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春秋:齊桓公--千古難題,是忠是奸分不清,還是怪我太自信

想象一下,你打開三國殺抽到了主公的身份,第一回合,面對五位大臣,你最好的做法是棄牌什麼都不做,他們都像忠臣吧。等到有人跳出來對你動手,你反擊,那些幫你的看著都像忠臣吧。再等到後面反賊盡滅,忠臣和姦臣也很難分辨吧,你最好讓他們相互爭鬥。最後,你終於誅殺奸臣獲得遊戲勝利,但對君主來說,現實中最好的結果卻不是這樣的。

讀史春秋:齊桓公--千古難題,是忠是奸分不清,還是怪我太自信

最好的結果是,主公遊刃有餘的平衡忠臣和姦臣的力量去剿滅為數不多的反賊,這樣遊戲才能一直玩下去。如果忠臣很強悍,那就是管仲,諸葛亮“出山”,如果反賊太強,那或許是朱棣在“靖難”,如果內奸做大,那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豎刁,易牙,開方的事蹟了。

一、三個狠人

自古以來,君主在位,治理國家,免不了的要重用一幫大臣幫著忙來處理一些事務。這時君主往朝堂上一瞧,各個大臣都是一副忠君愛國的忠臣模樣,有關心君主生活的,有關心君主事業的,有關心君主心情的,甚至還有關心君主道德的。為了讓君主有所作為,名留青史,他們是“煞費苦心”!即使平日裡也聽說過有的大臣胡作非為,但用起來做事嘛是真的讓人舒服!而且就算有奸臣又怎樣?只要作為一位明君在位,他們也鬧不出什麼動靜,君主往往就是這麼自信。

讀史春秋:齊桓公--千古難題,是忠是奸分不清,還是怪我太自信

所以嘛,齊桓公當年“病榻問相”時,管仲用他的觀人之術告誡齊桓公要遠離豎刁,易牙,開方三人。而齊桓公相當自信,他覺得自己一代明主駕馭得住這三個人。只是這三人的事蹟以我們現在的視角看來,都不免有種遍體生寒的感覺,不知道齊桓公是怎麼放心把他們留在身邊的。

讀史春秋:齊桓公--千古難題,是忠是奸分不清,還是怪我太自信

先來說說易牙,“想要想抓住一個男人先要抓住他的胃”--擅長廚藝的易牙很有體會。有一次,齊桓公開玩笑對易牙說:“山珍海味我都吃膩了,只是沒吃過人肉,你如此會做菜,可知道怎麼烹製人肉嗎?味道又是如何啊?”桓公此言本是隨口戲言,而易牙為了博得齊桓公的歡心,竟然回家就把自己的兒子殺了,用兒子的肉烹製菜餚獻給齊桓公。齊桓公吃了用易牙兒子的肉烹製的菜餚,感到鮮嫩無比,便詢問易牙:“這是什麼肉?”易牙流著淚說:“這是臣兒子的肉,獻給大王嚐鮮”。齊桓公聽了易牙的話,非常感動,認為易牙愛他勝過愛自己的親人,從此對易牙更加寵信。

讀史春秋:齊桓公--千古難題,是忠是奸分不清,還是怪我太自信

再來說說開方,他是衛國的公子,在齊國侍奉齊桓公。開方的母親生活在衛國,齊國距離衛國只有幾天的路程,而再長達十幾年的時間裡,開方從未回國看望自己的母親。齊桓公得知開方為了侍奉自己在齊國十多年都不回國看望母親,認為開方忠誠於自己,愛自己勝過愛母親,因此對開方十分寵信。

讀史春秋:齊桓公--千古難題,是忠是奸分不清,還是怪我太自信

最後的豎刁也是個狠人。他為了表示對齊桓公的忠心,自行閹割,進宮服侍齊桓公。齊桓公認為豎刁為了效忠君主而自行閹割,忠心過於常人,因此對豎刁也十分寵信。

管仲說,愛子女,愛父母,愛自己這是人之常情,但豎刁,易牙,開方三人卻違揹人情,如此作為必定有因為有更為強烈的渴求和慾望才會做的。這是必然的嘛,所謂“欲練此功必先自宮”。後來的事我們也都知道,齊桓公不聽管仲的勸告召回三人,果然被這三人把持朝政,這三人渴求的正是齊國的權利和富貴。最後齊桓公被餓死,齊國也陷入了長久的內亂之中。

二、分不清?還是太自信?

