億萬級的稅收服務市場,為什麼沒有律師的身影?

億萬級的稅收服務市場,為什麼沒有律師的身影?

來源公號:稅務律師圈

編者按

2018年可謂是我國稅收發展進程的新紀元。這一年,中美關稅大戰高潮迭起,至今硝煙未散;這一年,某明星偷逃稅案,充斥街頭巷議;這一年,國地稅合併、社保歸稅、個稅法修改,牽動億萬人心;這一年,國家減稅降負覆蓋絕大多數企業。進入2019年,國家圍繞稅收徵管納稅申報有條不紊地推進,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也都能或多或少、或深或淺地意識到,國家稅收嚴徵管的大幕,正在徐徐拉開!嚴徵管即將來臨,突然反襯出我們國家稅收服務市場供給嚴重不足,遠遠不能滿足企業等納稅主體規範稅收事務的需要。

本公號約請中國稅務律師聯盟發起人陳春林律師撰文,就目前我國稅收服務市場供給不足的狀況、律師在稅收法律服務市場的作為以及律師成為稅務律師的方法途徑等問題發表見解。今日文章為首發。

引言

筆者認為,律師是稅收法律服務的最佳提供者和最佳主導者,律師加入稅收服務市場,將會大大提升對納稅人服務供給的數量和質量,有助於推進國家稅收法治建設的進程。但長期以來,由於思想、思維、觀念等多方面原因,社會公眾包括律師行業本身,都尚未充分意識到律師在稅收法律服務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筆者在近幾年切入、探索和實踐稅收法律業務過程中,有過較為深入的思考和認識,故願成系列小文,與稅收法律服務同行者交流和切磋。

億萬級的稅收服務市場,為什麼沒有律師的身影?

億萬級的稅收服務市場,為什麼沒有律師的身影?


按照目前社會公眾的普通認知,對企業的稅收服務主要是由會計師、稅務師來提供,隨便問上一個人,幾乎都是眾口一致的認知,沒有誰會認為律師能提供稅收服務,甚至包括在律師行業裡,絕大多數律師也不認為律師是稅收服務的提供者。觀念,影響一個行業的發展,更影響著一個領域的進步。筆者認為,前述這些觀點或觀念、認同或不認同,都沒有建立在深入研究和思考的基礎上,基本上是人云亦云的盲從,不具有科學性。

億萬級的稅收服務市場,為什麼沒有律師的身影?

2017年5月5日,國家稅務總局網站悄然出現一則公告——“關於發佈《涉稅專業服務監管辦法(試行)》的公告”,公告第四條“涉稅專業服務機構是指稅務師事務所和從事涉稅專業服務的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代理記賬機構、稅務代理公司、財稅類諮詢公司等機構”。律師事務所首次在國家部委層面被確定為涉稅服務機構,但這則公告,並沒有在律師界引起任何波瀾。經過2018年稅收大事件高潮連連,目前有4858家律師事務所被列入國稅總局涉稅服務機構名錄,這些律所像是在“入庫佔位”,因為涉稅業務在律師界仍然不見炊煙。


億萬級的稅收服務市場,為什麼沒有律師的身影?


國稅總局公告中明確了六類涉稅服務機構,然而,稍加分析會發現,除了律師事務所的律師之外,其他幾類涉稅服務機構的人員,都無一例外的貼有“會計、財稅”類的標籤,所以名義上是六類服務機構,但涉稅人員的專業,卻只有律師和會計這兩類。回看舊有觀念,儘管律師事務所成為了服務機構,卻似乎又隱含著從事涉稅業務的律師,應該同時具有會計專業或者懂得會計業務,這就不難理解很多律師認為,律師從事涉稅業務,必先通過稅務師或註冊會計師考試。

從2019年年初起,筆者受邀到著名的iCourt“財稅年會”上分享《律師進軍稅收藍海的突破之道》,鼓勵律師進入稅收法律服務領域,數千名律師的思維受到啟迪,絕大多數律師贊同筆者的觀念,紛紛表示要進軍稅收領域。但令筆者意外的是,一些律師回去之後,不是去學做稅收知識和業務,而是去找當地稅務師事務所或會計師事務所聯姻合作,或者與會計師、稅務師組建“三劍客”團隊,以法律+會計+稅務的方式開展業務,這令筆者無奈感概,舊有觀念轉變,好難,好難。實際上,筆者並不反對跨行或跨界合作,但絕不是簡單的相加。關於涉稅業務合作,筆者將在下一篇《稅務律師是稅收法律服務的「最佳提供者」》中專門撰文。

億萬級的稅收服務市場,為什麼沒有律師的身影?

結合國稅總局公告以及稅收服務實務,筆者按照律師業務分類習慣,將涉稅業務分為非訴類和訴訟類。非訴類涉稅業務包括申報代理、稅務諮詢、納稅顧問、涉稅鑑證、納稅審查、稅收策劃等;訴訟類涉稅業務包括稅企爭議、行政複議、行政訴訟、涉稅刑事、涉稅民事等。訴訟類涉稅業務,一般由律師承辦,這似乎沒有爭議,有分歧的主要是非訴類業務,其中爭議最大最集中的,是稅收策劃業務。在稅收實務界,許多人認為,誰真正懂得了稅收策劃業務,誰就摘取了稅收業務的皇冠,也就意味著打通了所有涉稅業務的任督二脈,筆者深以為然。

億萬級的稅收服務市場,為什麼沒有律師的身影?

我國企業極少配備專門的稅務會計,稅收事務基本由財務會計承擔,其中緣由不是本文探討的內容,筆者僅以企業這一事實現狀來探討稅收服務。通常情形下,企業會計承擔的涉稅事務,大多集中納稅申報和成本費用會計方面,遇到處理不了的其他稅收事務時,一般去諮詢主管稅務機關,或求助於會計師事務所、稅務師事務所。絕大多數企業不懂稅收策劃,也不研究或應用稅收策劃,一些上市公司或比較大的企業,會有稅收策劃意識或在進行重大複雜交易時,聘請會計師事務所或稅務師事務所提供相關服務。

綜合以上探討,目前在我國面向企業的稅收服務市場上,主要是具有會計專業背景的人員在提供服務,從初級、中級到高級職稱的會計,再到註冊會計師,包括企業會計人員和會計師事務所的會計師、具有會計知識或經歷的稅務師。而律師從事稅收服務的則寥寥無幾,少數同時具有律師證和註冊會計師或稅務師證的律師們,要麼躋身於會計行業,在著名會計師、稅務師事務所從事法律業務或涉稅業務;要麼仍然在律師行業從事傳統法律業務。

億萬級的稅收服務市場,為什麼沒有律師的身影?

在律師界,以稅務律師標籤專門從事涉稅業務的律師非常之少,這其實意味著律師進軍稅收法律服務市場的前景之廣闊,時機之難得。相比法律服務紅海,大所林立、大咖雲集,案源危機、生存危機、發展危機並惑;縱觀稅收法律服務領域,則湛湛藍海,揚帆廖寂,所有常規法律服務中的痛點,在稅收法律服務領域都不存在。據互聯網信息,美國150萬律師中有20多萬從事稅收法律服務,佔律師總數的13%。我國目前有42.5萬律師,依此比例,應當有5.5萬稅務律師,若與人口總數比較,還應更多。

中國稅務律師的征程剛剛開始,未來可期。

億萬級的稅收服務市場,為什麼沒有律師的身影?

億萬級的稅收服務市場,為什麼沒有律師的身影?

歡迎轉載 轉載請註明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