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德·拉沃爾”們

“羅德·拉沃爾”們

這些年看澳網,羅德·拉沃爾這個名字很耳熟,耳熟到毫無感覺,完全不會做任何聯想。2月1日CCTV體壇風雲人物頒獎晚會,童可欣跟李娜對話,提到“羅德·拉沃爾中心球場”,我才忽然記起,1995年我去轉播澳網,球場不是這個名字,似乎叫做“墨爾本公園中心球場”。上網查,果然,該球場2000年才以羅德·拉沃爾命名。

回憶有時就是這樣,偶然留意的一個名字,竟能牽出24年前的往事。

1991年初,我在墨爾本的澳大利亞廣播電臺中文部主持“世界體育”欄目。澳網結束後,我做過一期廣播節目,談網球場上的老英雄們,首先提及的就是羅德·拉沃爾。

生於1938年的羅德·拉沃爾是澳大利亞網壇絕對頭牌:全世界迄今共有7人8次在一年中包攬了男子四大滿貫,其中只有羅德·拉沃爾做到了兩次,分別是1962年和1969年;1964-1970年,他雄踞世界男一號長達7年。我做節目時羅德·拉沃爾52歲,受僱於美國餅乾製造業巨頭納貝斯高公司,每年平均有60天出席公司的豪華雞尾酒會。他被作為“網球史上傳奇人物”介紹給客戶,大家推杯換盞合影留念。

但我的節目沒有歷數英雄們的功績,真正讓我好奇並感慨的是,六、七十年代網壇巨星們的勝利在經濟上是那樣微不足道。

1959年在溫布爾登擊敗羅德·拉沃爾的美國選手阿歷克斯·奧梅多僅僅得到了2000美元冠軍獎金。另外有一個朋友送給他100美元,讓他買一件短袖比賽服以便替換。

比利時選手邦格爾特1967年溫布爾登決賽敗給澳大利亞人約翰·紐康比之後,是乘公共汽車回旅館的,然後買一張普通艙的船票返回家鄉奧斯坦德。

1967年,紐康比連獲溫布爾登和美國公開賽兩項冠軍,獎金加起來是1萬5千美元。

1968年,網球成為職業體育,紐康比這一年賺了6萬美元。他說:“我總是緊緊攥著手裡那幾個錢,捨不得花。因為在我終於有了自己的銀行存摺之前,走的路太長了。”紐康比忘不了第一次到歐洲比賽,澳大利亞網球協會發給每天4美元生活費,他只好在衛生間浴盆裡自己洗比賽服。

前輩們回憶說,冠軍通常會邀請自己的決賽對手到酒吧“好好喝一杯”,以這種方式共享不多的獎金。贊助商也僅僅是拍拍冠軍的肩膀而已。

那時打比賽掙的不是錢,是榮譽和隨之而來的知名度。靠名氣,老明星們過得相當不錯。羅德·拉沃爾、約翰·紐康比等人到一家啤酒廠打一場慈善賽之後,啤酒廠的股票猛漲。比賽時羅德·拉沃爾脖子上掛著一個啤酒瓶形狀的純金項鍊墜,“啤酒廠給了我10萬瓶啤酒,條件是掛上這個項鍊墜”。

有人退役當了教練,但沒有人像秘魯出生的美國選手阿歷克斯·奧梅多那樣,能把好萊塢明星們折騰得死去活來,無論是製片人還是導演,都做不到。奧梅多讓影星們在球場上跑得幾乎昏厥,手掌磨出水泡,甚至有人中暑。

54歲的奧梅多在洛杉磯影星雲集的貝弗利山莊一塊綠草如茵的球場上當教練,每小時收費90美元。他有時會在他的自視甚高的學員面前輸一局。

奧梅多1959年在溫布爾登決賽中擊敗羅德·拉沃爾獲冠軍。他知道輸一局意味著什麼:“擊敗一個溫布爾登冠軍可不是鬧著玩兒的,這會使學員信心爆棚興趣倍增。”

自然,我在節目中如實反映了老明星們對當時網壇的不滿,批評獎金過高、比賽太多。他們認為,如今的球員只是跟著金錢到處跑,完全失去了從事這項運動本身的樂趣。

1991年的獎金數我無法查到,今年的數字倒是隨手拈來:澳網男女單打冠軍各310萬澳元,摺合美元260萬。比1991年肯定高出若干倍。

老英雄們大多健在,我真想聽聽他們現在的說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