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慾望有節制,學會愛有節制

想想這種場景:

街道上看見流浪的小貓小狗,會不會頓生惻隱之心,想抱回去給它洗個澡,準備一個安穩的窩;

野外看到可愛叫聲好聽的小鳥,想不想立馬抓回家去,找個鳥籠關起來每天欣賞;

和孩子郊遊的時候,看到路邊的小刺蝟,孩子想要,你是不是會想盡方法帶回去;

……

有人會說,這樣說明我有愛心,喜歡美好的事物啊,有啥不可呢?

確實,自然界有很多可愛蠢萌蠢萌的小動物,熊貓、穿山甲、果子狸、小刺蝟……。讓人會想多看幾眼,可我們回頭看看,這些小動物基本沒啥攻擊性,能在弱肉強食的自然環境中繁衍至今,必然有它的過人之處,我們看到了它們弱小的一面,卻沒看到它們身上隱藏的魔鬼。

雖說新冠病毒到底哪裡來還沒有一個準確的說法,但從宣佈的研究結果看:穿山甲,蝙蝠,果子狸身上都有,即使這次不是因為它們,如果我依然對未知的東西不保持敬畏之心,同樣的問題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

以前看荒野求生,貝爺在野外吃的一些東西,例如一些昆蟲,當時覺得新奇,現在覺得他應該買一份大大的保險,太危險了。

回顧一下,歷史上的5次PHEIC,也就是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2009年H1N1流感,爆發於美國加州,持續約1年,估計6080萬人感染,12469人死亡;

2014年脊髓灰質炎,幾小時之內就可造成不可逆的腦損傷;

2014年西非埃博拉,持續時間快兩年,死亡不計其數;

2016年寨卡病毒,導致約4000例孕婦感染,生下小頭畸形兒;

2019年剛果(金)爆發埃博拉,到現在還沒控制住。

今年中國的新冠病毒,去年到今年美國乙流,還有現在非洲出現的烈性病毒,感覺人類真的是難以招架。

病毒來自於哪裡,野生動物身上有,冰川裡面有,不管哪一個原因,都跟人類自己的行為有關:破壞環境,傷害野生動物。

其實很多年前,一些國家和地區就會科普,碰到野生動物,保持距離,再可愛,也不行,因為它們身上可能會有對人類致命的病毒。我們反其道而行之,抓住,賞玩,寢其皮毛,吃其肉,飲其血,病毒不找我們找誰呢?

市面上很多炒作得不得了得東西,真正又有多高的價值呢?看過一本雜誌講到:魚翅啥營養都沒有,燕窩還不如一個雞蛋,穿山甲的鱗片的成分和人類手指甲的成分一樣。可因為這,鯊魚不能在海里游來游去,穿山甲快被人類滅種,熊掌也沒什麼營養,卻被人類害的四肢不全。我們的衣物,其實到底,棉質的布料是最親膚,棉花最保暖,老人言:千根紗,萬根紗,不如一斤花。

大自然給了足夠的生活物質,就不要去追新獵奇。人性中,物以稀為貴,本沒啥價值的東西被炒作後,把人們的消費觀帶偏了,也帶來人類的巨大災難。學會理智消費,學會適當剋制愛與慾望,這樣放過野生動物,放過環境,也放過我們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