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魯家村

文 | 楊江海

燕伋是歷史名人,更是千陽的名片。2560年前,他出生於今千陽縣水溝鎮境內的燕家山。燕家山所在的村子,因為他,就有了魯家村、望魯村、望東村,還有寨子村的名字。

解讀魯家村

編纂完成於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的《陝西通志》中記述,燕伋“道成而歸,居於千河西南山下,相傳古名魯家村”。這本“上下古今,括囊殆盡”的志書,用“相傳”的字眼,記載了魯家村的名字,恐怕也是有原因的。

這個曾經的魯家村,現在叫水溝村。因座落於千河之南,俗稱河南;因水眼河流水沖刷成溝,有了水溝之名;因境內有青崖洞、梁武城、仰天池等古蹟備受人們青睞。特別是這裡誕生了一代先賢燕伋,就更加馳名。試想,千百年來,生活在這裡的鄉民,沐浴著聖賢的陽光雨露,是何等的體面。

生於斯,長於斯,75歲的村民李滿存,在這裡生活了一輩子。自打他懂事起,就經常聽大人們講說燕伋的故事,教育他們要向燕夫子學習,做個有文化的人。在他的心目中,燕夫子是個很了不起的人。因為,大人們說,燕家的家業很大,燕家人很氣派。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過了皇渡村,盡是燕家墳”。

解讀魯家村

李滿存老人說的這個皇渡村,位於今水溝村的東邊。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村子裡有一汪池水,水面還挺大的。後來,上游修水庫修梯田,斷絕了源頭而乾枯了,經過回填平整,現在成了村民的莊基地。之所以叫皇渡村,傳說漢光武帝劉秀逃難時從這裡涉水過河。也傳說,宋太祖趙匡胤從這裡經過,或許,他是去祭拜燕夫子的吧!

皇渡村距離水溝村,少說也有三四里路。翻過石家溝,跨過高堎,就是水溝村。村子背倚魏巍南山,面臨滔滔千河,東有高堎依託,西有青崖連襟,地勢平坦,背風向陽,是塊絕佳的風水寶地 。當年的燕家,家大業大,人丁興旺,經過幾十代人的傳承修繕,燕家的祖墳規模應該不小。

連綿數里的燕家祖墳,逢年過節都要舉行祭祀儀式,各方文武百官也要前來朝拜,周禮又有著嚴格肅穆的規程,容不得半點馬虎。燕家山離這裡還有一段路程,來往太費勁。於是,這裡建起了圍欄,這裡封山植綠,這裡有了守墓人,這裡安營紮寨,一個承擔著重要使命的寨子村就形成了。

事實上,水溝村沒有姓魯的,李姓最多。2500多年前,燕伋負笈千里,三赴魯國,拜師求學,成為孔子的得意門生。他與魯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已視魯國為第二故鄉。把水溝村稱為魯家村,可以說是人們的一種精神寄託,也凝結著人們對儒家文化的尊崇。難怪清吳蔭榮、南英甫在《燕公故里歌》中唱到:“村號魯家因羨魯,芳名四達永無佗”。道光二十一年(1841)清明節前,燕氏第七十六代孫燕順、七十七代孫燕定鼎為先祖立碑,知縣羅曰璧撰寫《周先賢燕子墓碑記》時,感慨地寫道,燕伋“懷師思深,築臺眺望。謂其臺曰:望魯臺;名村號曰:望魯村”。

聽當地人說,燕夫子第三次從魯國歸來後,已是64歲的老人了,身體每況愈下。他已經沒有力氣跋山涉水去漁陽塾壇授課,也不能去望魯臺眺望。思師心切時,他穿戴整齊,梳洗一番,柱著柺杖,讓家人攙扶著,顫顫巍巍地來到去皇渡村的山樑上,向東遙望。年邁的老人,佝僂的身子,虔誠的表情,給鄉黨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此,就有了望東村一說。

解讀魯家村

也有人質疑,是否叫菜籽村。水溝水量充沛,常年流淌,村民引水灌田,種啥成啥。除過種糧外,還種油菜。聰明的先民們利用水溝的落差,建起了榨油坊,解決食用油的問題。82歲的李崇璽老人說,村子一直有種油菜的傳統,一家一戶也就幾分地,最多一半畝,沒有形成氣候,不可能因種油菜而叫菜籽村。

看來,寨子村、魯家村也好,望魯村、望東村也罷,都與先賢燕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人間社會,萬事萬物,皆各有名。人名與地名,密不可分。解讀人名地名,解讀的是歷史的進程,解讀的是社會的變遷,解讀的是先賢彪炳後世的英名。

(2020年4月13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