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無法丟棄的“中國精神”

詩人艾青寫道:“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每一個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都叫中國人,有一種“中國精神”從心靈層面把我們整合成一體。我們擁有著共同的歷史記憶,也展望著共同的民族前景。

何謂 “中國精神” ?本文作者認為:“中國精神”是超越理性,克服人性,從而接近神性的存在。 它讚揚成功、肯定付出,鼓勵人們永遠充滿勇氣,為生活著的這個世界不斷奮鬥,就如同我們的祖國走過泥沼,顫顫巍巍站起來,然後再親手撕掉一道道貼在額頭上的那些不懷好意的標籤——羸弱、貧瘠、畏懼和臣服,成為世界強國一樣。

假期第一天凌晨兩點,我突然醒來,聽見有人在單曲循環《我和我的祖國》, 有人在歐洲山顛高舉旗幟,五星紅旗就像綿長的紅地毯,鋪滿了朋友圈。大慶前夜,所有人都被一股洶湧而愉悅的水流裹挾,且希望永遠不要靠岸。

你會發現,在那一刻,以往那個流淌物質、慾望和牢騷的時代像露珠一樣揮發不見了,而 一個充滿理想、道義和浪漫的年代又回來了

作為80後這一代,我能體會此時我們講“愛國”兩個字時包含的真誠。我們接近中年,讀過一點史書,經歷過一點社會的浪潮,體會過一點生活的劫數,在異國他鄉感受過一點關於國家的尊嚴或屈辱,就深切知道苦難、掙扎、不容易是生活的本質,而逆襲、翻盤、長虹是小概率的饋贈,要在天時地利人和之下再做出一連串正確的決定。 是什麼感覺呢,似乎自己走完一小段生命週期,也就很容易和國家命運產生同舟共濟的感覺。

我們各自變老,並相互凝視。 這個國家在我們生命伊始已經殺出了一條血路,隨即繼續飛渡關山,勢如破竹 循著她的“人生經驗”,我們也期待自己的人生能反覆自洽,不再失手。 但她真正讓我心頭一震的,倒不是武器多麼先進,財富多麼龐大,而是這麼多年她是如何走過泥沼,顫顫巍巍站起來, 然後再親手撕掉一道道貼在額頭上的那些不懷好意的標籤——羸弱、貧瘠、畏懼和臣服。

從前年輕的我們一路忙著和現實交手,以期收穫聰明和老辣,但回過頭來發現這種 “中國精神” 才是我真正想寫的、想親手繼承過來的精神內核。

別小看它,這麼多年它一點一點施展它的魔力,讓所有蓬勃的演進都看起來合情合理。

我無法丟棄的“中國精神”


01

“中國精神”的內核

中國人的精神內核是什麼?

有人說典型的中國式人性,是君子之道,就是不野蠻,不猛烈、不苛刻,溫順而智慧;

是集體主義,講究大局、講究犧牲;

同樣,也是鑽木取火,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追日,精衛填海背後講的抗爭精神。

作家阿來說他寫《攀登者》就是寫精神。如今登山變成一種時尚,一個人登珠峰就有十幾個人來為他服務。這和以前的登山,憑一己之力登山完全不是一回事。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國家一窮二白,大部分人飢不果腹,西藏還在平叛,攀登珠峰是一件幾乎不可能的事。很多北大物理系的、氣象系的老師為了勘測死在上面。但人的意志、國家的意志讓這種不可能最後變為可能。

我們是習慣為勝利歡呼的,但對背後人們付出的代價,往往咀嚼得太少了。

去看每一位“共和國勳章”獲得者背後的故事,眼淚都會啪嗒啪嗒往下掉。被很多人提起的“赫赫而無名”的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先生,他的秘密身份被隱藏了30年,從1957年到1986年這30年間,他沒有回過家,父親到死都沒有再見一面,家人不知道他在做什麼,覺得是大不孝。他欲哭無淚。

有人問他,祖國是什麼?他說:“列寧說過的,要他一次把血流光,他就一次把血流光;要他把血一滴一滴慢慢流,他願意一滴一滴慢慢流。”措辭聽起來好像離我們這個時代很遠了,但我細讀每一個字,都忍不住要把它複述出來。

我有個印象很深的細節是,1985年鄧稼先住院期間,楊振寧回國探望,曾問起原子彈和氫彈的研製獲得多少獎金。鄧稼先說,原子彈10元,氫彈10元。原來國家頒發原子彈特等獎時,總數只有1萬元,由於參與研發的人太多,才按照10元、5元、3元三個等級發下去。在生命最後的時刻,他還在關心國家的發展,他說的是:“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

你去看凡是推動歷史進程的人物,才會知道怎樣才算“中國精神”,什麼才能稱之為“中國脊樑”,什麼才是“一生無悔,捨生取義”。這是這一組人物形象共同的特點。

“精神”是一種渾然一體的意識,不像大腦是精確計算的儀器。精神本身也需要超越理性,克服人性,從而接近神性。就像以前中國人喜歡用毛筆寫字,講真這種軟軟的刷子,寫字畫畫都不容易,更無法精確,但一旦掌握就能進入鋼筆無法達到的境界。你一定有體會,有時人就是靠這點精神,這點信仰,超越所有自詡聰明百倍的大腦的。

