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唐朝詩人李白一曲大氣滂沱的《蜀道難》,寫盡了四川自然環境的惡劣和交通條件的落後。
千百年來,四川人出行,只能依靠雙腳;運送物資,只能依靠肩扛背馱。清朝末期,全國各地都在興建鐵路,只有四川沒有興建一寸鐵路。四川人迫切地盼望著修建鐵路。1904年1月,當四川總督錫良奏準修建川漢鐵路後,四川人踴躍籌資修建鐵路。可是,由於清朝要收回路權,四川老百姓發起保路運動,使得川漢鐵路最終成為一場泡影。
直接用今日頭條app上方的搜索框輸入“保路運動”,可以瞭解更多史料和故事:
民國時期,四川人繼續為修建鐵路而不斷努力。然而,到了1949年,四川人夢寐以求的鐵路還是地圖上的一條虛線,他們依然是“手無寸鐵”。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為了改變西南人民的生產、生活條件,解決他們的出行難,讓“蜀道難”成為歷史,新中國第一條鐵路便放在了四川,這就是成渝鐵路。為了支持成渝鐵路的建設,國家在財政相當困難的情況下,先撥了2億斤大米,作為修路經費。
成渝鐵路起於成都市,終於重慶市,客運里程505公里,全線共設置站點60個。
1950年6月15日,是一個讓無數四川人銘記的日子——這一天,成渝鐵路正式開工。
這是一個充滿各種艱難險阻的鐵路工程。四川是一個盆地,盆地邊緣到處都是高山峻嶺和深谷河流,這給成渝鐵路的修建帶來巨大的阻力。當時,築路工人沒有大型的機械化設備,一切都只能用雙手進行。15萬築路大軍沒有被這些困難嚇倒。他們用簡陋的鋼釺、大錘、十字鎬等工具,逢山開路,逢水架橋,將鐵路路基一節一節地向前延伸。
四川老百姓對修建鐵路懷著極大的熱情,給予了非常大的幫助。鐵路建設需要枕木,他們上山砍伐樹木,甚至將家藏的壽材、房料等無償捐獻出來作鐵路枕木。四川老百姓一共獻出了129萬根鐵路枕木。
根據史料記載,15萬築路大軍的築路速度非常快,平均每天的進度為5030米。這樣的速度,在沒有大型機械化設備的上世紀50年代,是不可想象的。
有了各方面的支持,成渝鐵路總共只花了1.9億元,平均每公里造價僅37.65萬元。
最終,到1952年6月13日,成渝鐵路實現全線竣工。這時候,離1950年6月15日只有兩年時間,比計劃時間提前了3個月。7月1日,成渝鐵路實現全線通車。
四川終於昂首闊步跨入了鐵路時代。
成渝鐵路是新中國修建的第一條鐵路,也是西南地區的第一條鐵路。這條鐵路由中國工程師自行設計,由中國工人自行施工,全部採用國產材料。
成渝鐵路是連接川西和川西之間的鐵路大動脈,不但改變了西南人民的生產、生活條件,還有助於西南地區國民經濟的恢復,對於發展工業、繁榮經濟起到相當巨大的作用。
在1949年以前,成渝鐵路沿線年人均工農業總產值只有183元。到了上世紀90年代初,這一數據就提高到了3218元,是40年前的19倍。
上世紀80年代以後,中國實行了改革開放,成渝鐵路已經不適應新時代的經濟社會發展。為此,國家對成渝鐵路進行了電氣化改造。1987年12月,成渝鐵路電氣化工程全線建成,並通過國家驗收。電氣化改造後,成渝鐵路的年運輸能力由610萬噸提高到1300萬噸。
這相當於是重新建設了一條成渝鐵路。
1998年,成渝鐵路全線路運能力達到2876萬噸,是新中國成立初期設計能力的14倍多。
近些年,隨著寧蓉鐵路、成渝高鐵等線路的興建,成渝鐵路逐漸淡出人們的記憶中。不過,人們永遠不會忘記,成渝鐵路作為新中國第一條鐵路具備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