紂王保不住商王朝,是因為他發動了一場動搖國本的戰爭

商王朝為什麼會被推翻?

除了紂王的大興土木,倒行逆施,還因為他發動了一場動搖國本的戰爭。

商朝時,在現在江、準之間和山東半島一帶,居住著一個生活習慣和文化信仰都與中原不同的古老民族一一夷方。因為他們地處商王朝的東南,所以又稱為“東夷”。

早在武丁時期,商王朝與夷方就打過幾場仗。

紂王保不住商王朝,是因為他發動了一場動搖國本的戰爭

婦好

那位赫赫有名的女將一一武丁之妻婦好,曾率領大軍討伐東夷。她不僅能身先士卒,斬將搴旗,還能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為商王朝開疆闢土立下赫赫戰功。婦好連年對夷方攻戰,夷方最終臣服了商王朝。武丁以後有好幾代的時間,甲骨文裡再也不見商王朝與夷方的戰爭。

商王朝末年,到了紂王的父親帝乙時期,夷人的力量又強大起來,成為商王朝的巨大威脅。

帝乙十年,商王東征夷方(方就是方國)。訓練有素的商朝軍隊打得夷方軍隊望風而逃,帝乙乘勝追擊,夷方的同盟林方也被擊潰,商王班師回朝。這次征伐東夷,前後整整花去了一年多的時間。

帝乙十五年,與東夷的又一次大規模戰爭爆發了。帝乙親自率領軍隊出征,戰爭所經過的地區比上次範圍更廣,一直達到了山東的齊、顧等地,戰鬥比上次更為激烈。

帝乙死後,帝辛繼承了王位,就是商紂王。

紂王保不住商王朝,是因為他發動了一場動搖國本的戰爭

紂王帝辛

紂王因大興土木,修建離官別館,消耗了大量的資財。為了彌補費用的不足,紂下令在全國增加賦稅,規定屬國進貢由每年一次增加到兩次。

此時期能夠按時進貢的屬國已逐漸減少,紂見此情景,便下令召集各諸侯前來黎地(今山西黎城)相會。紂王在黎地佈置了一個威武的會場。到了相會之期,紂率領全副武裝的商軍來到會場,各地諸侯陸續來到以後,看見刀槍林立,戒備森嚴,便知紂要舉行“大蒐(sou)。古代的“大蒐”就是閱兵的典禮,是一次軍事大檢閱。閱兵過後,紂便向各諸侯、方國宣佈,各地要根據各地的特點加倍按期進貢。在強大的武力威逼下,各諸侯只好同意照辦。不想東夷的首領未等會散就逃了回去,拒貢賦並叛商。這就是古書中說的

“商紂為黎之蒐,東夷叛之”。

東夷的不配合,紂王當然很惱怒,決定征伐東夷,這當然又要增加一大筆軍費開支。除了壓榨人民外,對一些諸侯國,就用武力威逼進貢,從糧食、牛、羊、豬、雞到珠寶、玉器無所不要。在商王朝的沁陽(即衣)田獵區附近有一個小小的屬國有蘇,因地小人稀,出產不富,無力給紂進交年年增加的貢賦,紂認為有蘇氏是有意對抗,便派兵前去征討。有蘇氏知紂王喜歡美女,便從族人中挑出一個叫妲己的美女獻給紂王以求和。紂見妲己生得很美,便撤兵免貢,班師回朝。

紂伐有蘇氏以後,各屬國不敢再抗命。於是紂率領了上萬的商軍向東南進發去伐東夷。人方是東夷中的一方國,是紂所征伐的主要目標,但紂所征伐的東夷還不只是人方一個。又下令東方各請侯國也出兵協助征伐,所以伐東夷的戰爭規模是很大的。

尤其引起東夷恐懼的是在商軍中出現一支用象組成的“象隊”,

“商人服象為虐於東夷”(《呂氏春秋・古樂》)

根據甲骨文材料和考古發掘材料的研究,商代中原氣候遠較現在為暖,適合大象生存。商人把野象馴化為家象並繁殖小象。

紂王保不住商王朝,是因為他發動了一場動搖國本的戰爭

1978年,在安陽殷墟王陵區的一個祭祀坑裡,發現一隻脖子上繫有銅鈴的小馴象,這是繼解放前發現一個象坑之後發現的第二個象坑,對研究商代中原的氣候和動物種類具有重大意義。因此,文獻記載的商王朝曾把馴象用於與東夷的戰鬥中,是可信的。

東夷各游擊隊不是商朝正規軍的對手,幾次戰鬥以後,紂王獲勝,俘虜了不少的夷人。為了防止東夷再叛,紂王將商軍留在東夷地區戌守,然後帶著俘虜班師回朝。

商王朝與東夷的戰爭雖然以東夷的最後失敗而告終,但這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耗盡了商王朝的國力,而且俘虜的奴隸也與商王朝“離心離德”。這一切,加深了商王朝的社會危機,給西周造成了可乘之機。

戰爭就像一頭怪獸,吞噬了商王朝的人力、物力、財力,商朝從此一蹶不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