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軍閥七十萬,為何打不過十萬北伐軍?根本不在一個檔次

想必很多人都知道並瞭解北伐戰爭,因為它是一場歷史上鮮少的由南往北進攻成功的歷史案例,整個中國歷史上只存在著這麼兩例,一個是明朝對元朝的進攻,另外一個就是北伐。傳聞當年北伐軍只有十萬人,而北洋軍足足達七倍之餘竟被打得慘敗,難道這次以少勝多是命中註定的?

北洋軍閥七十萬,為何打不過十萬北伐軍?根本不在一個檔次

歷史已經成為過去,我們往往在讀史有餘多有感慨,大多數人可能都會產生“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之類的想法,可是就算時間倒退,歷史重來,該發生的仍舊會發生,因為偶然和必然充斥著整個人類歷史。

北洋軍閥七十萬,為何打不過十萬北伐軍?根本不在一個檔次

就拿北伐戰爭來說吧,難道真的是命中註定?以少勝多是很多熟讀歷史戰爭者最喜歡的章節,因為這場戰爭的成功證明了智慧對力量有絕對碾壓的實力,但是你若是細細分析就能瞭解其中關竅,北伐軍十萬人對北洋軍七十萬人,其一是國民政府的初期戰略是“打到吳佩孚,聯絡孫傳芳。不理張作霖”,而當時的實際狀況是在北伐剛開始的時候,北洋軍閥中勢力最大的是張作霖。

北洋軍閥七十萬,為何打不過十萬北伐軍?根本不在一個檔次

當時他希望借北伐軍的力量打擊吳佩孚,所以暫且對戰爭持觀望的態度,而孫傳芳也選擇保持中立打出了“保境安民”的口號,他們的不合作倒是給了北伐軍很大的機會,兩個軍閥在猶豫的時候,吳佩孚正在北方和馮玉祥的國民軍作戰,湖北的兵力只有十萬人左右,正適合逐個擊破。

北洋軍閥七十萬,為何打不過十萬北伐軍?根本不在一個檔次

戰略計劃首先快速消滅吳佩孚所屬,同時和孫傳芳談判,等到戰爭取得成功就繼續集中兵力消滅孫傳芳,張作霖是當時的一大問題,他有四十萬兵力,實力不可小覷,所以在最後又一次集中兵力消滅張作霖。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精密的作戰計劃是戰爭成功的一半,顯然北伐軍已經完成了。其二是國共合作,全民北伐。

單是國民黨很難完成這一歷史壯舉,有很多共產黨員直接參與北伐擔任官職,我們熟悉的有周恩來、李富春、朱克靖、毛澤東、聶榮臻、鄧中夏的等等,很多著名的優秀共產黨為北伐做出了巨大貢獻,還有當時工人運動的發展,起先是兩湖地區後來在各地都興起了工人運動,我們所熟悉的李立三、劉少奇還舉行了反帝示威,和工人運動一樣,農民運動也在中國蓬勃開展。

北洋軍閥七十萬,為何打不過十萬北伐軍?根本不在一個檔次

我們可以由此得知,北伐的成功有群眾基礎,一呼百應,成功的幾率大大增加。其三是領導者的指導思想,《臨時約法》是孫中山自成立國民政府以來的法律大旗,他堅信完善法律,並維護法律的權威就是挽救中國的一大途徑。

北洋軍閥七十萬,為何打不過十萬北伐軍?根本不在一個檔次

他還重視軍事鬥爭,在1917年和1922年、1924年孫中山分別進行了護法戰爭,可見他對軍事的重視。他還支持聯合其他力量,早期他沒有自己的軍事武裝,進行北伐也只是利用一方軍閥打倒另一方,有很大的侷限性,因為軍閥想要維護自己的體系,在幾次失敗後認識到軍隊武裝的重要性,以及聯合和自己隊友,打擊敵人,實現自己一直存在的北伐理想。

這就是十萬北伐軍能將七十萬北洋軍打得慘敗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