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由關中、陝北、陝南三地組成,在文化風俗上為何像三個省?

文·段宏剛

黃河流域是全世界公認的中華民族的搖籃,不僅孕育出華夏文明,並且涵養了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中華民族,黃河自然而然被稱作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位居黃河流域的陝西,依靠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幾乎把中國古代歷史全部濃縮進去了,只要踏入三秦大地,就完全能觸摸到古代中國的輝煌燦爛。

當歷史的輝煌在陝西凝結成一個個文化遺存和名勝古蹟,今人審視這片大地時會發現,古代的陝西具有海納百川的大度和包容,通過對不同文化兼收幷蓄,最終形成了今日百花齊放的文化盛景。

確切地說,關中、陝北、陝南組成了陝西,然而,三個地方在文化風俗上完全是三種面貌,跟印象中的陝西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陝西別稱“三秦”,稱謂來源拜西楚霸王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所賜。


陝西由關中、陝北、陝南三地組成,在文化風俗上為何像三個省?

陝西地圖


項羽消滅秦朝後,自立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今江蘇徐州),以華夏最高統治者自居,並大封諸侯。

劉邦(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年)由於在秦末起義中表現出色,被項羽封為“漢王”,賞賜給一片土地去開發,位置在秦嶺以南漢江流域的漢中、南鄭一帶。

秦嶺以北渭河流域的關中地區,由於經歷了周、秦幾個朝代數百年的建設,早已變成了富饒之地,富得滿地流油。居於窮鄉僻壤的劉邦,一直對關中虎視眈眈。

劉邦那點心思當然被項羽看在眼裡,為防止劉邦越過秦嶺吃掉富饒的關中,項羽在關中和陝北安插了三個自己人,以便牽制劉邦乘機北上擴張勢力。三人實際上是秦朝的三名投降將領,章邯為雍王,管轄範圍從咸陽以西到甘肅以東,司馬欣為塞王,管轄咸陽以東、中原以西廣大地區,董翳為翟王,管轄範圍在咸陽以北到陝北廣大地區。


陝西由關中、陝北、陝南三地組成,在文化風俗上為何像三個省?

項羽


監督劉邦的三人各守一方,以原來的秦朝都城咸陽作為各自區域的分界點,於是乎,“三秦”的稱呼逐漸傳播開來,最終演變成地理名詞。

“三秦”從秦朝末年變成地理名詞後,最初只包括關中和陝北。後來,劉邦在“楚漢爭霸”中打敗項羽,建立了大統一王朝——漢朝,陝南才有倖進入到陝西版圖,自此,人們對“三秦”的理解發生了重大變化,將關中(陝西中部)、陝北(陝西北部)、陝南(陝西南部)三個地區合稱為“三秦”,在地理概念上,跟陝西這個詞彙表述的含義完全一致。

從地域形狀來看,陝西版圖確實比較奇特,南北狹長,長約880公里,東西狹窄,寬約160——490公里。在如此瘦高的版圖上,由於許多方面的差異,最終導致陝北、關中、陝南看起來像三個省。

如果從自然環境、語言習俗、生活風俗三大方面來具體分析,很容易得出陝西為什麼像三個省。


陝西由關中、陝北、陝南三地組成,在文化風俗上為何像三個省?

秦嶺


一、自然環境

秦嶺·淮河是自然天成的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大秦嶺在陝西境內東西橫跨400多公里,陝南地區正好位於秦嶺以南,屬於秦巴山區的一部分,包括漢中、安康、商洛三個地級市,跟四川、重慶、甘肅、湖北等省接壤。

從廣義上講,陝南屬於南方地區,是典型的亞熱帶氣候區,氣候溫暖、溼潤、多雨,區內河流密佈,水資源十分豐富,可以種植水稻、茶葉、柑橘、木瓜、枇杷等典型的亞熱帶農作物,這些自然優勢是秦嶺以北的關中和陝北無法相提並論的。

關中顧名思義,是指位於“四關”之內的陝西中部的平原地區,該區域由黃河最大支流——渭河衝擊形成,也叫“渭河平原”或“八百里秦川”。四個關口分別是東潼關、西散關、南武關、北蕭關,它們在古代是守衛長安城的天然屏障。


陝西由關中、陝北、陝南三地組成,在文化風俗上為何像三個省?

