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怕”孩子到晚上就害怕?出現泛靈心理是孩子大腦在發育

本文為作者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每個孩子小時候都會有一段“怕黑”的經歷,雖然這份感受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淡化,但是在幼兒期間對黑暗的牴觸是最明顯的。當然對於黑,孩子內心的感受也會有具體的不同,比如有的孩子之所以害怕是因為黑暗中“藏”著怪獸,而有的孩子的“擔憂”也可以是其他的表現形式,當然不管如何,放在父母眼中這就是孩子膽小的表現。

那麼孩子怕黑真的是因為膽小嗎?其實並不一定,特別是對於6歲之前的孩子來說,在這一階段孩子恰好處於泛靈期,對事物的瞭解還不夠深入,此時在孩子眼中所有物體都是有生命的,也包括腦海中對黑暗中事物的假象。由於不能很好地分別想象與現實,所以類似黑暗中的怪獸在孩子內心的影響力不亞於實際的事物,因此才會有怕黑的表現。

“媽媽,我怕”孩子到晚上就害怕?出現泛靈心理是孩子大腦在發育

泛靈心理

以上提到的泛靈心理是又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的認知發展理論,在孩子的世界觀發展中會經歷一個逐漸成型和完善的過程,顯然六歲之前還有很多的認知存在片面和主觀,對於他們來說思維和物質的區分還無法明晰,對於生命體和非生命體也會經常性混淆。

換一種更直白的說法,在孩子的認知中即便是隨處可見的花花草草等植物也可能是“有思考、有感情”的,萬物有靈,這就是泛靈心理。泛靈一說不光是教育中有,在哲學界中同樣有泛靈論,即主張一些物體都具有生命、意識和思維能力。

迴歸孩子的意識發展,泛靈心理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弱直至消退,六歲前的孩子認知發展是一個逐漸強化客觀性的過程,在三歲的時候孩子對於生命的認知還沒有現成成人一般的思維,看到什麼都覺得是有生命的,這也是為什麼一些孩子會和玩具、玩偶對話的原因。

甚至一定程度上,過家家遊戲也是基於泛靈心理開展的,孩子們可以和玩具熊玩玩具,並且玩起“角色扮演”類的遊戲,在過家家中充當媽媽,充當餐廳廚師等等給玩偶們展開交流。

4歲的時候孩子的認知進一步強化,這時候玩偶的“活性”被否定,但是對會動的東西他們還無法分清是生命體的主動運動還是被動位移,當然這一階段也不會太長,雖然對世界的瞭解更多,孩子們的認知加強也會迅速度過這一時期。

5歲的孩子開始明白會自己動的東西才是生命,比如看到未知的東西,他們會通過觀察運動來進行生命體判斷。到了六歲,積累了大量世界存在的物體認知後,孩子對於生命體的認知已經完成了大部分宏觀上的“課程”學習,至此,泛靈心理被弱化到了一個極點。

“媽媽,我怕”孩子到晚上就害怕?出現泛靈心理是孩子大腦在發育

產生泛靈心理的原因

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

六歲前的孩子容易出現泛靈心理,但是成人卻很少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當然這不具有絕對性,而孩子的泛靈心理階段也會有一個相對的發展進程,以六歲為分解並不具有絕對性,考慮到個體的經歷差異,這一時間點也會有前移後移。具體分析產生的原因,首先在於孩子的大腦發育

孩子的腦部發育在0-3歲期處於飛速發展期,初生嬰兒的大腦重量為成人的25%,而到了3歲大腦重量相當於成人的75%,這期間大腦內部的神經纖維長度伸長,突觸增多,甚至於,三歲時期孩子大腦中的突觸連接數要超過成人的兩倍,頻繁地和外界互動獲取新的認知,這些過程都會促進突觸的形成。

一系列數據透露的信息表示,3-4歲階段孩子的思維最為活躍,這也意味著孩子在這一階段的想象力是最豐富的,最強的想象力加上尚未完善的世界認知,這也是導致孩子出現泛靈心理的原因。

