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是一個大雜缸,每個人都能如同這蓮花一般,做到“不染”嗎?該怎麼辦?

廚軒


人存在社會中,就必然會沾上社會的風氣,沒有人能夠做到真正的出淤泥而不染 我們都是存在於社會中的,會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而變化,逐漸變得複雜世故。

社會這個大染缸會把人們染成不同的樣子,有的人會逐漸迷失自我,在失去自我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可有的人會堅持自我,始終保持一顆純潔善良的心。

其實社會的淤泥好比磨難,我們在其中不斷的磨鍊不斷的成長,他並不妨礙我們繼續保持著一顆純潔美好的心,關鍵在於,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眼前的磨難,汙濁,喧囂,美好與繁華。多留心一下美麗的風景浩瀚的星空,少在意那些不堪的淤泥與骯髒


淺凝過往


個人觀點:題目中,用“大染缸”替代“大雜缸”更形象、生動與準確。人既始如蓮花般盛開於滾滾紅塵人世間,是不可能做到“不染”的。簡要回答如下:

一、何為“染”

“大染缸”本義為我國古代作坊用來裝各色顏料的大瓦缸,應用於染布工藝。這裡把社會比喻為“大染缸”,主要意指社會中的人、事形形色色,錯綜複雜。正所謂的“天黑路滑,人心複雜”是也!

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來描述“染”字最為貼切。人,從入世到出世,一生在社會這個“大染缸”中生活,“不染”是不可能的。只不過不同的是:你這塊“材料”是否“染”(塑造,打造)成了你喜歡(愛)的顏色,讓它五顏六色魅力四射的昭彰於塵世間,活出你自己的人生風采,你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已。去講一些大道理教化於人,形同在思想上“強姦”ta人行為。

二、說說蓮”

周敦頤(宋)有一篇關於蓮花非常“牛屄+閃電”的文章《愛蓮說》,十分心儀。關於蓮,先生描述到: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文字如蓮花盛開,風靡迷醉了一大片能讀懂其意的人。這裡,我想說的是:其實,開放在水面,在水一方的純潔蓮花還是被“染”了!只不過不是被淤泥,是被那些慕花而來的傳花授粉、採蜜的蜻蜓、小蜜蜂們。而支撐著花朵的根與淤泥,莖與那些戲遊周遭產籽的小魚來說,它們之間是“有染”的,即便是蓮。只不過文章要表達與呈現的側重點不是這些 ,作者採取“春秋筆法”專門描述他想要描述的美好東東而已。人,生存人世間,一些生存境況若蓮,甚至更為複雜,這是人的複雜性導致使然。

三.怎麼辦

既然做不到“不染”,那該怎麼辦?

其實,“染”與“不染”是相對而言的,有一句話叫“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還有一句話叫“相忘於江湖”。因此,“染”成什麼顏色,是顏料染了你,還是你自身就是一種顏料,去染了其它的布料,這些都不再重要。

建議的做法是:擁有足夠的立世技能與資本,淡定從容,堂堂正正行走於天地間,世界才是你自己的。

——End——


風從西部來


幾乎不能!

為什麼這麼說,是因為有人能做到,但那是極小的一部分。對於大眾,那可是“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所謂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只能是蓮花(調侃一下)。

所謂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說的是人生常態。

所謂的“孟母三遷”說的就是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種人為趨同。

既然社會是個大染缸,為什麼要“不染”呢?《紅樓夢》裡說了:“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不在這個大染缸裡浸泡,能做到這些嗎?

不是還有“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友”嗎?所以,我認為,沒有必要去追求“不染”,只要自己有一個做人做事的底線就行了。

做人,誠信;做事,靠譜。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一切ok!

不要糾結,我們就是常人,做好自己,關愛家人,有些煙火氣,挺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