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会武:从媒体人角度记录世界级煤田的建设和发展

我大学学的是师范专业,按说毕业后要到教育系统工作。毕业那年,神木县广电局到我们学校招编辑,学校推荐了我和另外一位同学。快要报到的时候,听说神东矿区正在筹建电视台,也要招采编人员。1987年上大学之前,我就对矿区开发建设的情况有所了解,感觉那个地方确实是一片方兴未艾的开发热土,而且是国家项目,工资福利也挺好,我就动心了。后来经过自荐、推荐,1991年8月,我被矿区电视台录取了。

三条“头条新闻”

矿区电视台是1989年成立的,当时以转播节目为主,叫华能精煤矿区电视差转台,是为了解决矿区人看电视的需要而建立的,105米高的电视发射塔是当时矿区最高的地标。最早接收转播的是中央一套、二套,还有山西电视台的节目。

到了1990年,为了开展舆论宣传工作,矿区电视台开始自办节目。到1991年,节目采编已经初具雏形。因为我是学中文的,在采访组里我最早干文字工作,但是我对摄像特别喜好。当时设备全是进口的,设备的标注全是英文。为了尽快熟悉这些设备,我就每天带着英汉字典对照着看,弄清楚那些接口的意思。

矿区电视台业务关系先后隶属于华能精煤公司工程部、政治部,是集团的单位,直到1996年才独立。当时采编人员不光承担着神府东胜矿区的宣传任务,还承担着包神铁路、神朔铁路、华能精煤公司在矿区重点单位和项目的采访任务,采访覆盖面很广,记者的足迹走得也比较远,像我们早期基本上黄骅港、朔黄铁路、神朔铁路、包神铁路、电厂都去采访过。

1992年,建立了内蒙古电视台驻神东记者站,所以当时在内蒙古电视台的报道数量很多,通过内蒙古电视台上送中央电视台发的新闻也很多。1996年大柳塔煤矿投产时,中央电视台、省级电视台都没有派记者来,开工剪彩的新闻是我和张振声拍摄编辑制作的,这条消息在当天晚上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了头条,当时感觉是一个很大的事。新闻播出时,华能精煤公司董事长肖寒同志正在矿区,跟大家一起在伍佰座二楼专门观看了这条新闻的电视录像,都很高兴。大柳塔煤矿开工的消息在《人民日报》也是头版头条刊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在第二天早上头条播出。一个矿的投产,三个中央级媒体发了头条,这说明大柳塔煤矿的地位很重要,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化煤矿的摇篮,它从一出生就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很了不起。

矿区电视台成果丰硕

矿区早期的宣传阵地比较少,接收信息的渠道相对来说也单一,地方广播电视也覆盖不到矿区,所以看矿区转播的电视节目和电视新闻是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当时矿区电视台的节目转播覆盖面很广,信号可以覆盖到孙家岔乡、府谷的大昌汗镇,矿区新闻的收视率也就很高。

作为重要的宣传舆论阵地,在上级党组织的关怀支持下,矿区电视台新闻宣传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在外宣方面,早期在中央电视台和陕西电视台、内蒙古电视台发布了大量稿件,还建立了两个电视台驻矿区的记者站,把矿区早期场景,及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积淀的先进典型经验向外界做了全面展示,树立了矿区良好的发展形象。

新闻中心的发展变化

一开始矿区电视台就十来个人,条件很简陋,演播室只有20来平方米,前后期一套编辑设备,几个组抢着用,编不出来片子,晚上经常加班。后来上级加大了设备投入和更新力度,当时最新面世的摄像机,比如索尼 327、537、637,这些省(区)一级电视台才有的装备,我们矿区电视台也配备了。

办公地点最早是在上湾山上,建了一个小型的演播室。也没有什么化妆间,办公室是七八个人挤一个大房子,宿舍和办公室集中在一起的,没有单独的宿舍楼,跟现在的办公、生活条件实在是没法比。

1998年两公司合并以后,在神华矿区电视台、神府公司有线电视台、东胜公司《东煤通讯》的基础上,组建成立神东新闻中心,隶属神东煤炭公司党委直接管理。新的办公楼起来了,电脑也配备了,制播系统也逐步向非线性转变,台里面建立了小的局域网、制作网。

2004年,考虑到有线电视整体联网的要求,新闻中心才整体搬到了现在北区购物中心对面的办公大楼。现在,公司在新闻宣传硬件改善方面的投入是很大的,在科技大厦有了新的办公区,技术区域设计了400平方米、100平方米、60平方米三个演播室,条件大大改善了。

员工队伍由早期的十来个人,到1998年成立新闻中心时的30多个人,后来又招录了一些大学生,还招了几名研究生,从员工子女、家属中招录了一批人。到了2016年,新闻中心人力资源的匹配度就很高了,各方面人才都有了。我们也从专业化分工的角度,着重培养了一批采访、编辑、技术和制播专业人才。机构方面,1998年新闻中心刚成立时,只有电视新闻部、报纸编辑部、办公室和技术部4个部门,后来实行采编分离,推行扁平化管理,对采编部门进行了结构性改革,把原来的大采编结构改为3个编辑部、3个采访部门。

