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漢人大一統王朝治世與盛世(2)-東漢

光武中興:公元25年,劉秀在河北鄗縣千秋亭即位稱帝,再續漢朝統治。隨後經過12年的統一戰爭,消滅了關中、隴右、巴蜀等地的割據政權,重新使國家歸於一統。在位期間以“柔道”治國,整飭官風吏治,精簡機構,優待功臣;經濟上生產從戰亂中快速恢復;在文化上大興儒學、推崇氣節。他是皇帝中難得痴情與溫柔的一位,“娶妻當得陰麗華”是他年少時的豪情,也是功成名就後不忘兌現的承諾,他的家庭幾乎是歷代開國皇帝中最完美的。善待功臣,在他手下可以一展抱負也不必擔心功成身死。毛主席評價他是“最有學問,最會打仗,最會用人”的皇帝,司馬光與梁啟超稱“光武中興”是“風華最美,儒學最盛”的時代,而劉秀堪稱最完美帝王。

明章之治:劉秀死後,其子劉莊即位。劉莊即位之後施政較為“嚴苛”,在政治上嚴防外戚與宦官干政,並且對同性諸侯王較多的管束。在經濟上重視農業發展,獎勵農墾並且丈量土地,保障耕者有其田,並且輕徭薄賦,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同時興修水利、治理河患。軍事上改變光武帝時期與息兵安民的策略,派遣竇固、耿忠北擊匈奴;班超出使西域,孤立北匈奴,復立西域都護。文化上明帝提倡儒學,還曾親自給大學生講經。其晚年時還做夢夢到光武帝與陰麗華皇后活著時自己承歡膝下的情景,由此可見光武帝家庭多麼和諧美好。劉莊死後太子劉炟即位,是為漢章帝,章帝即位後延續其父時期做法,大片農田被開墾。其為政比之其父要寬仁的多,廢除了很多酷刑。給官員們的賞賜甚至大於財政所能負荷的程度,但這些負擔又最終被轉嫁到老百姓頭上。文化上大型儒學,曾召集諸儒討論《五經》異同,史稱白虎觀會議。他自己不僅精通經學,還對書法頗有研究,發明了“章草”字體。明章時期,社會進步,文化昌盛特別是儒學可謂是空前的繁榮;大片農田被開墾,經濟也得到充分發展;對外施展影響力,使西域諸國重新臣服於中原。這是兩漢時期的黃金時代之一。

永元之隆:漢章帝死後,其子劉肇即位,是為漢和帝。和帝幼年即位,朝政把持在竇太后手中。永元四年,13歲的漢和帝聯合宦官掃滅竇氏外戚及其黨羽,並且終結了其奢靡作風。此後勤於政事,從不荒怠,有“勞謙有終”之稱。對外持續打擊匈奴,最終迫使北匈奴西遷,離開了中原王朝的視野,竇憲燕然勒功便在此時期。對內,整頓吏治,選賢任能,施政以寬,並且安置流民。據統計,和帝時期墾田面積達到732萬多頃,是東漢之最,人口也達到了5300多萬。在國內政局穩定,外患勢弱的形勢下,經濟文化空前的發達,東漢王朝國力達到了極盛,是為“永元之隆”!

東漢開國後,四代明君將國力推向了極盛,王朝也從此陷入了宦官與外戚相互傾軋的泥潭。和帝以後基本都是幼主當國,外戚初期把持朝政並且飛揚跋扈,欺壓君臣。小皇帝不得不依靠宦官等近臣發動宮變奪回政權,之後英年早逝,不得不將朝政託付給後宮,後宮只得通過自家兄弟施展影響力,外戚便再次當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