我無法丟棄的“中國精神”


02

真實生活的“暗礁”

中年人的委屈是這個時代隨處可見的大字報,命運好像人販子,把人一個個拐進了死衚衕。

我曾有個在facebook的學長,他在重壓之下選擇了自殺,而他之前曾是高考狀元,攻克過被人稱作了不起的項目;而一些人生算是一路開綠燈的朋友,在35歲之後猛然發現高考和第一份工作才是人生巔峰,而曾經的他們都覺得自己才是被時代選中的人。 其實每個時代的“精英階層”,都認為自己曾被選中了,最後發現也不過是命運車輪碾過後的一行印記。

我懂他們的痛苦。從小就撿起了上帝從指縫間滑落到他們手心裡的才華, 他們懂風雲人物那個位置的榮耀,但卻沒有被賦予不斷青雲直上的慣性 ;他們或許有一點天賦,但遺憾的是沒有以為的那麼多;他們不只是純粹為了追求名利,卻想成為一個更好的生命體。這就是他們痛苦的源頭。

生活的平順是最具麻痺性的,讓人注意不到潛在的坍塌 。以至於當生活大刀闊斧砍過來,我們很難不被傷到。

能幫助我調整心情的,一個是對這個世界“平衡”和“偶然性”的認知。 無懈可擊的,都暗藏乾坤,而漏洞百出的,也不會是絕對的生活的棄子。 運氣是單薄的,但倒黴或許遲早會帶來什麼。 命運有時候非常馴良,見誰都三叩九拜,有時候非常叛逆,六親不認耍起瘋來。 別被想象中的自己統治,也別妄想著去統治它,不然早晚會被生活教育。

另外一個,就是真正的勇氣和擔當。真實生活有著無數暗礁,平順生活乍現巨大的轉折,說真的在漫長的一生並不少見。有個同樣在facebook有類似工作經歷的人在知乎上留言,說當時他的處境更糟,不過沒選擇跳樓,而是選擇保持樂觀繼續拼搏,幾經波折還是找到了現在的工作,崗位和自己的強項匹配,老闆團隊氛圍都非常好,工資也漲了幾輪。現在回想,真的都是過往雲煙。而當年囂張跋扈把他掃地出門的老闆,如今卻待業在家。不需要30年,3年過去兩人就河東河西。作者說,以後遇到她應該會微笑說一句:“Without you I would never have become who I am today. Thank you!”

我們很難分辨,到底是厄運殘酷,還是收拾殘局的過程更殘酷。 但我想一個人生命真正的轉折, 絕不是出現在一個人志得意滿的時候,而是在你跌入谷底一文不名之時。

有一句對“戰爭”定義是這樣說的——戰爭是以一方失去戰鬥意志為結束的。 所以一場仗要打下來,最關鍵的是作戰意志,是那點殺伐之氣,是最後那一口氣。我可以輸,但我從不屈服。梁寧說為何諾基亞和三星的命運截然不同?一個是職業經理人主導的企業,而一個是家族企業,他們的作戰意志根本不同。

我無法丟棄的“中國精神”


03

永遠分叉的時間

博爾赫斯的《小徑分叉的花園》裡寫過, “時間永遠分叉,通向無數的將來。” 真實的人生是一個小徑分叉的花園,時間不具有單一性和絕對性,平行宇宙是無數選擇構成的命運。時間鑄成的人,千差萬別。

當年羅斯福總統雖然把美國獲得的庚子賠款的一部分返還中國,辦了留美預備學校,但是他私下對中國的評價非常刻薄,他說:“我們決不能扮演中國的角色,要是我們重蹈中國的覆轍,自滿自足,貪圖自己疆域內的安寧享樂,漸漸地腐敗墮落,對外部事務毫無興趣,沉溺於紙醉金迷之中,忘掉了奮發向上、苦幹冒險的高尚生活,整天忙於滿足肉體暫時的慾望,那麼毫無疑問,總有一天我們會突然面對中國今天已經出現的這一事實。 畏懼戰爭、閉關鎖國、貪圖安寧享樂的民族,在其他好戰、愛冒險民族的進攻面前,肯定是要衰敗的。 ”

貪圖享樂和奮發向上,紙醉金迷和苦幹冒險,即是兩條分叉的小徑,分別通往衰敗和強大。 在他眼裡,時間稍縱即逝,而唯一能跟時間抗衡的,也只有人的奮發向上和苦幹冒險,那才是“高尚生活”。但我想 他一定對真正的“中國精神”有誤解,如今的中國已經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穩穩地走在那條通往強大的小徑上了。

人類很多能力靠天賦得來,但反人性的精神不是。它不是什麼偉大的技能,但它靠歲月和時間沉澱,也靠啟發和領悟鑄造 太多事情你知道一眼望去就是不可能的,但精神和信仰給了你底氣,你不再惶惶不安,崩潰大哭,你不需要對等的名利錢財來補償了,你也不需要愛和安全感來傍身了,手無寸鐵的你也可以直面崇山峻嶺,赤手空拳打天下了。這不保證你能從此平安喜樂,但它一定能讓你變成一個更好的人。

到後來你發現,你已經無法丟棄它了,1991年路遙早在百萬字著作《平凡的世界》中就說過——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一個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為他生活的那個世界而奮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