《神东煤炭报》和神东网站

1998年神府、东胜两公司合并以后,创办了神东的第一份报纸《神东煤炭报》。

2001年创办神东信息网,网站一开始是信息中心创办的,后来才交给新闻中心。网站是新兴媒体,起初好多员工对网站并没有什么概念,大家只是会上网。网站刚出现的时候,就像微信刚出现时QQ看不起微信一样,大家感觉网站没用。而且电视人,包括报纸的采编人员,看不起网站,什么是网站啊,电视叫台,报纸叫社,为啥叫站?经过互联网黄金十年的发展,网站逐步成为主流媒体。习惯了浏览网页之后,大家感觉报纸落后了,电视也落后了。

构建全媒体新闻宣传格局

作为新闻媒体人,要不断学习新东西,不断接受新事物。为啥融媒体发展这么快?就是因为要推动媒体融合。我提出要由“新”到“融”的概念,新闻中心在新媒体上搞了“十微两端”。在座谈会上有的同志提出“十微两端”有点儿多,要那么多干啥?我们要作的是“分众化”,你不占领这个区域,别人就占领了。所以这一块包括我们设立了核算中心、矿业服务、总医院等微信公众号,还有文学类平台的微信公众号。

所以说,只要是对的事情,我们就要坚持往下做,错了,咱们就回来重走,你对新媒体形态不掌握不了解,肯定是要落后的。新闻中心也一样。从整个神东来说,舆论阵地很重要,神东每年在新闻宣传阵地建设上投入大量资金,我们就要按照公司党委的要求,遵循新闻传播的规律,不断适应新的媒体样态,始终探索往前走。在新闻宣传工作方面,我们不仅要走在全集团的前列,走到行业的前列,还要力争走到全国企业的前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立得住脚。

难忘的工作经历

在新闻中心我最早是当编辑,后来当记者,还管过广告。我的任职履历是:担任过电视新闻部的副主任、主任,当过分管电视的副总编辑,担任过分管采编业务的副主任和主持工作的副主任,后来担任新闻中心主任、党总支书记。我对新闻中心的各个行当,基本上都经历过。近30年,有几次采访经历让我终生难忘。

上世纪90年代,神朔铁路、朔黄铁路正处于建设时期,有一次发大水,包神、神朔、朔黄铁路受灾很严重。当时集团组织有关部门搞受灾原因调查,我们也参与了。我们连续采访了40多天,沿着铁路线一个站点一个站点往过走。采访结束我们做了一个片子叫《质量警醒录》,这个片子在全集团的工程大会上播放过。作为主创人员,我心里很忐忑。后来主要领导说这是一部很好的典型教育片,肯定了我们的工作。这是我印象很深的一个作品。

矿区电视台最早没有专业特技台,不像现在一样,用非线性编辑很简单把片头做了,过去特技台跟线性编连接在一起,你得倒三四次才能制作出来。你只能靠台子的手动设计画面的出法、走向、路径,加一版字幕,加两版字幕,加三版字幕效果,信号衰减很厉害。我跟安俊茂为了制作神东新闻改版的片头,一晚上睡不了觉,折腾过来折腾去,带子倒过来倒过去,才能形成最后版的片头。神东新闻的老片头,都是我俩折腾出来的。早期我们的背景板,我们自己设计,灯光、摄像机那都是自己调。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经历都很有意义。

记得拍摄朔黄铁路和黄骅港工程开工仪式时,去的那天正赶上大雾天气,汽车走了一晚上,雾大的根本看不到路。我们两个人就一左一右把头伸出车窗外,看着公路中间的白线和路边的指示线,指挥司机往前开。就这样一路惊险赶到河北沧州,已是凌晨4点多了。6点多又出发往黄骅港口的开工典礼现场赶。

那会儿每年集团公司开年会,都是台长带着我开车到北京去采访。1995年腊月,我妻子进入了预产期,但是等了几天也没生。正赶上集团开年会,台里让我去。那天晚上走到河北易县,刚在易县住下,家里通过同事的“大哥大”打来电话说我儿子出生了。当时孩子缺氧,在氧仓里待了3天。等我采访返回,已经是一个星期以后的事了。儿子出生的时候,我也没能守在妻子身边,一直很惭愧。

国际采煤技能大赛在矿区举办的时候,宣传氛围很浓厚,新闻中心创造了不少“第一次”。在当时中心主任贾连书的带领下,大家出版了英文报纸、播出了英语电视新闻,这都是全新的尝试和突破。早期的台长王平、梁云亮,中心的历任主任,贺玉斌、李海水、贺生忠,每个人都对矿区电视台、新闻中心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也有许多开创性的“第一次”。可以说,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一批又一批新闻工作者的付出,才有了矿区新闻事业发展的今天。