“媽媽,我怕”孩子到晚上就害怕?出現泛靈心理是孩子大腦在發育

認知不全面和外物影響

幼兒階段的孩子對世界的瞭解還不夠深入,世界上還有太多他們不曾認識或瞭解的事物,對於陌生,他們會結合自己的想象力自由發揮,具體的可以是給事物賦予想象力中的生命,也就是泛靈心理的作用

這段時期孩子看很多事物都是富有生命有感情的,當然這段時期不會持續太久,隨著認知逐漸完善,進入校園學習後孩子的知識會有很大的增長,學會了分辨也瞭解了這個豐富的世界,對於生命的敬畏會讓泛靈心理慢慢弱化。

孩子的泛靈心理想象也不會憑空而來,這些想象需要線索,而來源雖然寬泛,但是類似動畫,故事等的因素對孩子的影響是最大的,所以為什麼男孩子明明膽子更大卻怕黑呢?關於黑暗中有怪獸這樣的認知其實就來源於平時接觸的動畫片。另外童話中賦予沒有生命物體意識的內容無處不在,這些外物的影響都是泛靈心理的助力。

“媽媽,我怕”孩子到晚上就害怕?出現泛靈心理是孩子大腦在發育


泛靈期孩子的表現

對“生命”的熱情高漲

泛靈期的孩子對待“生命”會表現出極大的熱情,首先是對於小動物的熱愛,孩子喜歡貓貓狗狗,甚至喜歡觀察魚缸裡的金魚,蹲在地上看螞蟻搬運食物。這些其實都是對生命熱情的表現,對於會動的物體,孩子對其有生命的認知是深刻而有肯定的,而處於好奇孩子會觀察這些生命的活動軌跡,行為等等。

當然對生命以外的事物,孩子也會基於泛靈心理表現出興趣,比如看到路上呼嘯而過的車輛,如果沒有家長灌輸汽車的知識,他們眼中的汽車可能會是四個軲轆的“生命”,類似對汽車加油也會有汽車也要吃飯補充能量的理解。

對黑暗等“未知”容易產生泛靈心理

大多數孩子在幼兒時期對黑暗都會有天然的恐懼,比如一個人晚上不敢睡覺,所以對於家長而言讓孩子獨立睡覺是件頭疼的事,當父母問到孩子害怕的原因,答案也可能千奇百怪,比如最常見的怕怪獸、怕“鬼”甚至是想象出有小偷偷偷進來等等,這些其實都是泛靈心理在發揮作用。

對於這種情況,家長需要做的是引導孩子從害怕的情緒中脫離出來,當然實際上也確實如此,面對孩子表現出的害怕情緒,一些家長會安慰孩子家裡很安全,既沒有怪獸也沒有小偷,寶寶可以安心睡覺等等。但是很明顯孩子主觀上的思維轉變才是克服恐懼的最有效手段,當泛靈心理的效用逐漸降低,對於黑暗的恐懼自然而然就會減少了。

“媽媽,我怕”孩子到晚上就害怕?出現泛靈心理是孩子大腦在發育

泛靈心理對家長的啟示

不盲目利用泛靈事物嚇孩子

不少人都有小時候被父母嚇唬的經歷,比如被大灰狼叼走的故事,又或者其他對孩子存在“威脅”的事物用來迫使孩子聽話,用這樣的方式雖然可以起到很好的約束效果。

但是對孩子內心的影響卻是持久而難以抹除的,長久的恐懼和壓力下,泛靈心理有可能深深紮根,即便認知的增長也不能完全抹去。在幼兒階段孩子的世界中是允許妖怪、仙魔等“合理”存在的,而對於家長而言,放大孩子泛靈的思想是不可取的。

泛靈心理可以看作是一種心理暗示

翁格瑪麗效應表明:當孩子的心理上認可了某種心理暗示,就會不斷地往這種形象上去靠攏。所以泛靈現象中孩子可能對泛靈對象產生同理心,發出主觀的同情或愛護,而如果父母刻意強化了孩子對泛靈事物的害怕心理,這種情緒同樣也會持續加深。父母的鼓勵和心理暗示並不是為了強化孩子的泛靈心理,而是要通過解析事物的本質和真相讓孩子更好地認識世界,注重客觀的世界和規律。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