐先生領銜主持,集中臺灣地區多家院校27位教授、學者,歷時3年,合譯而成。並且在翻譯的時候嚴格遵守原著本意,絕不平添枝葉。

因為編纂此書的學者本都是國學大家,因此這套書絕不是現在市面上,那些粗製濫造、攜帶私貨的資治通鑑。而是尊重原文,逐字逐譯,不多增一個字,以求貼近、還原《資治通鑑》本義。不以“現代眼光”作解,更不平添枝葉。

做為歷史愛好者,入手這一套非常划算,因為這一套書在頭條做活動,一套十大本,原價498,現在頭條讀者只要208,可以說是很超值了。

張良一生輔佐劉邦,獻出的最後一計,卻讓大漢王朝遭到滅頂之災

對於這本書,只要能夠讀一遍,就能有巨大的收穫。因此筆者建議大家,趕緊買這套書,多讀幾遍,長長見識,學學權謀。大家可以點下面的鏈接購買。之前的1.3萬本賣完了,現在又新進一批,數量不多,就快沒庫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