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新增“請勿打擾”服務背後,意欲何為?

海底撈又上熱搜,新推出“請勿打擾”服務,惹來不少爭議。其實,這個“請勿打擾”,意思是,顧客可以拒絕各種禮貌周到的服務。拒絕之後,服務員會拿來一個寫有“請勿打擾”的牌子,放在桌上顯眼位置,之後就不再提供過多細緻入微的服務,僅有正常的上菜、清理空盤等基本服務。

在很多人的認知裡,服務是海底撈最大的特色。一個動作、一個眼神都能被服務員捕捉到,想吃什麼立刻送上,隨時在線陪聊,還有LED燈牌、生日歌、長壽麵等等生日模式。
那麼,海底撈此舉,是要做什麼?難道要自毀臂膀?

海底撈新增“請勿打擾”服務背後,意欲何為?

服務逆天的海底撈是否過度服務?

從1994年開始,用了20多年時間,張勇把海底撈從簡陽覆蓋至全國一百多個城市以及海外,門店數量還在不斷增多。

支撐其一路擴張的重要秘訣,就是服務。2010年,北大教授黃鐵鷹的一部《海底撈你學不會》,更點爆了“海底撈現象”。學界與媒體合力,再加上消費者的口碑傳播,海底撈及其服務被捧上神壇。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火鍋企業消費提高是普遍現象,但海底撈通過不斷提價,消費依然相對高高在上。

一般而言,對顧客來說,他能接受一種餐飲產品的高價時,無非三種因素。一個是品牌相當牛掰,溢價很多。二是產品本身沒得說,絕對槓槓的。三是服務逆天,顧客為服務買單也覺得值。

海底撈則把“賣服務”做到了極致。儘管價格高企,但不少顧客依然排隊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衝著海底撈的服務。“到海底撈吃的就是服務”是不少顧客的心裡話。

顯然,海底撈的伺候式服務,不僅能提高翻檯率,還能提高菜金價格,提升毛利率,保證強大的盈利能力。

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年底,海底撈營業收入達22.46億元,淨資產7.25億元,淨利潤2.92億元。2012年,海底撈實現收入人民幣31.27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54%。按照2011年13%的淨利潤率計算,海底撈2012年淨利潤高達4億元,相當於同期全聚德的2.7倍。

海底撈新增“請勿打擾”服務背後,意欲何為?

無論承認與否,服務確實是海底撈的核心競爭力和最鮮明特徵,也是對海底撈的高預期所在。

但事物都有兩面性,關於海底撈“過度”服務的質疑聲音也一直沒斷過。

海底撈很顯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

而不久前,一條“千萬別讓海底撈知道你生日”的話題被頂上了熱門,讓海底撈再次陷入了尷尬之中。

為了應對消費者的新需求,貼心的海底撈很快新增了“請勿打擾”服務。

根據海底撈提供的新服務,如果在桌上顯眼的位置放上“請勿打擾”的牌子,之後海底撈服務員就僅提供正常的上菜、清理空盤等基本服務,而用餐的消費者也可以避開被“海底撈式熱情服務”支配的恐懼。

此舉可能為了降低人力成本

對於推出新服務的初衷,海底撈相關負責人解釋,這個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不同顧客的個性化需求

,部分門店嘗試製作了一些展示個性化需求的標識牌,方便員工快速識別顧客的需要。

所謂的個性化客制服務,在如今的餐飲行業,是非常盛行的:

茶顏悅色因為被模仿被山寨會在小票上寫上“我們攢錢告他們”,消費者持續關注後,進而互動“我們已經在告了。”

在孤獨經濟爆發後,為了照顧單身群體的情緒,很多商家開始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在單個座位前放一個毛茸茸的小熊。

海底撈新增“請勿打擾”服務背後,意欲何為?

除了對消費者需求的考慮,成本或許也在海底撈的權衡之中。

在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看來,從做無人後廚開始,海底撈其實就在嘗試探索降低人力成本的方式。“請勿打擾”服務也是海底撈的新嘗試,通過從部分門店開始推出這種服務的方式,逐漸培養海底撈的消費者適應、選擇、喜歡這種服務,從長期來看對海底撈降低人力成本會起到一定的幫助。

事實上,人力成本一直是壓在海底撈身上的一座大山,從海底撈今年發佈的半年報來看,今年上半年海底撈的營收達到了116.95億元,而海底撈的員工成本同比增長了65.8%;就所佔收入百分比,從截至2018年6月30日止6個月的30%增長到2019年同期的31.2%,海底撈也將此歸結為業務擴張以及員工薪資水平的提升。


海底撈新增“請勿打擾”服務背後,意欲何為?

壓力重重下,海底撈很焦慮。早在2011年,海底撈創始人張勇就寫了“盛名之下其實難副,這就是海底撈的現狀”的微博。如今,在互聯網+時代,張勇更焦慮。

於海底撈而言,在變局紛起的火鍋江湖如何迎戰,是一個問題。轉型迫在眉睫。在外有市場競爭激烈、挑戰者兵臨城下,內有業績指標、新問題新情況壓力的背景下,海底撈要保持發展,維繫其高翻檯率、高利潤率,維繫品牌形象,找到服務外的支撐點是關鍵。

進一步改進和優化,是海底撈唯一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