西安城牆


秦中自古帝王都,是華夏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關中平原由於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四季分明,擁有良好的自然環境,許多縣區是全國小麥主產區。在歷史上,關中一直是農業發達、經濟繁榮、文化興盛的風水寶地,也是很重要的國家糧倉、商業重鎮和文化中心。

現在的關中,從西到東分佈著寶雞、咸陽、銅川、西安、渭南五個地市,以及楊凌農業示範區,總面積只佔陝西省的四分之一,人口卻佔到了三分之二,不論從城市分佈還是人口數量來看,都足以證明陝西關中更宜居,更發達。

陝北位於陝西最北端,坐落在黃土高原之上,地貌千溝萬壑,下轄榆林、延安兩個地市,周邊跟甘肅北部、內蒙南部、山西西北部接壤,由於土地被深厚的黃土層覆蓋,植被較少,降水量較小,導致氣候比較乾燥,風沙較大,水土流失的情況比較嚴重。一年四季之中,陝北平均氣溫比起關中和陝南,要低到3——6攝氏度。

陝北地區由於溫差較大,黃土層的土質較好,因此,非常適宜種植蘋果、大棗、土豆、五穀雜糧等作物,產出的蘋果從品相到品質都不錯,是陝西境內最重要的蘋果產區。


陝西由關中、陝北、陝南三地組成,在文化風俗上為何像三個省?

陝西方言分佈


二、語言習俗

歷史上,大詩人李白經常以著名驢友的身份,多次翻山越嶺,在四川和長安城之間來回奔波,由於兩地之間橫著著名天險大秦嶺,讓李白不止一次地驚呼: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正因為陝南與關中之間有一條延綿不絕的大秦嶺,阻斷了陝南地區與關中地區的連接和交流。在歷史上,關中的秦隴文化想越過大秦嶺,影響陝南地區變得很困難,陝南周邊的巴蜀文化、荊楚文化,反而對陝南的影響更多一些。

陝北地處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交匯地帶,距離關中較遠,關中秦隴文化的影響力同樣沒有完全輻射到陝北地區,相反,晉文化與遊牧文化對陝北的影響更大。


陝西由關中、陝北、陝南三地組成,在文化風俗上為何像三個省?

陝西關中方言biang


受文化、歷史、地緣、人口遷徙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導致陝西境內的語言習俗十分複雜,差異很大,關中人講關中話,陝北人說陝北話,陝南人用陝南話交談。若是陝西三地人在一起交流,聽對方講話跟聽外省方言沒有區別。

關中話屬於中原官話裡邊的“秦隴語系”,使用範圍包括整個關中地區,以及甘肅東部和陝南商洛的少部分地區,特點是口音渾厚,發音較重,保留了周秦漢唐時期的發音。

實際上,不少唐詩是用關中話寫成,如,李白在《古風·二十四》裡寫道:大車揚飛塵,亭午暗阡陌。中貴多黃金,連雲開甲宅。路逢鬥雞著,冠蓋何輝赫。詩中的陌、宅、赫等字,按照關中方言分別讀作mei、zei、hei,才能體現出押韻效果。


陝西由關中、陝北、陝南三地組成,在文化風俗上為何像三個省?

陝北窯洞


陝北話受到山西方言的影響很大,又具備自己的獨特性,主要特點是保持了古漢語短促的入聲,說話鼻音很重,嗓門很大。聽陝北人說話給人感覺不是用肺部發聲,而是憋一口氣用腹部猛烈飈出聲音。聽兩個陝北人對話,如同吵架。

陝南話吸收了許多四川方言和湖北方言,說話時平舌音較多,咬字較輕,講話聲音婉轉圓潤,尤其陝南漢中人,完全操著一口標準的四川話,安康以及商洛部分地區的人,說話的發音更像湖北口音。

同一個事物,關中、陝北、陝南的叫法完全不同。比如,關中人把青年男子叫“小夥”,陝北人叫“後生”,陝南人叫“細娃子”。形容某個姑娘長得漂亮,關中人說“好看”或“嫽”,陝北人說“心疼”,陝南人說“體面”或“水靈”。

對外省人來說,聽一個陝北人嘴裡飈出山西方言,聽一個陝南人講一口正宗的四川話,聽一個關中人說厚實的關中話,都用不著大驚小怪。三秦大地的陝北、陝南、關中,在語言習俗上,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的方言風格,這是歷史和文化對陝西的饋贈,讓陝西得以保存了許多語言活化石。


陝西由關中、陝北、陝南三地組成,在文化風俗上為何像三個省?

