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整機軸承現場故障小結,軋機軸承技術(31)

軸承型號:381080

使用位置:1450支撐輥

上機次數:3次(單次上機時間15天)

1.裝配結構及軸承特性

平整機軸承現場故障小結,軋機軸承技術(31)

此軸承為典型的380000型公制四列圓錐滾子軸承,由兩個內圈組件(內圈及保持架和四列滾動體)1個內隔圈,2個外隔圈及2個邊外圈和1箇中外圈組成,為滿足快裝快卸和安裝簡化,內圈內徑與軸設計為間隙配合,且同時外圈與孔徑為過渡配合。該類型軸承可承受較大的徑向及軸向力聯合載荷,故通常被單一選配為軋機的輥系主軸承。

2. 問題及現象

軸承上機使用第三次正常下機(安裝在臨近報廢軋輥上)保養時發現軸承的兩個內圈組件的外端面約40mm處出現明顯的圓周方向的四條滑動摩擦痕跡,內端面約15mm亦是如此,且下輥較嚴重的伴隨有粘蝕現象,對應的軋輥輥頸處同樣是是如此,如下圖所示。

平整機軸承現場故障小結,軋機軸承技術(31)

標註區域為,磨損及對應磨損區域。

原因分析:針對上述問題現象,特意重點性的對下輥輥系進行原因查找:

1.對下輥的軸承進行了拆卸檢查,拆箱時發現輥座內進水較多,油脂嚴重乳化及流失,只有少部分乳化嚴重且降低潤滑性能的油脂粘附在軸承表面,滾動體大端圓周方向有有輕微磨損痕跡。

平整機軸承現場故障小結,軋機軸承技術(31)

2.對軋輥輥頸(安裝軸承處)進行了測量,測得實際尺寸如下:ø399.50、ø399.52,而輥頸圖紙要求尺寸為:φ400,軸承內徑設計尺寸:φ400。按照圖紙配組,軸承內徑與軋輥頸的最大間隙:0.3;最小間隙:0.21。如按照軋輥頸實際測得尺寸實際最大間隙0.50、最小間隙0.45,配合間隙偏大。

3.又對之前報廢的舊軋輥及軸承進行了查看,均存在如上述問題現象。

4.對磨削軋輥的過程進及磨削好未裝機的軋輥輥頸進行了查看,發現進行磨削時,託磨點伴有高溫且潤滑較少,容易導致輥頸的被託磨點過度磨損。

平整機軸承現場故障小結,軋機軸承技術(31)

因此綜合結論如下:

1、軸承內孔與輥頸的使用間隙偏大,開停機及軋製過程中容易導致輥頸相對軸承內徑發生滑動摩擦。

2、下輥軸承箱密封機構進水致使潤滑脂發生乳化變質,造成軸承內孔與輥頸相對運動的滯速發生滑移粘蝕。

3、由於臨近報廢的軋輥輥頸長時間在間隙配合下使用,及託磨點多次磨削消耗,導致輥頸直線度不規則,成兩個並排的凹字狀,恰好對軸承內圈組件的內端及外端為高點處,加之輥頸間隙的偏大及油脂乳化箱體進水共同致使了軸承內徑和軋輥輥頸的不規則磨損。

建議措施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雲軋鋼公眾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