《神东之路》和“三个 100”主题宣传

神东历时三年拍摄制作完成了一部16集的电视系列专题片《神东之路》。北京飞天艺术公司组成主创团队,公司好多同志参与了不同的工作。我是撰稿人,也是策划人之一,亲身经历了策划、撰稿、拍摄、制作的过程。《神东之路》是以影像志的形式,对神东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展示。《神东之路》《神华集团党建史(神东篇)》《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神府东胜矿区开发建设者口述史》这三个系列作品,可以说构成了一个丰富的神东精神文化图谱,全方位、立体式地再现了矿区开发建设者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开拓务实、争创一流的创业和发展历程。

2018年,新闻中心启动了“三个100”工程,就是采访“100个神东肖像”“100个神东故事”“100个神东才艺展示”。在此基础上,下一步我们要建立神东的影像档案库,建立神东的文化展厅和神东博物馆。新闻宣传工作不仅是一种即时性宣传,同时还要开展抢救性采访,这是对历史的一种影像再现和保留,同时也是留给后人的一份份珍贵的影像档案,这也是新闻工作者的一项光荣使命。从文化的角度来讲,我们把这块工作做扎实,形成一个丰富的神东人的精神档案、文化档案,也是一份新闻人的贡献。我觉得,新闻中心除了做好新闻传播工作外,还要打造文化平台、传播平台、学习平台,这样我们的新闻工作才更有意义。

注重平台传播

新闻宣传工作是一个大课题,过去我们一直讲要形成大宣传格局,主要是两个方面:对内我们要把媒体做活,让我们的媒体始终具有时代感和亲和力,就是要传播大家想看的东西,这是一个关键。内宣的对象是我们矿区的职工群众,如果你的媒体形态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同时你的传播性又不吸引人,那举旗帜、聚民心的作用就发挥不出来,你的使命和担当就没有了,你的使命和任务就实现不了。所以在对内宣传方面,我们一定要把媒体的样态保持下来,把媒体的亲和力建立起来,让大家喜欢看我们的节目,看我们的报纸,看我们的新媒体。

对外宣传我们要抓重点,为什么说要抓重点呢?我们现在是“漫山遍野、大水漫灌”,这种外宣格局要打破。首先我们要注重平台传播,不是简单地做内容传播工作,要把我们的平台传播出去。比方说“图说神东”“神东之声”“神东视频”APP,我们要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吸引更多社会公众来关注,这样我们才能争得话语权。如果外宣上我们仅仅是关注每天发了多少条稿子,那根本引不起多少关注。我们与新华社云平台搞了上湾煤矿8.8米大采高直播,点击量达到180多万次。但这180万次点击的传播效果,在新华社1亿多的客户群面,我们到底占多少比重?所以外宣工作创新是一项非常急迫的任务。如果我们还满足于区域化传播的概念,没有大众化传播的概念,没有行业化传播的概念,那么我们新闻传播的前景并不看好。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我们的媒体传播平台一定要走出去,我们的外宣要走出去,这不是简单的发多少条稿子的概念。

要更多地关注新媒体

2019年,国资委跟“抖音”签订了战略合作以后,不少央企已进入了“抖音”序列。地方上,西安做得特别火,西安交警拍的东西都是在“抖音”传播的,不用电视,不用卫视了,用“抖音”传播,传播的速度瞬间可以超过10万、20万次的点击量,上百万次的点击也很多。“抖音”这个短视频平台大家都在用,那么我们能不能达到这种效果?我们的抖音短视频在央企里面能占到什么位置?我们的“抖音”不可能达到“摔碗”的效果,也不可能达到“洪崖洞”的效果。通过努力,我们的“抖音”能在央企二级企业里排进前十名,那就很了不得了。还有我们的网红塑造效果究竟怎么样?所以说,在新媒体打造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要加倍努力。

从内宣的增强吸引力、加大亲和力,到外宣的重点突破、实施走出去战略,这是我们企业媒体人面临的一项新课题。如果还满足于我们已取得的成绩,电视节目也在出,报纸也在出,网站也在发布,我们就会落后于时代,落后于这个行业。

还有一个打造新媒体学习平台的任务,我们建立了“神东学习”微信公众号,但是现在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传播理念。在党建学习平台的构建上,要让公司全体共产党员通过APP、手机客户端,就可以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政策、基本知识和基本要求,从而实现党员学习教育的便捷化,也可以通过积分设置,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去研究。

在打造学习平台的同时,我们还要做好服务平台。为啥要做服务平台?我们只有深度介入企业的安全生产经营管理,深度介入我们的文化传承和文化载体建设,新闻中心的作用才会越来越重要,新闻宣传工作才会取得更多辉煌的成就。

作为一个经历过世界级煤田开发建设的媒体人,我无比自豪,作为一个见证了两亿吨级煤田崛起的媒体人,我无比骄傲。在新时代,作为一名企业媒体人我们一定要有一种使命感、责任感,主动担当,这样我们才能有更多的获得感!(作者:高会武,历任神东煤炭集团新闻中心副总编辑、副主任、主任,现任神东煤炭集团党建工作部(宣传部)主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