君主是真的難以分辨忠奸嗎?或許還真不是!要麼有的是真不知道。要麼就是知道了,但是這個人真的很好用,有能力,自己也能夠控制。你看乾隆不知道和珅貪嗎?但乾隆一方面覺得自己壓得住他,另一方面還知道找個對手製衡一下和珅。只是古代的帝王們大多很是自信,覺得自己是個明君,用人也都盡在掌握之中。歷史上京房與漢元帝的這樣一段對話,就有關於用人的一個經典論述。

讀史春秋:齊桓公--千古難題,是忠是奸分不清,還是怪我太自信

話說有一次,漢元帝在閒暇時召見京房,京房問元帝:“周幽王、周厲王為什麼導致國家出現危機?他們任用的是些什麼人呢?”元帝說:“君王昏庸,任用的都是善於偽裝的奸佞。”京房進一步問:“君王是明知奸佞而仍用他們?還是認為賢能才用他們?”元帝回答說:“是認為他們賢能。”京房說:“可是,今天為什麼我們卻知道他們不是賢能呢?”元帝說:“是根據當時局勢混亂,君王身處險境便可以知道。”京房說:“如果是這樣的話,任用賢能時國家必然治理得好,任用奸邪時國家必定混亂,這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軌跡。為什麼幽王、厲王不覺悟而另外任用賢能,為什麼終究要任用奸佞以致後來陷入困境?”元帝說:“亂世君王,各自認為他所任用的官員全是賢能。假如都能覺悟到自己的錯誤,天下怎麼還會有危亡的君王?”京房說:“齊桓公、秦二世也曾經知道周幽王、周厲王的故事,並譏笑過他們。可是,齊桓公任用豎刁,秦二世任用趙高,以致政治日益混亂,盜賊滿山遍野。為什麼不能用周幽王、周厲王的例子警示自己的行為,而覺悟到用人的不當呢?”元帝說:“只有治國有法的君王,才能依據往事而預測將來。”京房於是脫下官帽,叩頭說:“《春秋崐》一書,記載二百四十二年間的天變災難,用來給後世君王看。而今陛下登極以來,出現日食月食,星辰逆行;山崩泉湧,大地震動,天落隕石;夏季降霜,冬季響雷,春季百花凋謝,秋季樹葉茂盛,降霜後草木並不凋謝。水災、旱災、蟲災,百姓饑饉,瘟疫流行。盜賊制伏不住,受過刑罰的人充滿街市。《春秋》所記載的災異,已經俱備。陛下看現在是治世,還是亂世?”元帝說:“已經亂到極點了,這還用問?”京房說:“陛下現在任用的是些什麼人?”元帝說:“今天的災難變異和為政之道,幸而勝過前代。而且責任也不在這些人身上。”京房說:“前世的那些君王,也是陛下這種想法。我恐怕後代看今天,猶如今天看古代。”

讀史春秋:齊桓公--千古難題,是忠是奸分不清,還是怪我太自信

元帝過了很久才說:“現在擾亂國家的是誰?”京房回答說:“陛下自己應該知道。”元帝說:“我不知道;如果知道,哪裡還會用他?”京房說:“陛下最信任,跟他在宮廷之中共商國家大事,掌握用人權柄的人,就是他。”京房所指的是石顯。元帝也知道,他對京房說:“我曉得你的意思。”京房告退。但是後來,漢元帝還是沒有對石顯採取措施,也許是他有制衡石顯的自信,又或許他感到了大勢已去,他也無能為力了,而西漢也開始日益的走向衰退。

後記

歷史長河滾滾而去,古代的君主用人卻彷彿難以逃脫這個藩籬。要麼是不覺得自己用人有問題,要麼是知道有問題但控制的住。只是一切歷史都有形勢,形式變了便難以扭轉了,正如文章開頭的遊戲局勢一樣,分不清也沒關係嘛,但至少要會制衡一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