秦腔


三、生活風俗

“陝西十大怪”裡說到:麵條像褲帶;鍋盔像鍋蓋;油潑辣子一道菜;碗盆難分開;手帕頭上戴;房子半邊蓋;姑娘不對外;不坐椅子蹲起來;睡覺枕石塊;秦腔不唱吼起來。

這十句話精準而直觀地概括了陝西人的風俗習慣,沒有來過陝西的外省人,對陝西的最初瞭解,基本上是從“陝西十大怪”裡聽來。

實際上,“陝西十大怪”僅僅展現的是陝西關中地區的生活風俗,跟陝北、陝南沒有多大關係,只因為關中一直是陝西的核心地帶,外在的光芒向來很耀眼,讓外省人誤以為關中就能代表整個陝西,實則不然,陝北、陝南的風土人情同樣很出彩,只不過名聲沒有關中那麼響亮罷了。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陝西關中八百里秦川,從西邊的隴縣到東邊的潼關,是小麥主產區,從古至今,關中人吃的是麵條、饅頭、鍋盔、包子、餃子等麵食,哪怕是聞名全國的羊肉泡饃、涼皮、肉夾饃等陝西小吃,主要食材都以麵粉為主。


陝西由關中、陝北、陝南三地組成,在文化風俗上為何像三個省?

陝西菠菜面


陝西面食文化博大精深,能把麵食玩著花樣做出60多個品種,如,岐山臊子面、Biángbiáng面、扯麵、菠菜面、武功旗花面、漿水面、炒麵、漢中梆梆面,陝北蕎剁面、餄烙面、羊肉面、戶縣擺湯麵、罐罐面、疙瘩面、麻食,等等等等,形狀各異的麵食和豐富多彩的臊子相結合,立馬會變成一碗色香味俱佳的美味,瞬間勾起食慾,陝西人即使天天吃、頓頓吃也不容易吃膩。

麵食在陝西人碗裡,從周朝吃到了現代,經過3000多年的親密接觸和口福享受,不是能變就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麵食對陝西人,尤其對關中人來說,更像是一種精神食糧,更容易填飽心理飢餓。

在過去,每當家庭主婦做好麵食,男人們則用大老碗盛上,澆上臊子和紅豔豔的油潑辣子,然後蹲在自家院子裡,用筷子夾起一根麵條送進嘴裡,嘴一吸,又長又寬的麵條瞬間變成舌尖上的美味。這場景是“陝西十大怪”裡某些細節的真實原型。

陝北人和陝南人也吃麵食,不過,比起關中人並沒有那麼熱衷,種類也很少。

陝北人在飲食習慣上保留了內蒙人和山西人的許多特色,飲食結構以羊肉和雜糧為主。跟關中人擅長做麵食一樣,陝北人是做羊肉的能手,能把羊肉做成清燉羊肉、紅燒羊肉、羊雜碎、羊肉湯、羊肉餄烙、羊肉燴麵等10多個品種。一頓飯裡如果沒有羊肉,在陝北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


陝西由關中、陝北、陝南三地組成,在文化風俗上為何像三個省?

陝北秧歌


陝北的沙土地適合種植五穀雜糧,因此,陝北人做雜糧食物也是一絕,能把雜糧做得很精細,體現在飲食習慣上,吃雜糧多於細糧,他們的鍋碗碟盤裡,常常能看到用小米、玉米、蕎麥、豆子、高粱、土豆等食材做成的美食,代表小吃有陝北雜麵、蕎麵餄絡、小米飯、洋芋叉叉、棗糕、黃米饃,等等。

陝南人在飲食文化上又是另一番風景,主體上以米飯為主。

由於地緣接近四川、湖北,因此,陝南人在飲食習慣上體現出三大特點,一是喜歡酸辣口味,二是喜歡吃臘肉,三是喜歡喝酒。

陝南地處秦巴山區,空氣溼度較大,在飲食口味上嗜好酸辣是為了更好地去除體內的溼氣,這種方式跟南方任何一個地區都一樣。

從古至今,陝南農家人一直保留了“殺年豬”的風俗,由於豬肉太多,短期內吃不完,人們就把豬肉加工成臘肉和燻肉,可以長期保存,供一年四季隨時食用。


陝西由關中、陝北、陝南三地組成,在文化風俗上為何像三個省?

陝南漢劇


比起平原地區,山區人的勞動強度要大得多,所以,體力消耗就更大,隨時吃肉補充營養,就變得很有必要,關乎著身體是否有活力。

除過主產大米之外,陝南所產的其它糧食種類也很多,許多人家會把多餘糧食釀成酒,像玉米酒、柿子酒、大麥酒、高粱酒,在陝南人的飯桌上很常見,不但自己喝,還用來招待客人。

從精神生活來看,關中老百姓喜歡聽高亢、激昂的秦腔,其風格宛如“重搖滾”一般氣勢恢宏,跟關中人剛毅、大氣的性格不謀而合。

陝北老百姓喜歡扭秧歌,愛唱粗獷蒼涼的信天游,其旋律奔放,蕩氣迴腸,宛如陝北人憨直、彪悍的性格。

陝南人喜歡聽清雅婉轉的漢劇,再配以胡琴、月琴、板鼓來伴奏,給人一種“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感受,而這些,恰恰跟陝南人娟秀大方的性格比較吻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