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從做好自己開始

最初的學習是模仿,一點都不錯。

從小平平安安看到害怕的物品或聽見害怕的聲音時。我會緊緊抱著他們,並說:別怕,爸爸媽媽會好好保護你們的。

長到這麼大,除了不捨得我出門粘我會哭鬧外,都還挺有安全感的。自從能和大人溝通後,打預防針,醫院打針從不哭鬧,很配合醫生。

看到差不多大小朋友看病哭鬧,還跟我說:媽媽,我不怕,疼一下就好了。

由於疫情,在家關了這麼長時間。他們不懂什麼是病毒,只能告訴他們是怪物。在家會看看動畫片,特喜歡看奧特曼打小怪獸。今天陪他們一起看的時候,小怪獸一出場,

安安:媽媽,你說好怕

媽媽:我不害怕呀

安安:你說呀

媽媽:好怕[囧][囧][囧]

小傢伙立馬抱住我:媽媽,不怕,有我和哥哥保護你呢!

已經開始模仿大人的行為了。

看到你刷牙就要刷牙,要自己擠牙膏和用水杯接水;

模仿媽媽去上班,模仿奶奶去買菜;

模仿媽媽的口吻批評爸爸不聽話:你不乖,不聽我媽媽的話;

模仿媽媽看書,不要自己的娃娃書,非要拿著媽媽的書,儘管有時候倒著拿;

模仿媽媽的口吻講故事;

模仿學校老師的口吻要求家裡每個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拿著手機模仿媽媽的口吻假裝跟快遞員說話,甚至著急了還要求媽媽:你給快遞員打個電話,讓他快點送來;

怪不得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呢!要想孩子不長歪,父母則要身正,以身作則。你的語言,你的行為,你的思維都在被娃模仿。

你的認知決定你的思想,你的思想決定你的語言和行為,這樣,你的一生就被決定了。

同樣,我們的語言,行為和思維方式是由我們的認知決定的,同時我們的語言,行為和思維方式也影響著身邊人的認知。所以有原生家庭和原生家庭的創傷之說。

中國俗語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其實反映出的是一種認知的傳遞,但否認了個體差異性。因為面臨同一件事,不同人的反應是不一樣的。比如,家庭裡,父親如果家暴母親,有的男孩子會心疼母親,會想以後我結婚可不能這樣對待老婆;有的則不同,他會想原來男人還可以這樣對待女人哦,以後可能會延續父親這樣的家庭相處模式;還有的會覺得婚姻如此不幸福,不如單身,以後可能就不會結婚。天生的東西無法改變,但作為父母,應該儘可能讓孩子變得堅韌,不管在任何惡劣的環境中仍有自己的堅持。正向思考永遠不會錯的,即使有時候感覺像阿Q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